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哲学到思想:中西印思想比较中的世界重建(《从哲学到思想》之四)

(2018-12-12 18:39:33)
分类: 哲学问题

                      四 从哲学到思想:中西印思想比较中的世界重建

中西印思想,西方叫哲学,印度名见说,中国为道论,就其共性上讲,都是轴心时代产生的理性思想,就其差异上讲,三种理性思想产生出来的观念体系却有巨大的不同。如果把三种思想都如西方学人那样,或如中国和印度的现代学人那样,都称为哲学,那么,见说和道论的特质就会被遮蔽,正如中国和印度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那样。如果不把中国的道论和印度的见说称为哲学,而用一种共有的特征为之命名,比如用“理性思想”。而把中西印的思想分别称为道论、见说和哲学。实际上“论”和“说”在西文里都有“学”的含义,为了统一也可以把中国的道论称为“道学”,印度的见说称为“见学”。哲学、见学、道学之“学”都具有理性思想的共性,不过,当为了突出中西印理性思想在内容上的不同,还是用哲学、见说、道论,以学--论进一步突出各自的不同,又有思想上的必要。而这一不同的彰显,特别是对这不同的比较研究,对于西方哲学走出自现代以来困境,对于中国和印度哲学认清自身的本来面目,对于世界新思想的重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以来,特别是到了西方的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用哲学来统世界的理性思想,特别是在中国思想和印度思想以及其他文化思想正在重新崛起之际,具有困难,就是在西方文化本身,用哲学去统西方的思想,都现窘境。

哲学在西方的窘境之因,在于进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之后,在轴心时代兴起的以逻辑和思辨为核心的哲学,转为以科学和实验为核心,科学和实验室,一方面继承了西方的逻辑传统并将之向科学方面发展,演出数理逻辑,另方面以实验、数据、计算为核心,从原来哲学的大树下,产生了一门又一门的新学科,这些学科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脱离哲学而去,在西方的学术体系中,新兴学科越多越大,哲学反而在其中成了一个体量甚小的学科。在西方的区分型思维的基础上,每一门独立出来的学科都可以说自已不是哲学,而是可以哲学并列的一门学科。西方现代进程的结果,就是哲学从形而上的高位跌落下来,成为一个小小的学科。这一蜕变的根本在于,科学发展形成的各种学科,特别是走在科学前面的尖端自然学科(如物理学、宇宙学、人工智能、基因学等)的内容,已经为哲学家所理解不了,哲学不是像在英美的主流那样,成为各学科的语言明晰表达的检查官,就像在欧陆那样,成为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德语世界之)(精神科学)或英语世界之(人文科学)中的一个部分,它已经失却了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的资质,分析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和欧陆哲学的反本质主义,实际上的在科学发展起来的逼宫运动中哲学的自保或自弃或自叹。所谓自保,并没有保住哲学的形上地位,只将之沦落为工具地位。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是如此,现象哲学的现象学方法也是如此,结构学-符号学则努力把自己的身份从哲学变成科学。这样,西方哲学的自保由之而成为了实际上的自弃,放弃了自己作为一切科学的科学的形上高位。海德格尔在看拟自保实为自弃的潮流中,发出了哲学的根本被遮蔽了的自叹。海德格尔正是在这一自叹中,想通过把哲学与神学统合起来,给迷失方向的西方哲学找一出路,其统合方式正是要把哲学之有与宗教之无加以结合。跳出西方哲学的视域,可便知道,这是一条通向中国思想和印度思想之路。海德格尔在这条西方哲学演进的林中路中的寻寻觅觅,实际上是在探找一条中西印的互通之道。海德格尔所属的现象学,是一条标榜与自然科学不同的精神科学的路径,而极力与科学靠拢的结构主义,则以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路径,向西方与非西方的互通之路猛进,当后结构解构结构主义的本体追寻,在德里达那里以presence(在场)和absence(阙如)推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正与中国思想的有与无和印度思想的色与空,有了外形上的相似。在后结构的其他大家(如福柯、德勒兹、拉康的思想)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和印度的思想不断飘荡。这仿佛透露出,一个基本的事实,已经为西方哲人所意识到,这就是,只有引进中国的“无”和印度的“空”,哲学才能既能与科学区别开来,又能领悟科学由暗物质和暗能量发现而来新进展,还能保持哲学的形上高位。

当西方哲学在西方的科学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推动下,思想不断与中国与印度相交会,中国道论思想和印度的见说思想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质,应会不断地突显出来。这一特质从根本上讲,就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Being的印度见说之空性之“梵”和中国道论的以无为本之“道”。

一旦中国之“道”与印度之“梵”被以自身的方式被重识,并与西方的Being进行根本性的会通,进而展开为西方的哲学与中国的道论和印度的见说进行全面的会通,人类的思想,才会得到真正的升级,而产生与全球化时代应适应的思想体系。这一会通的前提,是西方学人以及世界学人放弃西方的哲学原见,把西方哲学、中国道论、印度见说,放到同一思想层级,进行理论的思考,方能真正进入。有了这一思想态度,一种新境方可预期——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以这一新的视点重观人类思想的演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以来,以西方哲学来统人类思想而形成的“从思想到philosophy哲学)”的进程,突显的是西方思想中心论和西方思想高级论,全世界的思想到要以哲学来衡量其在世界思想等级上的位置,并向西方哲学型理性靠拢。而自全球化时代的非西方文化的崛起带来的思想互动,特别是中国道论和印度见说的理性思想的突出,呈现出“从philosophy哲学)到思想”的趋势,其特征,就是去除哲学型理性的中心论和高级论,以中西印平等和中西印互补的新思维,去重建和构筑一种适应新时代的人类思想。在这人类理性思想转型的当此之时——

不依古法但横行,

便有风云绕膝生。

本文,以“从哲学到思想”为标题,不仅是点出西方哲学型理性、印度见说型理性、中国道论型理性在理性思想上的共性,而且是在人类五大阶段的思想,即原始时代的图腾-玛那型思想,早期文明时代的神-灵型思想,轴心时代的哲学-见说-道论的理性型思想,近代以来的科学-哲学型思想,这一人类思想的连续性上,去思考全球化时代所应有的思想。从西方在世界现代化以来思想演进上看,近代西方,是科学型哲学中科学方面和哲学方面一体的时期,现代西方是科学型哲学中哲学与科学的分离期,后现代西方是哲学意识自身与科学不同的时期,从新走向一种新型哲学的时期。后期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德里达是这一新哲学的代表。而这一新哲学之路,要从林中小路转为城市大道,需要中国道论和印度见说的助力。这从三位哲学人的论著中已经透露出来。在这一意义上,三位西方哲人所走之路,正是一个“从哲学到思想”之路。从这一角度看,人类思想新路已经在三位哲人的哲思中,开始进行了。中西印理性思想,一旦真正开启,西方哲学本就进行着的思想之路,即在由后期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德里达等已经上路的思想之路上,加上中西印的比较景观,将会走得更宽。而世界思想的鲜活新景将如中国的江南风光一样,美丽呈现: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团团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