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在当前三个重要课题
(2017-12-30 06:06:14)分类: 美学理论 |
中华现代美学经百多年的演进,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面临的新问题甚多,这里仅讲三个较为重要的方面。
其一、中华美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境遇
全球化时代给具有有千年历史的中华美学以一个新的机遇。如果说,人类的历史分为五大时期,从仪式产生以来以灵体观念为核心的原始时期,6000年前开始以神庙观念为核心的早期文明时期,公元前800-前200年开始以哲学产生为标志的轴心时期,15-17世纪开始以科学出现为动力的现代化时期,1960-1990年代开始以信息高速互联为载体的全球化时期,那么,中华的美和美感产生和发展于头两个时期,中华的美学思想产生并形成体系于第三个时期。以上三个时期,中华美学与世界各大文化的美学一样,基本上在自己的文化圈中,按自身的美学规律运行和发展。从现代时期始,世界历史从一个分散的世界史变成了统一的世界史,各文化各自演进的多种美学在统一世界史中,也开始形成统一的世界美学。现代社会在西方兴起,并扩张到世界,西方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西方美学也成为世界的主流美学,整个世界美学是按西方美学的原理和结构来进行新的塑形。在现代时代,中华美学也与其他曾经有过辉煌的非西方美学一样,在原有丰富内容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美学原理,并按其框架,来创造自己的现代美学。这一历程艰难而复杂。中华美学历经百年,虽极尽努力融会中西,欲塑形成既有世界美学统一框架又有中华美学特色的新型中华现代美学,而仍在中途。而西方美学自引领世界现代化进程以来,一方面在自身逻辑的推动下,另方面在与各非西方文化的互动中,不断反思西方美学自身的问题和探索世界美学整体应有的原理。终于从以夏夫兹伯里、巴托、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美学演进到以存在主义美学、精神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为代表的现代美学,再进一步演进到以德里达、福柯、后期维特根斯坦、加达默尔,阿多诺为代表的后现代美学。后现代是从西方的演进线来讲,倘从世界整体的演进线来讲,就是全球化。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以美的本质追求标志,奠定了区分型的美学的基础,到夏夫兹伯里、哈奇生、鲍姆加通、康德,区分型美学得到定型,美学名称和学科的出现是其结果。所谓区分,就是把美与真、善区别开来讲美的特性。到距离说、直觉说、移情说,到英美新批评和俄国形式主义,到杜夫海纳、苏珊朗格、阿恩海姆、弗莱,区分型在现代美学中达到了理论的顶峰。而到后现代和全球化时代,西方的区分型美学遭到颠覆性否定,从后结构美学、后殖民美学、女性主义美学、生态型美学、身体美学、生活美学,开始走向一种关联型的美学。作为世界主流美学的西方美学的大转向,对整个世界美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就中华美学而言,中华美学在轴心时代的先秦,就形成了中国式的关联型美学,进入世界现代进程之后,一直努力学习,虽然甚为曲折,也还是努力获得西方的区分型美学。当西方美学从后现代-全球化时代开始从区分型美学转向关联型美学之后,中华美学一方面在努力跟进由西方启动的理论新潮,另方面也在进行着美学理论本身的反思。可以说,西方美学,特别是以生态型美学、身体美学、生活美学为代表的西方关联型美学的在20世纪后期强势出场,在新世纪继续高扬,给中华美学反思自身美学,同时也反思世界美学,带来了一个新的境遇。
其二、中华美学与古今的天下观
中华美学就是中国美学。中国美学是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国家出现后的现代国家的观念去命名中华美学,中华美学则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命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演进、形成思想体系的中国美学。二名相近相通,混言不别,中国美学和中华美学,在基本内涵相通的基础上,用不同的词,强调的重点稍有不同。中国美学强调是的地理整体,中华美学强调的文化整体。文化整体大于地理整体,更为重要的是,中华美学有利于突出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中华民族在五六千前形成之时(在考古上,以西北的仰韶文化、东方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等为代表,从陶器、玉器、图像、仪式等各类礼器在各文化中的普遍交流,可以见出走向一统的基础,并由此向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演进。在文献上是黄帝、炎帝、蚩尤,到尧、舜、禹的演进),就是东西南北各族群的融合,就有大一统的天一观。在先秦以《山海经》《尚书禹贡》《礼记王制》,形成了一个以京城为中心以直接控制的华夏地区和与之紧密相关的东西南北周边的四夷地区,以及更远八荒地区的一个四方与中心的观念。这一天下观,形成了有中心和边缘的多元一体观念体系,同时也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美学体系。与西方文化不断地处在区分型上的分化和融合的演进不同,中华文化始终坚持在“会通”的基础上的多元一体,当西方现代性出现之时,统一型的拉丁文就变成了死的语言而各民族语方兴盛起来,而中国不论各地方言怎么复杂,通用的雅言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中华民族从形成到演进,无论王朝怎么演变,一直是在多族群的多元一体的运行。中国美学思想,从先秦时代在诸子百家的争鸣中产生,一直是在多种思想的互动和融合形成,随着各个朝代的演进,也一直在多元一体的思想中运行。如果说中国美学的书写,有时会只讲主流美学思想,即汉族的美学思想,但实际上,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高级文化,本身就吸收了各方民族的优点和特点,同时,又在多元一体中继续与各方民族互动,而与时俱进地更新着自己。同样要看到的是,汉族美学在保持“通”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一方面与各方民族互动而吸收其优点,另方面又保持各方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多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当用中华美学时,可以更突地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是,在演进中一直是,到现代也仍保持着的多元一体的美学特色。中华美学的多元一体性质与从思维特征上讲,与关联型美学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当中国进入到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由分散的世界史变成统一世界史之后,天下观有了一个最大的变化,统一世界的世界进入到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美学也成了以西方美学为主导的美学。西方美学影响世界,是以区分型美学的面貌出现,这使得中国美学重新改变自己,重新思考中国美学的原理和内容,重新思考中国美学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现代美学正是在这两层思考中形成和演进。而古代天下观和现代天下观的差异冲突,内在地存在于中国现代美学之中。而今,当西方美学从区分型转向关联型之后,不仅给西方美学带来巨大的震荡,也给中国美学带来巨大的冲击。
其三、中华美学的自身重建以及世界美学重建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