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大学之最的哈佛大学读书访学的人,千千万万,来自五洲四海;对哈佛大学的感受,应是各洲各国各族各人,因禀性目标取舍不同,多种多样,百感纷呈。我去哈佛乃为看书,看自己想看而在国内看不到的书,看自己不知有此书而见到之后一定要看的书。为看书而去,我在哈佛的第一个兴奋点当然是图书馆,之前有北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经历和宾州州立大学图书馆的经历,走进哈佛大学的主图书馆,以为不过是给我有过的兴奋提高一个级别,但结果得到的,已完全不能用“兴奋”表述,而是——震憾。进去之后,初看一下分类,就一排排的看去、看去、看去,从一个房间到另一房间,楼下楼上又楼上又楼下,转弯、横移、竖移,哈佛图书馆成了一个迷宫,后来问了好几次路,才回到出口。建筑上的迷宫已令我惊震,图书上的迷宫令我更为惊震,我关心的每类主题,图书之多,多到令我丧胆。最初看到图书之多,心甚欣然,任一题目只要钻到书丛中,就可写出新东西来。但看着看着,悲从中来,这里的图书不仅是英法德文,还有希腊文图书一排一排一排的出现,阿拉伯文图书一排一排一排地出现,梵文图书一排一排一排地出现……这时不仅丧胆而且心寒,我就一个题目读上十本二十本三十本,写出文章,算是出新了,但我看不了阿拉伯文梵文以及其他文字,我所谓的新,又在多大程度上能保证学术的真理性呢?建筑的迷宫,只要嘴勤可以走出,图书的迷宫,也许用尽气力也走不出去?这只是学校的图书主馆,哈佛大学还有各类的专业图书馆和各学院的图书馆,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迷宫体系。迷宫感受和震憾情绪被哈佛大学图书馆深深打上之后,很快在波士顿的书店里一次又一次地复现。波士顿地区书店甚多,卖新书的书店里呈现的是当下的学术潮流和关注重点,在一个个的新书店,我看到了国内闻所未闻的领域和主题。卖旧书的书店里,展现的是各类以往的学术旧流和曾有遗珍,在一个个的旧书店里,我看到了国内见所未见的论题和资料。初入哈佛大学的图书馆体系和波士顿的书店体系,犹如进入了地雷阵:不时暴炸突起,几度魂魄飞散。最初的几月,心中时常冒出李泽厚讲过的感受:看到图书馆里有这么多这么多的书,他就想,自己究竟应该写怎样的书?而我想的是,自己还能不能写出,从最高的思想标准和学术标准看,有那么一点点意思的书?几个月后,终于回到中国古人强调的平常心:一切随缘,自己应做的,是在如此美妙的图书大海中,找自己喜欢的书,读自己喜欢的书,买自己喜欢的书。
镜中下方是哈佛大学主校园(harvard
yard)的俯视全景。中左是哈佛大学校园中的哥特式建筑,外观壮严雄伟,实则用作餐厅,此可为哈佛心性的表现之一,刚到哈佛,李欧梵教授请我和四川大学去的访问学者易丹在里面一道吃饭,感觉甚好。中右是我与小女在约翰·哈佛(Jhon
Harvard)雕像前的照的相。此雕像是哈佛校园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关于哈佛先生的本来面目,流传的说法(被戏称为谎言)与事实不符。哈佛大学一方面在官方网站对之有探索性的学术说明,另方面非常乐见大众相信流传的说法。此可为哈佛心性的又一表现。我去哈佛是与家人一道去的,小女在那里上了三年的免费小学。上方是我在哈佛访学的ID(身份证),凭此证方可进入哈佛大学的图书馆。身份证上不是写的visiting
scholar(访问学者),而是写的Officer(有点像国内的教授即正处级官员),此写法与我先前在宾州州立大学的身份证的写法不同,也与后来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学的身份证的写法不同,不知此是否又为哈佛心性的体现之一。相片是在哈佛大学国际交流处室内当即面照,头发有些乱,盖与哈佛心性暗合。以上三点,仅是哈佛心性多面性的中的有趣一面。仅此已透出,哈佛大学乃有趣之地。哈佛大学的面目,既在趣味之多样,更在境界之高远,上面讲图书馆体系,就是高远境界的体现之一。我感受到的哈佛大学面目,要用语言将之讲出来而讲得好,真难。我每当想起在哈佛大学的日子,总不禁会涌出元稹《离思》(五首其四)中的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