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mana-spirit:神的最初形态与原始文化基础(之五)

分类: 宗教文化 |
先看印欧语和闪米特语中的spirit(灵)。灵,古印欧语为(s)peis,意为(breath)呼吸之气,同时又有spirit(灵)、vigor(生气)以及soul(魂)、courage(勇气)之义。前两义项体现为天地间的普遍之灵,后两义项体现为具体事物上个体之灵。普遍和个体在气之流行的具体运动(breath)中合为一体。随着由虚体之灵向具体之神的演进,普遍性的灵与附在个体中的魂被区别开来,灵在希腊语中为pneuma(πνεῦμα),
有breath(呼吸)、motile
(变动)、air(气)、spirit(灵)之义,而魂(soul)之义则由psykhē
再看中国远古之灵。中国远古之神有在古文中有三字:鬼、神、灵。三字可以互通,但并列起来互文见义之时,词义各有分工:鬼(其最初的古义)是神的外形,为实,仪式中的傩作为灵显,可称为,中天的北斗,作为灵显,可称为鬿,皆是以非人的各种形象(动物、植物、矿物、天相),神是鬼的内质,为虚,决定了鬼的外形的超自然力量,灵则是神的核心,为最虚,变动不居,刀光石影,出没无常。如灵的玛纳,是在仪式中呈现出来的。古文灵有多字体现的正是灵的虚灵性和变动性,但留存下来的灵,大都与仪式相关。灵,古文为霝,即
,为上
(雨)下
(二口),《说文》释“雨”曰:“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霝其间也。”雨由天而下,既是天的代表,由天至地,由是天地之合的体现,有雨而万物生长,各文化宇宙的起源都讲源于水,雨的正常降临内含着天道(灵)的规律。
的两口,网上“象形字典”说是“巫师念念不停的祈祷下雨”,
[1]
是一种欲使风调雨顺的仪式行为,口也可释为天之灵用雨的方式体现出来,雨与口相加为“霝”,霝的三口与
的两口,其义相同,霝通零,雨如天之口,亦如天之令。而天之口与天之令在仪式中得到更正式更充分更准确的体现,两口为天人契合,三口为天地人会通,霝(灵)在这契合与会通中得到了开启、闪显、体悟,霝是在仪式中体现出来,呈现在仪式的方方面面,这从灵字的多种写法中呈现出来。
,下面的“示”表明灵是在仪式中显启出来的。靈,下面的“巫”,说明巫师进入仪式就具有了灵。
,下面的“心”,表明进入仪式之人的心灵由凡入神的转变。
,下面是“玉”字,表明玉在仪式中,其灵的作用产生了出来。
,下面是龠,意味着仪式中的乐器产生出了灵。汉语古文中有关“灵”的词汇群,透出的正是原始时期具有普遍性的灵(玛纳)的性质。吴小奕《释古楚语词“灵”》
[2]说,灵与神是楚国方言与中原雅言之间的区别。以屈原最重要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为例来看,神字出现7次,灵字出现29次,在整个《楚辞》中也是灵字用得多而神字用得少。而雅言的古籍中,则神的出现频率远远大于灵。王逸对《楚辞》中的“灵”,大都释为神。灵与神,一方面是南北之间的语言差异,但在语言差异的后面却内蕴神灵的历史演进在阶段上的区别,北方文化已经使神灵进入到了以神为主的阶段,而南方文化的神灵还停留在以灵为主的阶段。
印欧语系的(s)peis、闪米特语系的נְשָׁמָה、古中国语中的灵,都相似于美拉尼西亚语中的mana(玛纳),因此,玛纳所透出的正是与其他文化都共有的原始文化之灵(spirit)。从三大语系中看到,灵具有气态性、能量性、虚体性。当这种虚体之灵。降临到某地某物,此地此物就具有了灵性,呈现出sacred(ἱερός\灵的)性质,具有holy(ἱερός\灵的)的光耀。《世界宗教百科》说: Sacred(灵的)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acer,此词具有正面的set off(开启,即开启灵性)和反面的restricted(禁限,即禁限俗性)这二而一的含义。不同文化传统的术语在内容上都与之相关,如希腊语的hagios,希伯来语的qadosh,阿拉伯语的harām,玻利尼西亚语的tapu。这些词虽内蕴着各自的独特词义,但又都是从上面讲的正反两个基点上的展开[3] 。总之,因为灵的出现,让一种世俗之地之物成为具有灵性之地之物。《世界宗教百科》又说:sacred又可称为holy,两个概念的定义和相关性,经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1908),奥图(Rudolf Otto)《灵性观念》(The Idea of Holy,1923),伊利亚德的《灵性与世俗》(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1959)等著述,得到了学术上的共识。Sacred和holy具有作为灵性的共性:第一,由之降临而使平凡之物成为灵性之物,第二,由此而生的灵性形成一个灵性空间,从而不但在现象上使灵性之物与世俗之物区别开来,而且在本体论上使二者区别开来。[4] Sacred和holy在以上两点上具有共同性,同是又有所差别,sacred更强调灵性降临后一物一地成为灵性之物之地本身,holy在彰显此物此地为灵的同时,还指向使此物此地之能为灵的天地间的灵的整体性。[5] 这两个词的词义的合一,透出了原始之灵的基本性质,灵(spirit)的降临或闪现或开启,使一物一地成为灵性之物之地(the sacred),这灵性之物和之地即仪式之物和仪式之地,其既与世俗平凡之物之地区别开来,而具有在世俗平凡之后或之上的整体性(The Holy)。原始之灵既体现在各类考古文化的具体的仪式之地和仪式之物中(体现为现象上的the sacred),又体现在具有普遍性的四季循环的天地结构中(体现为整体性的The Holy)。这一灵的整体结构在中国的月令模式和希腊的12月节[6] 的循环举行中,可以得到典型的体悟。
从以上五个概念,可以得出原始时期宗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原始仪式以四要项的结合,形成了原始时期的宇宙观念和灵之特征,灵是以非人型的动物或植物或天象的形象,所谓图腾之相,呈现出来的。灵的观念尤其体现在仪式之人即萨满型的巫师身上,萨满的形象特征是非人型的傩相。傩相的内在或后面是玛纳型的灵(sacred spirit),所谓内在,即灵已附其体,所谓外在,即灵乃外在于萨满-傩相的宇宙之灵。灵作为原始时期神的核心,其特征,又具体在各种原始文化的形形色色的图腾之中、体现在各种各样的萨满-傩相之中。有了对灵的认知,原始时期世界各文化的穴画、岩画、石柱、木柱、图腾柱、宇宙树、雕塑,乃至各种彩陶图案,包括具体的鸟、蛇、鱼、兽图案和抽象的螺旋纹、回波纹、三角形、Z形纹、M形纹……都可以得到一种体悟。它们都是充满着原始之灵(spirit)的灵物(the sacred)。而在这些具体灵物之后,存在一种灵的整体(The Holy),虽然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1] 网上“象形字典”中“灵”字条目(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3859)
[2] 吴小奕《释古楚语词“灵”》载《民族语文》2005年第4期
[3] See Wendy Doniger & others ed: 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 Chicag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06, P945
[4] See Wendy Doniger & others ed: 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 Chicag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06, P468
[5]
网上维基英语词典sacred(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cred)说:英语的holy来自古英语的
[6] 希腊的12月节为:7-8月,克洛尼来节,泛雅典娜节,8-9月,墨塔吉特尼亚节,9-10月,厄琉西斯农庆,10-11月,立法女神节,摘果节及奥斯科弗里来节,11-12月,宙斯·克忒西俄斯节,12-1月,伽墨里亚节,2-3月,花月节,宙斯节,3-4月,狄俄尼索斯节,4-5月,蒙尼奇亚节,布洛罗尼亚节,5-6月,塔利亚节,卡林特里亚节,普林特里亚节,6-7月,斯奇罗弗里亚节,阿瑞福拉节,迪波利亚节,布浮尼亚节。(参 简艾伦赫丽生《希腊宗教研究导论》(谢世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26-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