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从世界美学的背景看西方美学的特质(之一)
(2017-01-16 15:31:48)分类: 美学理论 |
世界各文化都有美,但只有西方产生了学科形态的美学,对美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西方的美学之能建立起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审美经验进行了特殊处理。美让人产生愉快,这在任何文化中都是相同的,但美的愉快是怎样一种愉快,各个文化对之的言说各不相同。为了对这一种美的愉快进行理论的界定,西方文化采用了一种特殊方式,首先,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对人的心理进行知情意的划分,知(性)与科学和哲学相联,为了求真,用理性的逻辑进行思考,意与伦理学和宗教学相关,为了求善,靠具体的德性行动来体现,情则与美学和艺术相关,为了求美,在感性活动中体现出来。但求美之情,不是一般的感性,而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种完善感性认识,就是美感。为了强调美感与其它感受是不同,鲍姆加登用了希腊文αἰσθητικός(感受)来表达这一美感新义。Αισθητικός是Αισθησις(感觉印象)与υόησις(思想)的合一。因而既是感觉又带有认知理性元素于其中,当美感问题成为近代西方的重要问题时,鲍姆加登从由希腊文的感性认知而来又演进成为拉丁文cognitio sensitiva来表示这一问题,并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合璧词congnitio aesthetica来表达,此词又简称aesthetica(直译为感受学或美感学) [i]同时用这种由美而产生的美感的词,来命名与美相关的学科: 美学。随着鲍氏美学被西方普遍接受,由希腊文和拉丁文而来的aesthetica在西方各国产生的相应词汇,如德语的Ästhetik,法文的esthétique,英文的aesthetics,都有了鲍氏所给予的内涵。鲍姆加登对西方的审美观念具有根本性的贡献,但他关于美的定义“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乃是将美感放在认识的大框架下,康德则让美感与认识划清界线,同时与一切非美之感划清界线,让美感得到了完全的确立。他在《判断力批判》中逻辑地说明了:美感是一种愉快,但是一种什么样的愉快呢?第一,它不是生理性满足而来的愉快(如由美食带来的愉快),第二,不是由功利性获得带来的愉快(如赚了钱而来的愉快),第三,不是由知识性获得带来的愉快(如识了新字而来的愉快),第四,不是由道德性的满足而来的愉快(如做了好事而来的愉快)……而是一种区别于这些的特殊愉快。只有与感官性快适、获利性爽乐、知识性愉悦、道德性快乐相区别的愉快才是美感(aesthetics)。而关于aesthetics(美感)之学,就是美学(aesthetics)。近代西方哲人得出了这一与一般之感(sense)相区别的纯粹的美感,再用这一美感去对照人在社会、自然、科学、道德中以前被认为是美感的快感,发现这些所谓的sense of beauty(美感),或者根本就是不是美感,或者是不纯粹的美感。什么样的美感是纯粹的美感,已经由康德讲得当清楚了,但现实社会中人的怎样才能获得这种纯粹的美感呢?西方文化的演进和西方理论的演进给出了两种方向:一是从艺术作品中去获得,二是从心理运作上去获得。
先讲第一方向。艺术在古希腊既包括后来的艺术又包括科学之术、匠人之工,手艺之技,尽管这些由希腊文的τεχνη和拉西文的ars所代表的术、艺、技,从古希腊到中世纪都包含广阔的领域且有不同的划分,但都以遵守定律(rule)和规则(order)为核心。自文艺复兴始,随着现代性在西方的兴起,以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为核心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与哲学、科技、手艺区别开来,成为了“美的艺术”。这一观念的普遍化体现为英语里的fine art,德语里的Schöne Kunst,法语里的beaux art,法国学人巴托(Charles Batteux)的《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Les beaux arts reduits à un même principle, 巴黎,1747)是近代艺术观的标志。西方近代艺术观体现为两点:一、艺术的目标是追求美;二、艺术不是现实而是虚构。因第一条,艺术之美与科学求真、伦理求善、经济求利、生活求欲等区别开来。因第二条,艺术不受现实中各种功利杂念的干扰,而显为纯粹之美。这样,人性中本有的纯粹的美感,正好与区别于真、善、利、欲的艺术相对应,在艺术中而且只有在艺术中才可以获得纯粹的aesthetics(美感),因此,美学(aesthetics)就是也只能是艺术哲学。哲学即本质之学,艺术哲学就是关于艺术的本质之学,艺术的本质是追求美,艺术(的本质所具有)的美感,就是美学。或者换言之,在艺术中,美感得到了本质的落实。
再讲第二方向。虽然在艺术中获得的美感是纯粹的,在现实中出现的美感是混杂(有着其他非美的观念于其中)的,但只要按在艺术获得美感的心理方式去感受现实,即用感受艺术的方式去感受现实,就可以排除现实审美中的混杂,而取得纯粹的美感。从心理的角度看,艺术中获得美感的方式是怎样的呢?按美学家们的研究,这就是距离、直觉、内摹仿、移情、完形等让人既在现实中又与现实的真、善、利等因素拉开距离,而用非现实的艺术方式去作审美感受之方式。有了这些方式,人在现实中就可以得到纯粹的美感(aesthetics),在这一意义上,美学(aesthetics)就是美感(aesthetics)之学,或曰审美心理学。因为无论人从艺术中获得纯粹美感,或从现实中获得纯粹美感,都是用这一心理方式获得的,都是这一方式的具体体现。有这一方式就会感到(纯粹的)美,无这一方式,就感不到(纯粹的)美。
正是近代西方这种纯粹美感的界定和美的艺术的建立,西方作为学科的美学得以建立起来,而以后美学的发展和演进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也可以说,这种纯粹的美感,是具有本质性的,是西方哲学普遍的本质追求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现代西方摧毁近代以来的本质追求之时,本质性的美感同样遭到了质疑。从而对(带有本质性的)美感的论述,在自然主义美学那里变成了具有经验性的美感(sense of beauty)言说,在分析美学和现象学那里就转换为能具体实在感受到的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不过,分析美学和现象学美学从本质性的美感到具体性审美经验,却正是要坚持和发展审美的纯粹性。理解这一点,是理解西方美学而今正在进行的审美经验转折的基础和关键。
总之,西方美学是建立在美感(这个词让人感到近代美学的本质追求)或曰审美经验(这个词让人感到现代美学的对现象的关注)的特殊性上的,这一本质追求来自于古希腊思想由现象本质划分而来的本质追求,具体地讲,来自于对美作το χαλλοζ(具体存在之美)和χαλóζ(抽象本质之美)的划分。而审美经验成为西方美学的主词,正好体现了西方关于美之学经历的三个阶段:古希腊的美(χαλóζ),即有了美的本质,就可以理解一切具体的美;近代的美感(aesthetics),即有了纯粹的美感,一切美都得到了本质性说明;现代的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即美学要从具体的审美经验出发去总结。而今,审美经验论正在理论上进行着新的转折。在进入这一转折之前,且先看看世界美学的演进,以作西方审美经验论转折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