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中西印思想异同对哲学一词的初步考察(之六)

(2016-04-24 10:13:51)
分类: 哲学问题

                      六 哲学:印度思想对之的重新命名过程             

面对现代以来西方哲学的世界化,中印思想是怎样写之对接的呢?

先看印度。

西方philosophy的进入印度,是与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和英语成为印度官方语言大致同步。但philosophy与印度本土思想的什么语词相应呢?尽管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但印度人对自己的思想居于世界思想的最高位,从未失去自信、也许因这一自信带来的普遍感召力,而今学界普遍承认,梵文的Darśanas可以成为philosophy的对应词。英国学人汉密顿《印度哲学导论》说:“印度在传统上把哲学称为Darśana”。[1]网上维基百科哲学辞条中:这样写道:“印度哲学(梵文Darśanas[2]中国学人黄心川《印度哲学通史》也说“印度古代通常把哲学称作‘见’(Darśana)。”[3]Darśana汉译为“见”是梵汉对译中的传统。正是这一传统的影响,20世纪初面对philosophy的汉译,章太炎在《国故论衡·明见》中说,中文把philosophy译为哲学,词不雅,应称为“见”。而“见”即Darśana的汉译,被章氏称为印度的“典言”。[4]然而,Darśana之“见”在从现象见本质这一点与西方哲学相同外,又有极大的不同,Darśana是一种强调正面价值的auspicious sight(吉祥之见),而印人的本质不是作为幻象的此世之现象世界,而乃超越幻象世界的梵-我或佛境或耆那之解脱位,因此,由词根dṛś (看)而形成的Darśana,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视觉所看之物之景(vision 二是在看中要体会出所见之物之景总是在时间的刹那中生灭,在看中有对物与景必有如此本质的正见,从而这看就体现为刹见(glimpse);三是在物与景的刹见中,从下梵-俗谛-束缚位之中体悟上梵-真谛-解脱位。此时,这看就成瞥见梵迹或佛迹的真景(apparition)。因此,在印度能称为确有见地的Darśana之见,第一,不是西方哲学那样从现象见实体性的本质(西方人在这里把哲学与宗教严格地区分开来),而乃从下梵或俗谛的现世的事与景中悟出其为假有性空的真谛(印度人在这里把哲学与宗教紧密的关联起来)。第二,印度思想与西方思想的另一区别是,印人认为真理(梵或佛)只有一个,但却通过多样多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Darśana乃一人或一种之见,真理既然向一切形式开放,因此,作为印度思想的总称,不仅是Darśana(正见),更应是体现为各人和各派之所见的具有复数的Darśanas(诸见)。诸见(Darśanas)不但在思想态度上,与西方思想严格的一元论不同,体现了印度思想的多元与宽容;而且在思想性质上,呈现了一与多以及与后面的空之结构特征。希腊人把知识(episteme)和意见(doxa)区分开来,正因为意见是个别的现象的,思想是普遍的本质的。而印人的Darśanas既有各自的个别,又有从个别看见了本质,但又不是本质的全部。

Darśanas对应于西方的philosophy而汉译为“见”,体现了中西印思想的总体结构上的差异。把Darśanas汉译为“诸见”,呈现了印度思想的中个别见解内蕴着正见,但所见之正与梵的关联没有得到突出。如要突出“见”对本质把握,可译为“观”,观在汉语里不是一般的看,而是见到本质之看。但中国的观是观此世的物与事的本质,考虑到印度的空幻宇宙结构,由幻世到空性需要一种思想的飞跃,如果考虑并强调这一点,又应当汉译为“悟”在Darśana中从vision(眼前之景)到apparition(超越之景),就是从一般之看转为悟得之见。因此,汉语要用三个词,见、观、悟,才可以把Darśanas的内涵全面地体现出来。



[1][1] Sue HamiltonIndian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9

[2] 网上“维基百科·哲学”http://en.wikipedia.org/wiki/Philosophy

[3] 黄心川《印度哲学通史》(上),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第7

[4]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1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