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印思想异同对哲学一词的初步考察(之六)
(2016-04-24 10:13:51)分类: 哲学问题 |
面对现代以来西方哲学的世界化,中印思想是怎样写之对接的呢?
先看印度。
西方philosophy的进入印度,是与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和英语成为印度官方语言大致同步。但philosophy与印度本土思想的什么语词相应呢?尽管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但印度人对自己的思想居于世界思想的最高位,从未失去自信、也许因这一自信带来的普遍感召力,而今学界普遍承认,梵文的Darśanas可以成为philosophy的对应词。英国学人汉密顿《印度哲学导论》说:“印度在传统上把哲学称为Darśana”。[1]网上维基百科哲学辞条中:这样写道:“印度哲学(梵文Darśanas)”。[2]中国学人黄心川《印度哲学通史》也说“印度古代通常把哲学称作‘见’(Darśana)。”[3]把Darśana汉译为“见”是梵汉对译中的传统。正是这一传统的影响,20世纪初面对philosophy的汉译,章太炎在《国故论衡·明见》中说,中文把philosophy译为哲学,词不雅,应称为“见”。而“见”即Darśana的汉译,被章氏称为印度的“典言”。[4]然而,Darśana之“见”在从现象见本质这一点与西方哲学相同外,又有极大的不同,Darśana是一种强调正面价值的auspicious sight(吉祥之见),而印人的本质不是作为幻象的此世之现象世界,而乃超越幻象世界的梵-我或佛境或耆那之解脱位,因此,由词根dṛś
Darśanas对应于西方的philosophy而汉译为“见”,体现了中西印思想的总体结构上的差异。把Darśanas汉译为“诸见”,呈现了印度思想的中个别见解内蕴着正见,但所见之正与梵的关联没有得到突出。如要突出“见”对本质把握,可译为“观”,观在汉语里不是一般的看,而是见到本质之看。但中国的观是观此世的物与事的本质,考虑到印度的空幻宇宙结构,由幻世到空性需要一种思想的飞跃,如果考虑并强调这一点,又应当汉译为“悟”在Darśana中从vision(眼前之景)到apparition(超越之景),就是从一般之看转为悟得之见。因此,汉语要用三个词,见、观、悟,才可以把Darśanas的内涵全面地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