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坛与中国上古的观念演进(之一)

(2015-11-09 20:11:17)
分类: 美学史

  要:上古的坛台,承接早期的空地仪式而来。其核心是在天地合一基础上突出地的重要性的“社”。社坛在上古文化中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在继承空地仪式的与天互动思想的的同时,更突显地的作用而具有了新型内容;二是与发展了的农业有紧密关联,在农业关怀主题中产生了新的社稷体系;三是在天地人的统合中,突出了生命繁衍主题,并与氏族繁衍的先妣(女祖先)观念结合在一起。这三个特征都把中国文化“生”的特点体系化了。这三个方面的内部运动构成的社坛在中国上古有进一步地演化:一是由天地合一的社坛而来的天坛和地坛的分化;二是由社坛而来的社坛与稷坛的分化与合一;三是由以女姓的先妣为主导演为男姓的先祖为主导之后,宗庙出现并进入中心,而社坛也由之配对进入城内,社坛以一种新的功能定位进入到古代的京城模式之中。

关键词:社坛;天地关联;农业关怀;生命繁衍;社坛演化

 

我在一些论说中讲过,中国上古时期仪式建筑的发展,呈现为从空地到坛台到宫殿的演进,但对于坛台的具体内容语焉不详,这里,对之进行较为详细的深入讨论,同时这一讨论关联到对中国上古观念演进的诸多重要问题。

 

                                          坛台:从文字、考古、文献看其起源

中国古礼(上古仪式)源远流长,古礼的仪式中心,最初是空地(墠),随后坛台兴起成为中心。

从文字学上,《说文》曰:“坛,祭场也。”《释名》曰:“台,持也,筑土坚高。”前者说了坛台的性质,后者呈现了坛台的建筑形制。坛台虽产生久远但甲骨文无字,盖坛台二字都是从建筑形式着眼形成的字,而上古的坛台种类性质功能甚多,如社、稷、禅、畴、丘、墟、土、杜……当各类的坛台演化到西周时,方在古礼体系中有了确切的定位。因此,壇(坛臺(台)二字才在金文里出现。先秦两汉学人对于坛台的论述,都从这一点或那一面关联到上古坛台的实际。从坛台的物质构形和产生逻辑看,是空地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是空地中心的精致化和观念化,对于空地中心有质的提升。郑玄释《礼记·祭法》曰:“封土曰坛。”空地基本上是由自然场地形成,坛台则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形式和技术含量,用建筑形式围起一个带有观念外观的空地。空地没有明显边界,坛台则用建筑形式形成边界,并由之形成一种象征体系:当人跨入建筑边界,会明显地意识到,是从世俗空间进入了神圣空间。坛台产生之后,空地(墠)的空间就成为坛台的附属。空地中心之墠变成了两个部分:作为空间中心的坛台和作为坛台周边或进入其中的场。当郑玄说“封土为坛、除地为墠”之时,指的是两种历史类型。当颜师古在《汉书·孝文帝纪》注曰“筑土为坛、除地为场”,坛场乃新的祭祀建筑整体,如段玉裁注《说文》“坛”讲的:坛之前又必除地为场。以为祭神道。故坛场必连言之。” 

从考古上,发现坛台的遗址有:长江中游大溪文化的城头山(6000年前),巢湖流域的凌家滩文化(5600—5300年前),河南龙山文化的鹿台岗(4500—4000年前);长江下游从崧泽文化(6000—5100年前)的南河滨,以及良渚文化早期(5000年前后)的卢村、达泽庙、赵陵山,中期(约4800年前)的瑶山、汇观山、反山、大坟墩、荷叶地,晚期(约4400年前)的寺墩、丘承墩;东北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早期的白音长汗(6000年前),晚期的东山嘴(约4800年前)和牛河梁(5500—5000年前),胡头沟(同上);内蒙阿善三期文化晚期(约4240年前)的黑麻板、阿善、莎木佳;内蒙夏家店文化(4300—2500年前)的岱王山、鸡公子山、平顶山、红山后,甘肃齐家文化(4000年前)的喇家、大河庄、秦魏家,陕西龙山文化(4000年前)的石卯祭坛[1] 。地域横跨东西南北中,时代大致是从五帝到夏。

从文献上看,坛台出现得很早,虽然《山海经·大荒西经》讲女娲在“广栗之野”,以空地为主,但《楚辞·天问》也提到女娲有璜台。《周易·系辞下》讲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既可说是在有中杆的空地,也可以说是在台上。从更宽广的视角看,女娲伏羲作为一个悠长时代的符号,空地和坛台同时并存,而以空地为主。黄帝时代则坛台大兴。黄帝有轩辕台,与颛顼争帝的共工在昆仑山有以自己命名的共工之台。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喾有帝喾台,唐尧有帝尧台,尧之子丹朱有帝丹朱台,尧所传位的舜有帝舜台 [2] 。夏王朝建立者夏启有钧台,其最后一位终结者夏桀有瑶台。如果把女娲、伏羲看成8千年前中国农业文化产生时的主要象征符号,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和与其争帝的众多竞争对手看成6千年前“共识中国”观念产生时的主要象征符号,那么,从8千年前到6千年前到4千年前,坛台的不断出现正说明其重要性和中心性。不过在文献中,不仅从坛台的角度,而把坛台与其他要项关联起来,可以看出:女娲伏羲时代虽然已有坛台,但以空地中心为主;夏代以后虽然仍有坛台,但屋宇是仪式的中心;而五帝时期则是以坛台为主,这正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里祭坛的辉煌相对应。

从以观天为核心的中杆的演进逻辑来讲,从空地到坛台,其继承的一面是:把作为空地的核心物中杆搬到坛台上去;而发展的一面是:在空地上由中杆而观察体悟出来的关于天地知识,在中杆和空地只得到极为简略的体现,而在坛台上却外显为一种精致的建筑结构。且以牛河梁祭坛为例:三环圆坛和三重方坛,象征天圆地方。圆坛的拱式外形是天穹的象征,三环表现了二分二至的日行轨迹,三个同心圆则分别表示分至日的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轨迹。方坛的三衡由淡红色圭状石柱组成,是古代表现黄道的惯用象征。牛梁河的圆方二坛,其象征手法与《周礼》及以后的文献关于天地二坛的理论规定、明清北京的天地二坛实体多有相合。可知祭坛是作为宇宙的象征形式出现的,祭者来于坛上,犹如行于宇宙之中,与天沟通,得到天命。牛河梁的坛台仅是中国大地东西南北各类坛台之一种,从文献上讲,坛台的起源甚多,类型甚广,仅从现在京城的名坛看,就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观象台……如果从这后世进行整理之后的归类,回溯到坛台起源之时,联系到历史主线的演进,即从空地中心到坛台中的跃进,坛台的观念里,最为重要的内容是——社。



[1] 以上祭坛,参见赵宗军硕士论文《我国新石器时期祭坛研究》中的表格,安徽大学,2007年;王其格《祭坛与敖包起源》《赤峰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陝西石卯遗址發現4000年前祭坛遗址》《中国文化报》2014—2—25

[2] 帝喾台,帝尧台,帝朱丹台、帝舜台,皆见袁柯校注《山海经·海内北经》(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27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