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形的东亚美学(《东亚美学的特质》之五)
(2015-08-07 19:54:37)分类: 美学理论 |
由上所述,东亚美学的地图基本呈现出来:是一个类似于太极图的图形。黑色的阴面是传统东亚美学。其由大到小,可回溯到千年历史;由小到大,又伸向现代东亚,构成现代东亚的部分。由整个传统东亚和现代东亚的部分而总结出来的东亚美学(即由宗白华、高裕燮、大西克礼为代表的美学),适应于解说全部传统东亚,却只适用于解释部分现代东亚。白色的阳面是现代东亚美学,其由大到小,关联到作为世界美学主流的西方美学,由小到大,构成现代东亚的部分。由西方美学和现代东亚的部分而总结出来的东亚美学(即由李泽厚、竹内敏雄、白琪珠代表的美学),适应于解说全部西方美学。却只适用于解释部分现代东亚。两种美学的差异,本质上是传统的东亚美学与西方美学特别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差异,然而,一方面,传统东亚和现代东亚在现实中以显的形式拼贴在一起,犹如在北京、在首耳、在东京,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拼贴在一起。另方面,传统东亚和现代东亚在现实中以隐的形式拼贴在一起,犹如一些人外面是西装而内在又有很多传统的心理,另一些人外面着传统服装而在内心又充斥着现代观念。两种美学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前一种美学用来解释后者,甚有困难,后一种美学用来解释前者,也是如此。本来,两种美学是以一种既对立又互补的方式,存在于东亚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中,然而,传统东亚美学总认为自己得出的东亚美感的特质,具有本质性,可以而且应该在东亚占有主流地位。在实际上,它要完全说明现代东亚产生的新现象,确有困难,比如很难说明由中国的鲁迅、韩国的李光洙、日本的夏目漱石所代表的东亚现代小说中的美感。 [1] 传统东亚美学的一个易被攻击的弱点,就在其预设是,东亚的美感是不变的,它已经在传统美学体现出来,现代的变代,只有在传统美感的本质基础上发展,才是对的。同样,现代东亚美学总认为,美感的普遍性已经被西方美学把握住,东亚美学必须按照这一本质进行现代的转换,才有未来。而实际上,现代东亚美学不但在解释千年的东亚传统美感上有困难,就是在解释东亚现代美感的时候,比如日本电影、韩国电视剧、中国以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的现代美术之时,不援引传统美学资源,要讲好也是困难的。东亚现代美学一个易被攻击的弱点,已经由比较美学的理论讲透了。
既然,两种理论并存于东亚的美学现实之中,无论其表面上看起来多么不同乃至对立,实际上已经处在一种互补的现实之中。二者各有自己的长处。东亚现代美学的出现,与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是相契合的,第一,外在形态上,与作为世界主流的西方美学相契合,有利于东亚与西方的对话。第二,在外形上,与东亚新生长出来的现代性因素相契合,并与之有一种互动关系,有利于东亚现代性的快速生长。可以说它在“同”的一面进入到与世界现代化总体进程之中。东亚传统美学的出现,同样是与东亚现代化进程相契合的,第一,正因为在外在形态上不同于作为世界主流的西方美学,而彰显了东亚美感现代化的特色。第二,在外形上,它以东亚传统美感的特色,来提醒着新生长的现代性美感因素,如何在呈现现代的同时,注意自己的东亚特性。可以说,东亚的传统美学用不同的方式,校正着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的同质化,而力求走出东亚美感现代性的特色。
不庸讳言,东亚美学所由构成的两大部分,目前都还在演进的过程之中,然而,正因为东亚美学由一个互补的太极图所构成的这一现象,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路径,去思考东亚美学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