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心雕龙》的文理论之一:总论

(2014-10-31 07:18:42)
标签:

股票

分类: 美学史

下篇25篇,除了最后的《序志》是整个体系的总结之外,24篇是讲文之理的。对于文理论的结构,还要从上面“《文心雕龙》体系结构”一节中所讲的《文心雕龙》结构中与中国文化结构相关联的的三大特点中去体会。这24篇的结构之中,从《神思》到《总术》19篇讲的是作文之理;以后5篇是讲与作文之理既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其它重要文理(自然转运的《物色》,历史更替的《时序》,人物品性的《才略》《程器》,文之欣赏的《知音》)。也可以将这5篇看成是在作文之理这一整体之上放射出的四道几道光茫。在整个24篇之中,《总术》横跨两面,一方面与《神思》形成一个平级上的互动的圆,另方面又与《序志》形成一个层级上的互动的圆。从《神思》到《总术》的作文之理又可分为三大段,从《神思》到《情采》是一段,主讲作文中文的整体性结构,从《声律》到《练字》是一段,主讲整体结构中与“采(丽)”相关的几大要项。从《指瑕》到《总术》是一段,主讲整个作文中的技术性问题。在这三大段中,《熔裁》是一个横跨两边的关结,既总结前面的整体结构,又开启后面的“采”的写作。《隐秀》是另一个横跨两边的关结。隐秀所要总结的不仅是与“采”相关的部分,而且是从《神思》到《练字》的包括整体结构和“采”的要项合一的整体。而《总术》,前面已讲,是关于整个作文之理的一个总结。因此,从《熔裁》到《隐秀》到《总术》是整个作文之理的三个关结,三者每一个都是对从《神思》以来的一个节点进行的总结,即一次向后的回顾与向前展望,从而一个关结比一个关结高。而三个关结要突出的重点又是不同的,《熔裁》以自我反思为主,《隐秀》以风格突出为主,《总术》以整体技术为主。因此,三个总结,既是在视点上一个高于一个,在范围上一个大于一个,又可作为对作文之理的不同方面的总结。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可以体会出《文心雕龙》在作文之理上的多重、多义、多线的互织性和圆转性。

文之理,是包括文体论中讲的所有文体的共同之理。这一共同之理,只有在各个文体都在骈文上统一起来之后,即一切文体都可以用骈文来写作之后,才可以发现并总结出来。这就是《文心雕龙》的文理论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因此,《文心雕龙》的文理论,特别是其中的作文之理,就是关于骈文的作文之理。理解了这一点,才抓住了《文心雕龙》的关键,而《文心雕龙》的时代性,以及优劣长短,都在这里显示了出来。

对于作文之理,刘勰在《序志》中自已总结为:“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攡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其意思是,作文的总体,要简单地说,就是“情”与“采”两方面。情,详细讲来,有实体性的神与性,有虚体性的风与势,采,详细讲来,是声律,章句,丽辞,事类,练字,把情与采在一个固定时空和固定个人中统合起来,称为“附会”,附会也是用来代表一切与技术性技巧性相关的方面,如《熔裁》《指瑕》《养气》《总术》等;合情与采为一的文在不同时空和不同个人中的演化,称为“通变”。因此,刘勰这段话,是把结合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从文的理论结构,二是在形式上从《神思》到《总术》的篇目结构,来讲自己关于作文之理的。下面且通过理解刘勰心中的作文之理,来理解《文心雕龙》中作文之理的篇目结构。

    作文,必然涉及到三个方面,作文之人,要写之物,所写之文。在三者之中,作文之人是主体,因此,作文之理从创作过程的《神思》开始。而作文之人的体性不同,文就不同,于是《体性》第二。文,按照魏晋以来的通识,是一个神、骨、肉结构,刘勰《附会》中说,文是“以情志为神明,以事义为骨髓,以辞采为肌肤,以宫商为声气。”[1]神包括神、意、情、性、气、风……,骨包括骨、体、式、质、格……在刘勰时代,丽已为时尚,作文中最重要的在神在骨,因此《风骨》第三以强调之。文尽管指一切文体,包括实用性文体,但已讲究创新性与个人性,忌讳雷同,因此,如何在文的本同基础上进行创新,是重要的,因此《通变》第四,中国美学对于文,像对于任何审美对象一样,讲究虚体的气韵风度,于是《定势》第五。文作为审美对象一定由神骨而肉,齐梁骈文一定要由情而落实到采,因此《情采》第六。以上六篇,仅从文的结构讲,完成了对神骨肉结构中突出神与骨的论述。从第七篇《熔裁》始开始了对“采”和“技”的双重叙述。《声律》第八、《章句》第九、《丽辞》第十,是对“采”三大方面的描述。《比兴》第十一,《夸饰》第十二,《事类》第十三,《练字》第十四,是对采的另四大方面的讨论。这七篇,是突出神骨肉之肉,而在刘勰时代,文之肉等同于“采”。如果说,文总分为“情”与“采”,那么,这七篇就是“采”是七大因素。从《神思》到《情采》六篇,重在“情”的多方面呈式,从《声律》到《练字》七篇强调了“采”的关键性因素,那么第十五的《隐秀》则是对二者合一呈现出来的风格类型。当然,《隐秀》不单是风格,也是一种作文技巧,这样就与后面四篇《指瑕》《养气》《附会》《总术》贯通起来。以上就是从《神思》到《总术》的编排逻辑。其讨论的问题与重点,从刘勰自己的总结看在于三点上:文的构思是如何进行的;美文是如何形成的;文的风格是被怎样决定的,其中还内含了各种作文重要因素,如作文者的主体因素,文中呈现的客体因素,文体风格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等等。而作文的重要因素,既在作文过程之中,又在作文过程之外,因此,这些因素可以从作文之中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作文之外的角度谈。这样,作文之理以外的四篇,都在这些重要因素中与作文之内的篇章联系了起来:写文主体的问题,在作文之理的19篇中,有《体性》《养气》,在作文之外篇中,有《才略》《程器》;作文的变化,在作文之理的19篇中,有《通变》,在作文之外的5篇中,有《时序》《物色》。这样,在作文之理与作文之外,其实还有多重多面的呼应。在后面五篇中,唯一与作文之理不同,而又形成一个重要问题的,是关于文之欣赏的《知音》。这样,在下篇的内容中,这一点加上前面讲的三大点,共有四大点,是应当专门提出来讲的。下面就依次讲之。


[1] 《颜氏家训·文章》说:“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也是神骨肉结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