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文化的形成:秦汉六朝隋唐文化的五个方面之四

(2013-08-08 21:30:37)
分类: 文化批评


秦汉一统,特别是孙叔通在汉初制礼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王朝的礼制建筑日益完善,虽然汉末魏晋有名教与自然的论争,而礼文化仍就是在南北朝的分治中也仍然进行,这一礼文化的建设在唐代的开元礼中达到了体系的完整呈现。

(一)两汉与礼文化思想核心的建立

秦王一统,汉承秦制又而加以完善,其重要方面即礼文化的建设。汉代礼文化的形成,体现在制度仪式上,如,与天地社稷相关的郊礼的体系化(天道),与祖先相关的庙礼的体系化以及家礼的体系化(亲亲),与帝王威仪相关的朝廷礼仪的体系化(尊尊)。但正如在秦汉的政治中心与宗教中心的分离,历经多代才回到与古代文献所讲的古代相合的二者的统一上来,秦汉的礼学结构,从《汉书》《后汉书》关于礼乐、郊祀、礼仪、祭祀诸篇可知,与文献上所讲的周礼的五礼结构不同,到东汉末年才回到五礼结构上来。然而,对两汉来说,礼文化的成就更主要是体现在思想建设上,这就是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班固《白虎通义·三纲六纪》在继承孔子等先秦儒家的“三正、三顺 [1] 的话语的基础上结合汉代的大一统,提出三纲五常理论。三纲即在文化最重要的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上确立尊卑等级关系,《礼纬·含文嘉》第一次将之表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13]373374五常,在《汉书·董仲舒传》和《白虎通义·性情》中明确地表述为: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成为礼文化的基本观念。三纲,第一,强调家国同构,第二,是家国同构的主体关系,班固的六纪,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是三纲的同质性扩大。五常是处理三纲六纪的伦理心理和礼仪法则。一方面,三纲有了五常,在等级性的尊尊上加上了亲情型的心理。另方面,五常支持三纲,亲情又被内入到了礼法的威严之中。从礼文化的角度来讲五常,礼是核心,仁要求对礼所规定的要发自内心的亲情之爱,义是为守礼而自为克制乃至牺牲,而对他人的不守礼予以打击,信是对礼的信仰和诚信,智是用智慧的方式去对待和维护礼。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礼文化,对家国同构的大一统,进行了思想、伦理、制度上的规范。成为两千年来制度儒学的主体。

(二)名教与自然

汉代确立了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文化,立志于将之“教化”于天下。“教化”正为汉代的关键词。教化的核心在于正名,即在君臣、父子、夫女以及由之而扩展来的一切社会关系中进行正名分,定尊卑。即以名为教,因而汉末魏晋被称之为名教。“名教”成为汉末两晋南北朝的关键词。汉末乱世,纲常瓦解,经学失势而玄学兴起,在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之中,作为思想主流的玄学,开始了对礼文化本身的哲学思考。正始玄学的王弼、何晏提出了“名教出于自然”的命题。这意味着名教本身是建构起来的,它的根本性不在名教本身,而在自然之中,而玄学的自然,不是两汉经学中实体性的天地,而是玄学中虚体性的无。会引出这样的问题:名教怎么样才能证明自己作为现象是符合道的本体的呢?竹林玄学的稽康、阮籍正是在玄学的无(本体)有(现象)框架中,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命题。既然名教是现象,自然是本体,那么应当超越作为现象的名教而走向本体的自然。在稽阮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任心而行,抱情独往的超越名教礼法的魏晋风度。为了纠正这种越名教的走向,元康玄学的郭象、向秀提出了“名教即是自然”的命题,用自然来保卫名教。玄学思想的三阶段的演进,呈现了名教在经受了玄学思想(包括与玄学相通的释道思想)的冲击中站稳了立场,守住了自己在文化中的中心位置。魏晋南北朝是社会、思想、文化的大动荡时代,儒家的纲常名教在玄学、佛教、道教的冲突和互动中,在社会和民族的冲突和互动中,进一步演化,从西晋初年《晋礼》(165篇)的编撰到南北各朝都注重以五礼为内容的《仪注》大典的编写,礼文化虽然遭遇艰难但却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主体地位。

(三)唐代礼文化的多元建构

礼文化唐代得到很大的发展,集中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以《开元礼》为代表的朝廷礼学体系。隋朝一统就开始修定《五礼》(130篇)唐朝开始,即不断制定和完善礼文化,从《贞观礼》《显庆礼》,到玄宗时的《开元礼》,达到了一种完善的礼制,对后世影响甚大。《开元礼》共150卷,体系整严,内容丰富。对帝王、百官的政治活动与他们(包括庶民的)日常生活作了详尽的规定。除序例3卷外,吉礼75卷,内容有祭天神、祀地抵、享宗庙三大类。宾礼2卷,涉及蕃国和四夷的往来礼仪。军礼20卷,突出皇帝亲征、讲武、田狩、大射、合朔伐鼓等。嘉礼40卷,包括冠礼、婚礼等50项。凶礼20卷,有凶年贩抚、劳问疾苦、五服制度、丧葬程式四大类。呈现了唐代礼文化的方方面面。二是礼文化的普遍化与日常化。唐代是一个门阀贵族衰落,庶姓士族兴起的时代,礼文化向庶民的普遍成为趋势,不少通俗易懂,很适大众民阅读的礼文化读物出现,如《珠玉抄》、《励忠节抄》、《辨才家教》、《贤愚经》、《婚仪》、《劝教歌》、《朋友书仪》、《太公家教》……如《珠玉抄》“十种札室之事”,“十无去就”,“五不达时宜”,[14]4445都很生活化。如“十无去就”就很通俗讲了要避免不合礼仪的行为(不扣门,直入人家;主人未请,先上厅;主人未劝,先举匙筋;宴席不慎涕唾;不离坐,便漱口,等等)。这呈现了整个社会对礼的讲究。三是作为礼文化之理论基础的经学发展。体现在官方的经学上,西晋以后,南北经学分途,隋唐一统,经学随之综合。在唐代朝廷的大力支持下,颜师古《五经正本》在经学的文本达到了统一,孔颖达《五经正义》在经学的当代诠释达到了统一。特别是孔颖达的正义,对后来经学诠释有很大的影响。四是中唐以后在社会的发展演化中,儒家的纲常伦理受到各方面的挑战,韩愈担当起了高扬儒学,重振纲常的重任。一是提出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儒家道统。这一道统显示了儒家庞大而源远流长的圣人体系,对抗佛道的形象体系。儒家圣人体系的核心,就是君臣、父子、夫妇的纲常伦理,针对的正是佛老不讲或轻看君臣、父子、夫妇的纲常。二是儒家纲常又针当时藩镇割据的现实,要求臣下要绝对地服从君王,维护中央王朝的权威;三是针对当时社会秩序失序的现实,强列要求维护和回到君君、臣臣、民民的理想状态,保持社会的等级秩序:“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原道》)。[15]217218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唱出了唐代礼文化的时代强音。



[1] 《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说“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民从之矣。”《小戴礼记·哀公问》:哀公问:“人道谁为大?,,孔子答:“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韩非子·忠孝》讲述儒家理论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