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象:由中国事物结构而来的“形象”之特质——中国文化之象(三)

(2012-04-20 20:45: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化批评

    中国的宇宙从基本上说,是由气而来的两个部分,一阴一阳,气在阴阳之中,是一虚一实,这虚实相生和阴阳相成,又具体展开五行八卦进而为六十四卦,六十四也是言其多,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为“未济”,是引向无限的。因此,中国的事物,言其简,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如庄子所言“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言其多,则由阳阴而五行而八卦或其它的更多之数。但这多,当然都要在文化的圣数上,或八或九或二十四。但无论表现为怎样的多,都是虚实两部分的展开。且以人物为例,刘邵《人物志》讲人“含元一【即气】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进而展开为“九征”: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九方面可归为三:神与精一类,属神;筋与骨一类,属骨;色、仪、容、气、言一类,属肉。神、骨、肉又可以进一步简化为形与神。这是一个动态的可以因具体情况和需要而进行多种方式的把握。对于与西方和其它文化的比较来说,神、骨、肉三层结构较为重要。形是外在形貌,骨与神都是内在的,但骨是内在里面实体性的东西,神则是内在里的虚灵。骨与神虽然都是内在的,但又会从外形上体现出来,虽然会体现出来但又难以形求,不能固定。因此,体现出来又难以形求的东西就是“象”。神、骨、肉三层,在同一物的不同时候和情况有不同样态,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中又有多种多样的呈现,因此,中文语汇里,三层都有丰富多彩的展开。在神这一级的有:神、情、意、气、韵、精、致、态、势、力、……在骨这一级的有:骨、筋、体、格、质、式……在肉这一级的有:肉、形、貌、色、文、言、辞、笔、墨、色……而每一级上,都有与之相配的形容语汇,与之组合成具体的样态。在神这一级上,与之相配的词一般有:深、远、高、古、逸、闲、淡、雅、正、真、妙……,在骨这一层,有典丽、秀逸、清空、闲雅……,在肉这一级上,有华艳、流亮、绮密、繁富、彪炳、鲜明……,三者的巧妙配合,形成了中国形象的千姿百态。从这三层结构中,可以体会到中国形象中的“象”的特色。“象”包含着“神”与“骨”而且在形上反映出来。神与骨都要从“形”上反映出来,也都从形上不能实见,但骨在内是实体,神在内是虚体。因此,骨在形上的反映之象可称之为实象,神在形上的反映之象可称之为虚象。但从骨与神皆在内而不可见来说,实象和虚象皆为与形貌之实相对的虚。因此,用形象这双音词来讲,形实而象虚,形显而象隐,形仅与感知相关,象则既要感知又绝不能限于感知。从而,象虽然不是形,但渗透在形之中,而且具有形所没有的本质性东西,因此,西方的image和现代汉语的形象,在古代文化,主要是“象”。在神骨肉这一结构的语境中,象具有如下的特征——

    首先,“象”是一种直观。象,渗透于形貌之上,要在形貌上反映和体现出来,是可以感知的,因此,对一个事物,可以称之为“物象”。意味着对物的认识,关键在于对“象”的认识。中医看病,先要切脉,脉的具体呈现,被称为“脉象”。音乐演秦,音响和流动,称之为“音象”(或曰乐象),进行言说或通过文字表现思想,话语与文字可称之为“言象”。这里,各种各样的“象”,指的既是事物的外貌,又是外貌中的关键之处。

其次,“象”通向本质。事物之所以呈为象,在于人的观察,而且是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关键,能够透过现象看出本质。因此,在《尚书·说命上》中,有“乃审厥象”。要“审”的是事物之“象”。在《周易·系辞》中,有“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象”与“法”互文见义,通过“象”而直接达到事物之“法”(规律)。因此,面对自然山川,郭璞《山海经序》说要“触象而构”;面对人工之物,《系辞上》讲要“制器尚象”;面对哲学之卦和文学之作,理论家讲要“由言入象”……在事物的形象中能从“形”看到“象”,才算进入到了观物的正途之中,得《系辞上》所说的“立象以尽意”之道。

    再次,象需要主体的想象。由“形”而“象”,是要通向本质,然而,在中国文化中,象是通向的本质性的东西,既有实体内容的一面(骨、质、格、式……),还有虚体内容的一面(神、情、意、气、韵……),这内容的实体和虚灵都是在形貌上直接看不到的,需要观者的的想象。韩非子在《解老篇》中指出: “人希见生象也, 而得死象之骨, 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 皆谓之象也。”虽然是从法家的实体方式通过动物之“象”在中国中原地带的生物史和地理史来讲“象”这一语汇如何由实体词变为一个心理词,但却呈现“象”这一语汇在自远古以来在认识论中一直存在的语义:非实体而乃虚体的“象”需要观者的“想象”。而这一点,在文艺创造中得到了广阔的展开。象成为了心理中的心境和意象。在心灵的驰骋中,一方面“凝神遐想,与物冥通”(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达到事物的本质,相当于宗炳讲的“澄怀味象”;另方面“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诗》),让具体事物的本质之气与宇宙的本质之气浑然一体。相同于宗炳讲的“澄怀观道”。

    最后,象是对具体形象的超越。象是通向本质的,在中国文化中,一物要真正达到自己的本质,同时要意味着这一本质(气)与宇宙的本质(气)浑然一体。而当由具体之物达到宇宙之道的时候,同时就意味着对具体之物的超越,对具体之象的超越。忘却具体之象而升华到宇宙之气。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老子》讲“大象无形”。达到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夷”、希”、“微”的境界,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混而为一”的境界。(参《老子》十四章)。这一超越了具体事物之象而来的“无形大象”本身也是一种象,由于是超越具体之象而来,因此可称之为“象外之象”。只有达到了象外,才而进入“无形大象”之境,因此也可称之为“境生于象外”。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之象,是由物而象,经客体的物象和主体的意象的互动,而达到事物的本质之象(形内之象),进而达到与事物本质之象浑然相连宇宙无形大象(象外之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