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美到美学——什么是美学(之一)

(2011-11-06 19:31:10)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学理论

                                           张法

      对于人来说,美无处不在,但美学却并非处处皆有。世界上第一个欲建立美学的人,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前427~前347),想从众多的具体的美(美罐、美匙、美女、绘画、雕塑……)中总结出一个统一的美的规律,从学的角度为美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大希庇阿斯篇》呈现了,柏拉图经过一番艰苦的理论探索后,不得不以一声长叹结束了自己的研究:“美是难的”。
    美学之难,大概应当从美之难说起。美,是人类最平常而又最奇异的现象,说最平常,因为人人皆知世界有美,人人均怀爱美之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选美之举,历代有之;说最奇异,是因为人类对美一直难以从知识和理论的角度予以明晰地把握。美是最值得人追求的,多少愿意为之牺牲;美又是最令人憎恨的,从红颜祸水到玩物丧志,美的意义何在?一直伤透了理论家的心。从很早很早起,人类就有的美观念,你看1万5千年前的西欧穴画,你看6千年前的中国彩陶,你看3千年前的埃及塔庙……无不显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这种追求更鲜明地体现在反映人类观念的文字符号上。人类的文字千差万别,但都有“美”存在,中文有“美”字,印度梵文有lavanya,阿拉伯文有jamil,古希腊文有χαλυ,古罗马有pulchrum现代欧洲国家的“美的”一词,很多都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字源相关,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bello,法国语的beau,英语的beautiful,德语的schon,俄语красивейше[1]……词汇是现实的反映,有美字存在,就说明有美存在。人们也用“美”谈论和赞叹他们认为美的事物。《左传》昭公元年,吴公子季扎观当时朝廷之乐以及各诸侯国之乐,每观完一乐,谈一段感受,每次的开头都是:“美哉!”语言学有两个原理与这里的讨论有关,一是如上所讲,词汇与现实相关;二是一词汇与多少词汇组成系列,与该词汇所反映对象的范围和重要性有关。中国文化中,美字有着不小的词汇网络。在原始时期,美字,就与“羊”字的系列、“味”的系列、器皿(礼器)的系列、“示”的系列、“文”的系列、“乐”的系列相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美的“体系”。……古往今来,美一直是人类各文化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同时又是人类最难理论化的问题之一。在现实中,我们知道什么是美,在理论上,却不知道美在何处?美学之难,在于其研究对象“美”之难。研究美之难,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难呢?可以从下面一组命题中看出:
 

           1 这花是圆的。

           2 这花是红的。

           3 这花是美的。

 

    这朵花的形状是客观存在的,有没有人,它都是这种形状,这朵花的颜色却是由人的眼睛构造与光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人眼和与人眼同质的眼睛,物体就无所谓颜色,有些动物只能看出黑白两色,有些动物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颜色。但对于已经进化为人的正常眼睛来说,颜色是客观,只要人在看,这花就一定是红的。这花的圆和花的红,其客观性,都是既可感受又可以证明的,一看就知,一证即明。但这花是美的,其客观性却没法证明。一个人明明看见此花,却说花不是圆的,只说明他故意说谎。我们要研究的绝不可能是这花是否圆的问题,而是他为什么要说谎的问题。一个人明明看见此花,说花不是红的,结论只有两个,不是色盲就是说谎。但一个人看见此花,说花不是美的?结果会怎样呢?你只能说他的审美观与你不同,甚至与大多数的人不同,但却不能说他错。正是这一点呈出了研究美的困难。

    因此,美的理论化,一直是人类的难题,在世界文化中,只有西方文化,在使美成学方面,开辟出了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美的问题。但谈美的困难,一直存在于西方对美进行理论化和学科化的过程之中。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提出了什么是美,启动了美的理论化过程,但直到公元后18世纪,在西方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时候,德国学人鲍姆加登(A.G. Baumgarte,1714~1762)才使美的理论化形成一门学科:Aesthetics(美学)[2]。各非西方文化,如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玛雅文化,等等,不是不知道应该对美进行理论把握,而是深知对美形成一种西方式的知识体系之难,因此采用了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方式把握美。如果说西方理论化的方式是“有美有学”的美学,那么,非西方理论化的方式则可姑且称为“有美无学”的美学。西方文化“有美有学”的美学与各非西方文化有美无学的美学并存了数千年,到了17世纪,西方率先进入现代社会,并扩张全球,把现代文化带向世界,作为把美理论化的美学这一学科,才随着现代性的全球化而成为世界性的学科。在现代化的数百年中,西方文化呈强势,非西方文化处弱势,非西方文化在跟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采用了西方的知识体系,从而西方知识体系中的美学这一对美的把握方式,也成一种世界性共有方式。于是,一个世界性的美学在这一共有方式中形成。

    美学之难,在率先使美成学的西方文化中,也充满艰辛。这从西方文化对美学的名命过程中显示出来。美学,作为美的理论化,其西文的原意,并不是美之学。而是感受学,科维奇 (Francis J. Kovach)说,对美学的学科命名,西方文化曾有过多种思考和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与中文里的美学最为对应的callology (callo是“美”logy是“学”),第二种选择是用philocaly(爱philo,美caly)来命名美学。正如哲学(philosophy)是爱(philo)智(sophy)一样。还有的选择如calleoaesthetics(美的感性),calleopgily(爱美的另一词汇)等等。然而,最终的结果不是callology(美之学)、不是philocaly(爱美之学),而是aesthetics(感受学)成为关于美的学科的正式名称。[3]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主客二分的传统,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更是强化了这一传统,按这一思维方式,美,必然是一客观世界之美,美的理论化,就是对我们每天所见所感的客观世界之美做一理论把握,然而,上面已讲,面对一个客体(一个人,一朵花,一幅画,一个物),我们从对象上找不出美的分子、美的原子来。因此,当我们感到客观对象之美,又不能在客观对象中找到使它成为美原某种实体因素的时候,会把理论的坚实性锁定在主体感到美的“感”上。因此,美之学,在美学形成的那个时代氛围里,对趣味(taste)的研究成为美学的主潮[4],从本体论上说,不是客观之物的何种因子决定其成为美之学,而是某种主体因素让我们感受到客观之物之为美的。而且,这种主体因素,在相当一批美学家那里,也不是实体的感觉器官,而是一种“内在感官”[5],正如花之为美,不在花之蕊、之瓣、之茎、之色、之味,而是一种既在其中又超越其中的东西,感到花之美的感官,也不可以定位在主体之眼、耳、鼻、口、身之感,而是既有其在感中的作用,但又超越或多于其所感的东西。因此,一方面美之学,其核心,在于“感”,另方面这感又不是一般的生理心理之感(sense),而是感到美的美感(aesthetics)。因此,aesthetics(感受学)成为美之学的正式名称。

    Aesthetics(感受学)之能够正为美学的学科的正式名称,除了其逻辑的必然性外,还在于时代的普遍精神。西方文化史家普遍认同于这一观念:古代西方(希腊、罗马、中世纪),其哲学以本体论为主,近代西方(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哲学以认识论为主,现代西方(20世纪以来),其哲学以语言论为主。这一认定大体上是不错的。在现代性起步的近代西方,要求认识一个新的客观世界,而认识一个新的客观世界的前提是:人是否具有认识这样一个客观世界的主体能力。讲到主体能力,古希腊以来对人主体的知、意、情基本结构和基本划分,进入这一新的知识范型中来:知,是人是认识,属逻辑学,意,是人的意志,属伦理学,情,是人的感觉,属美学,美就是人感受客观之美的能力。当现代性在西方兴起,向全球扩张的时代,美,又是人建立一个使人感受到美的新世界的能力。因此,感受学(aesthetics)之成美学的正式名称,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

然而,从主客二分的思维传统来说,感受学(aesthetics)作为美学的正式名称,在西方学科的精确性上,又是有问题的,感受面对的是一个广大世界,学科应该面对一个具体的领域,正好西方传统的艺术观念有利于美学作为具体学科的建立。在古希腊,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绘画、建筑是艺术,裁缝和剃头的技术也是艺术。它们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法则和技巧。在中古,艺术又与高雅的科学相关联。塔达基维奇(W. Tatarkiewicz)在其《西方美学概念史》(A History of Six Ideas)中,讲了艺术一词在古代和中古的复杂演化[6],到文艺复兴,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开始了脱离技术和科学的运动,到18世纪,查里斯·巴托(Charles Batteux)《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Les beaux arts reduits à un même principle, 巴黎,1747)把这些艺术与技术和科学相区别,称为美的艺术(beaux arts 英文通称为fine art),被普遍接受。七门艺术既同为艺术,就应有该统一的性质,就是追求美。美的艺术包含了两种倾向,一是艺术之美与现实和非美相区别,把美专门化或领域化了,二是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和典型的体现,掌握了艺术这一典型,也就掌握了美的本质性的东西。艺术既是客观的又是一个专门的领域,最适合于对之作一学科来把握。因此,对于相当一部分西方学人来说,美,在其代表性和本质性上,就是艺术;美学,在其学科性上,应是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art)。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开章明义,就表达了对“感受学”的不满和对“艺术哲学”支持:

 

    这个讲演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无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对于这种对象,“伊斯特惕克(Asthetik)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者无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在当时德国,人们通常从艺术作品所应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去看待艺术作品。由于“伊斯特惕克”这个名字的不恰当,说得更精确一些,很肤浅,有些人想找出另外的名称,例如,“卡力斯惕克”(Kallistik)[7]。但这个名称也还不妥,因为所指的学科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因此,我们姑且仍用“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因为名称本身对我们无关宏旨,而且这个名称既已为一般语言所采用,就无妨保留。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8]

 

    面对美学被普遍接受,黑格尔也感到无力回天,但黑格尔辈的努力,以及使他做这样努力的文化氛围,使艺术哲学不是成为美学的代名称,就是成为美学的主体内容。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名称之争,内蕴着美学的丰富复杂内容,美学应该是美之学,但在西方的学术体系中,却不得不将之进行学科化。学科化,按照西方的文化体系和思维规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一种学术逻辑将一门学科放进整体学术体系中的合适的位置上去,二是让这一学科在本身之中形成逻辑整一的结构体系。要把西方文化在美的学科化问题上的漫长历史演化,归纳为简要之点,基本上是从三个方式进行的;一是从哲学的角度,二是从主体心理的角度,三是从艺术的角度。

    按哲学角度,世界上的美,多样纷繁,但在这些纷繁多样的美的后面,有一个共同东西,即美的本质,决定了这些各不相同的东西为美。哲学角度就是运用现象~本质这一思考方式,去思考美的本质,再用美的本质来解释各种美的现象。这一方式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正式提出,成为影响西方美学成型的一个重要范式:本质~现象。这种追求美的本质的方式成为了美的哲学的范式,柏拉图也因此被美国1992出版到1997年仍在再版由库柏主编的《美学词典》称为“哲学美学的创立者”[9]。这一范式呈现了:一个客观性的本质是其逻辑起点,现象是本质的丰富展开,从本质到现象上的诸大类和诸小型,形成美学的学科体系。这一美学的学科体系的结构就是:首先,美的本质,其次,由美的本质产生出各类现象,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再次,各大类美再分出其级的美,如艺术美有,建筑美、雕塑美、绘画美、音乐美、文学美、影视美……

按主体心理角度,美的出现,是与一个感受美的主体相关的,只有联系到这个主体,美才能得到解释,美从主体的知情意结构中得到基本定位。这一工作由英国的夏夫兹伯(The Earl of Shattesbury,1671~1713)里的“内在感官”得到突显,因此,夏夫兹伯里被库伯的《美学词典》称为“现代aesthetics(感受学)的创立者”[10]。鲍姆加登通过《美学》对英国学界中以内在感官为主和以经验感官为主共同研究的“趣味”论进行了总结,用aesthetics(感受学)给这一学科举行了命名礼,这种以主体美感为主的方向在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得到完成。正是这种定位成为影响西方美学成型的另一个重要方式:主体~客体。通过一种主体的性质来确定美的本质,然后通过主体面对不同的客体的不同反映和互动来确定美的类型,由此展开出一个体系。各心理学美学基本都是这样一个体现,由一种心理特性,距离或直觉或抽离或内摹仿或移情或完型……决定了主体成为审美主体,同时客体成为审美对象,在二者的互动中,由于主体和客体的具体性质,而产生出美与丑、优美和崇高、移情或抽象等不同的审美类型,而这些大类又分出不同的次级小型。

    按艺术角度,客观世界之美和主体感受之美,都本质地体现在艺术上。艺术作为美的典型内含了美的本质,艺术的类型和历史展开则体现了美的历史和类型展开,从而,把握住了艺术,也就把握住了美的现象中的典型,并通过美的典型而把握住了美的本质。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艺术哲学由成为影响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模式。这一范型由巴托开始,到黑格尔《美学》形成体系完美的体系。它的方法论基础是:一般~典型~本质,其模式为:美~艺术~艺术门类与历史类型。在黑格尔《美学》中,首先是美的本质,然后这一本质具体为各艺术门类: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文学;各艺术门类有一个历史展开,呈为三种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

    这三种模式出发点和着重点不同,但都具有将美进行学科化的能力,这三种模式既有所不同,又相互交迭,构成了西方美学互为补充的整体。在这三种模式中,美,与哲学相连,与主体相连,与艺术相连。在与哲学相连中,西方人沉思:现象中的美是由怎样一种高于现象的本质而成为美的?在与主体相连中,西方人沉思:当人感受当美时,究竟是怎样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样一种情感的意义何在?在与艺术相连中,西方人沉思:艺术何以成为美的载体?艺术之美对人的特殊的意义何在?

    在这三种模式中,美之学得到了丰富的展开。美是一种感受,但这种感受不是一般的感受(sense),而是一种美感(sense of beauty),要用一种专门的词来表达这种美感,就是审美之感(aesthetics),这种美之感,就是美之学,即美学(aesthetics);人在艺术中得到的人类最完美最典型的美感,美学(aesthetics)也就是艺术之学(艺术哲学);就是美感这种特殊之感,让人沉思一种美的本体,进入通向一种本体论的大全,从而美学又被讲成一种关于美的哲学。这三种相互交迭的模式,或曰三个相互交迭的方面,构成了西方美学成学之后的研究范围。这三种美学模式,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美的本质。首先得出美的本质,然后,把得到的美的本质贯彻到审美现象、美感、艺术中去。

    当西方文化率先进入现代化进程,把现代性扩张到全球,并在这一现代性扩张中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同时也把这一西方的美学方式扩展到了全球。当各文化按照西方的学科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建立起自己现代学科体系的时候,其建立美学,虽然也参照自己的传统,但主要是以西方美学为基础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美学框架对进入到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各文化的美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有关西文的字源,参见[波]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第163-164页, 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0

[2]鲍姆加登是用拉丁文写作的,对美学这一学科,他用的是拉丁文Aesthetica,其词来源于希腊文aisttesis,在德文里为Asthetik,法文为esthétique在英文里为aesthetics。英文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因此这里用英文。

[3] See  Francis J. Kovach. Philosophy of Beauty. Ro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74. PP5-10

[4] 参 大英百科全书“美学”辞条美学史部分和George Dicke,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An Analytic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7)中的美学史部分

[5] 在美成学的年代,一大批英国美学家,夏夫兹伯里开其先,哈奇生等随其后,都用“内在感官”来解释美。正因如此,夏夫兹伯里也被某些美学史家认为是现代美学的创立者。

[6] 参见 [波]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 第13~25页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0,

[7]希腊文Kallo即美,Kallistik即美学,区别于感受学。

[8]【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 第3~4页,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9] David Cooper ed,A Companion to Aesthetics,P329,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2

[10]David Cooper ed,A Companion to Aesthetics,P395,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2

 

摘自 张法《美学导论》(第三版)第一章第一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