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比较哲学角度对on(Being,有/在/是)的考察(之十一)

(2011-05-08 16:34:09)
标签:

杂谈

分类: 哲学问题

                               十一,on(Being)的问题对世界哲学的提醒

    西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演进为世界的主流文化,西方哲学的根本的问题on(Being),也在西方文化向世界的扩展中,逐渐地世界化,而与之接触、交流、对话的各大文化,先后地开始考虑西方文化的问题,考虑on(Being)的问题,最初是伊斯兰,然后是俄罗斯,然后是印度,然后是中国和日本。这些文化在面对on(Being)时,都有三个问题,一是如何正确地理解on(Being),即按照on(Being)在西方文化中的原意去理解;二是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去正确地转述on(Being);三是如何把世界主流文化的on(Being)安置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和语言体系之中,建立一个面对世界的民族哲学。

    第一个问题看起来容易,其实不易,关键在于第一个问题是与第二个问题紧相关的,这里印欧语言体系内部也会产生问题,如上面所讲的梵语与西方语言的差异和俄语与西方语言的差异。而非印欧语言与印欧语言之间有更大的问题,阿拉伯语、汉语、日语,都没有用从eimi(be)而升到哲学概念的语言传统和思想传统。因此,对于这些文化,不仅是一个把非哲学的概念变成哲学概念,还有一个如何用自己本有的哲学概念去与之对应,与之互动,从而在跨越双方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更大的视域的问题。

    现在,一个重要的现象是,东方世界,无论是印欧语言中的印度,还是非印欧语言的伊斯兰和中国,第一,都不是从eimi(be)上升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其哲学套路和哲学理念与西方有本质上的不同;第二,其哲学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与西方哲学不同;西方的on(Being)如何进入这三大文化的哲学核心,这三大文化又如何在自己本有的哲学体系中,给on(Being)安排位置,是一个虽然一直都在进行,但远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这一角度看。西方哲学与东方三大文化的哲学对话,仅仅从学理上讲,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许,正因为有这“艰难”的提醒,这一哲学的对话会进行得更加有质量。

    当从这一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时候,也许,我们要问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印度、伊斯兰的非on(Being)的哲学路径意味着什么?第二,本来没有on(Being)的中国、印度、伊斯兰,在当代的哲学语境中,应不应该沿着西方的on(Being)的路径去研究哲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