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幸福里九号前,我在《幸福里九号》里
随处可见的“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拆”字。有人说,这是文明进步的一种。可每当走在这些即将拆迁的墙根下,总有一种失落感,望着这些也许已经住过几代人的房屋就要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不免有些惋惜。也许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平地而起。但是压抑的钢铁森林
我现在在拍戏的这个地方,都是一些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房子,而过不了多久这里即将夷为平地,当作新的开发区。我不知道曾经几代人在这里居住的人们离开时是怎样的表情,但我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在我曾经住过的北京与上海,见到了太多太多因城市建设而离开旧居的人们,不舍地告别伴随他们成长与衰老的四合院、弄堂,还有抬头不见低头见得邻居们,搬进没有丝毫沟通与联系的高层公寓;离开了皇城根、护城河畔、黄浦江边,来到了虽是不远但很陌生的天通苑、浦江镇。生活质量虽然提高了,但过去的人情味和几代人的记忆,都埋葬在了各种建筑的地基之下。
也许,为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作为个人我们不得不牺牲一些东西。但是不停地拆迁也让城市本身失去了太多太多东西。在北京,多少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不能当作文物一样保护起来,而是被无情的拆除,从此一去不复返,当我们发现了它的价值时,也已无法修复。在苏州,我们想在著名的苏州园林里拍照,可是无论用哪一个角度,总看到背后的高楼大厦,显得那么得不协调,而优雅的苏州园林尴尬地蜗居在高大建筑的缝隙中,无论从美学角度还是从旅游价值上,都大打折扣。
平房变成了楼房,本来是增加了我们的居住面积。可是当人们里开了曾经居住的四合院,却发现四周的楼房价格已经被炒的越来越难以接受。“房子”也成为了一种负担。记得曾经有一个毕业好几年的大学生,站在二环路上高声大喊:房子离我越来越远了。一语双关!
在这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硕大的“拆”字无能为力。就像这篇文章,只能阐述一个问题,却不能找出解决的方法。毕竟,在每一个越来越大越来越繁华的城市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我们只能寄希望于那些城市规划者们,在不断创造新事物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一点旧的东西,哪怕是一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