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育儿代沟总结

标签:
双胞胎龙凤胎天天依依代沟隔阂育儿经验矛盾育儿 |
分类: 唐宝宝们【原创】 |
其实,在唐家里,一直存在着方方面面的矛盾,或深或浅,或明或暗,不过为了唐宝宝们的健康成长,大家都在继续一起努力。再说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家不是这样呢?即使父母子女也要为了不同观点争吵,更何况我是和自己前20多年根本无缘见面和生活的公婆和老公呢,更何况我们家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地域差异不小呢?我们家的矛盾根源不在于婆媳关系,而在于唐唐和我以及公婆在唐宝宝们诞生之后产生的生活差异的适应度和育儿方式不同。
两个宝宝同时降临到一个原本只有两口之家的家庭里,人口从2直接上升到6(有保姆时甚至是7),巨大的变化肯定会给每个大人带来各种落差,每个人适应能力和性格不同,便会产生诸多矛盾。幸好,我们家里除了我和唐唐的争吵声外,尚没有产生两代人之间的争吵。不过,在大家现如今最大的共同任务——育儿方面,我们两代人之间在各个方面的确有着很大的隔阂和代沟。我发现,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一般喜欢照书养,而老人们喜欢凭个人经验和情感用事。
衣
首先,就是穿衣问题。我们作为年轻人没有经验,所以一般都会听从书籍、医生、社区专家以及邻居朋友的建议穿衣。听很多人都说,宝宝穿衣要冻三分,不要太捂着,这样身体抵抗力好,不怕寒。然而,老人们总是怕孩子冻着了感冒,所以总是会给孩子多穿一点,尤其是冬天。因此引起的分歧不止一次。
于是经常导致这样的景象:如果这一天老人们依从我们的说法,给孩子穿少点,结果第二天有点蔫了,老人马上就说,小孩应该和我们老人一样穿衣,我都觉得冷,怎么可以给他穿这么少?反之亦然。所以,不同的穿衣观念经常会带来两代人的争执和互相抱怨。不过还好,都没有大碍,孩子们除了几次博客中提到过的生病,并不经常感冒发烧。
关于衣服是否是越多越好,这一点我们两代人都观点一致:衣服够穿就好,不追求名牌和数量,不要浪费。
食
在吃的方面,由于家中掌勺的是孩子们的奶奶,而奶奶和妈妈我属于不同地域和饮食习惯的人,奶奶来自湖南,喜辣咸,我来自浙江,喜清淡。而现在所谓的科学育儿食谱一般都会追求清淡少油。所以在油和盐的量上我一直都非常注意,一般会对菜和汤先尝再喂,如果有点咸,便会委婉的告知奶奶。经过1年多的相处,奶奶也基本适应,所以宝宝们的菜现在都基本是和我一样偏淡的。
不过,在孩子们一岁之内的时候,我一直坚持不给放盐,我的观点是为了保护他们弱小的肾。虽然奶奶勉强同意,但是经常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菜没有盐味不好吃,人会没有力气。不过我总是坚持:他们尚小,没有尝到盐味没关系,只要饭量不减,说明不放盐对他们没有影响,中国为何那么多的肾脏问题,跟我们从小的盐分摄入过高有关系,所以我们大人要帮助他们保护他们的肾脏。这样的话语我曾说过多次,我知道奶奶听了心里其实也不舒服,因为我在反对她,但是为了宝宝们的身体健康,我这个当妈的一定要坚持。
现在孩子们已经20个月了,前不久又有了饮食方面的矛盾。因为我在娘家看到了天天和依依完全能够接受大人的菜式,而且经过吃较硬较大块蔬菜后,牙齿发育加快。然而,奶奶却仍然在喂天天汤饭或者肉菜切成细丁后喂食,这样天天可以一口吞,喂食速度很快。由于一直只吃细软的汤饭,天天连续三个月不长一颗牙,而在同一时间,依依经过一个多月的锻炼,长了三颗牙齿,而且咀嚼功能明显增强。
看到如此大的差异,老娘我再一次的不给大人“情面”,一再的坚持改变喂食方式。爷爷奶奶觉得很麻烦,而我的观点是:改变后其实是最简单的,因为我们不需要再给孩子们开小灶了,只需要从大人的菜里分出一点给他们,让他们和我们一样享受不同的菜肴,只不过味道还是要偏淡一点。反正我们家本来就是有些菜分咸和淡,辣和不辣的,宝宝们只要和我一样吃菜就可以了,何来更多的麻烦?经过一个月的改变,效果非常明显,天天的咀嚼功能虽然不能马上改变,但是有所改善,长了三颗新牙,依依则又长了一颗新牙,现在孩子们都有了10颗牙齿。从6颗到10颗,他们花了10个月的时间,如果我们早就按照儿保医生的要求改变食谱,也许现在他们已经有了10颗以上的牙齿,苹果、肉之类会更喜欢吃,人也会胖一些。
相关博文:我会自己吃饭了——依依
住
这里的住主要是指孩子们睡觉的问题。它涉及两个方面,分床睡和跟谁睡。
分床睡
我们家里按照朋友建议买了两个小床,分别放在我们房间和爷爷奶奶房间。但是刚开始几个月,我们还是无法做到让孩子们睡小床,经常会把他们挪到大床上和我们睡。唐唐一直坚持应该让他们自己睡小床,但是作为晚上看护人的我和奶奶发现,孩子们睡小床后,我们总是因为担心而无法睡好。反而把宝宝放在自己身边,可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来的放心。所以2008年的夏天,由于孩子们刚好处于会坐会爬的阶段,跟我们大人睡觉,由于周边环境太热而经常踢被子,乱动,我们也就睡得不好。
于是我慢慢接受了唐唐的观念,晚上一开始把依依放在小床上睡,如果半夜她醒来,不肯再小床上睡觉,才把她放在大床上和我们一起睡。这个习惯坚持至今,现在依依基本上能够自己睡小床,白天则肯定睡小床。
而天天由于老人的坚持,除了白天,现在晚上都是和奶奶睡一张大床,最近爷爷则挪窝到了书房。
跟谁睡
我们小区另一对龙凤胎据说从一出生就是晚上轮流和妈妈睡觉,也就是哥哥今晚和妈妈睡,明晚和妹妹调换,妹妹和妈妈睡,导致现在孩子们都很清楚今天谁和妈妈睡觉,也就没有了睡觉认人的问题。
而在我们家里,由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出生后42天里,天天一直由奶奶带,依依一直由外婆带。之后三个月我们回了外婆家,天天由我带,依依由外婆带。回到上海后至今,天天由奶奶带(除了我带去外婆家),依依由我带。
中间有两次试图调换,然而天天对环境要求苛刻(喝奶睡觉必须原来房间,奶奶喂奶,换房间后就开始观察各个角落),导致一调换,他便大哭不止,我抱着可以一哭半小时,根本不肯喝奶和睡觉,而作罢。而依依则无所谓,可能跟天天一直以来白天晚上都是奶奶喂奶和陪睡有关系,而依依之前白天保姆喂,晚上妈妈喂,所以对人不是很苛刻。
两次调换了一天后,结果碰巧第二天天天便生病了,所以奶奶心软便决定不再调换。事后我分析,其实我们没有选择好时机,只是觉得有问题,随性子就决定了调换。其实,针对天天的性格,完全应在他身体状况很好,心情很好,和父母亲和度改善的时候才考虑调换。
由于他一直跟奶奶睡,而潜意识里希望和妈妈睡(晚上有时候醒来会叫妈妈),所以导致他至今别的称呼都会,就是不会叫奶奶,因为他可能把奶奶和妈妈有些混淆了,我常开玩笑说,让他对着奶奶叫妈妈,估计他马上就会叫的;也导致了他对奶奶格外的依恋,可能小人的心里认为妈妈更爱妹妹,所以他要从奶奶那里得到更多的爱来补偿自己吧。
所以,我一直为天天的这种心理担忧,希望他们能够快快长大。尝试着等他们两岁后,他们共同睡到一个单独的房间,不再和大人睡在一起。也许这样就会让天天有平衡感,而且有更强的独立性。
行
在行的方面基本没有太多矛盾,因为老人们不参与意见。不过,在孩子们会爬以后,老人们就开始希望孩子们走了,所以会牵着他们走路,而我却反对这么早就走,对孩子们的骨骼发育不好。幸好有两个孩子,他们也没有太多精力来训练孩子们走路,所以我们家孩子真正会走是在14个月左右,算是比较迟的。
另外,作为年轻人,我们都希望经常带孩子们去兜风、郊游甚至旅行,但是老人们虽然配合,内心可能并不太赞同。比如,这次带了天天依依去宁波两日游,结果把天天弄生病了,奶奶马上开始强调,以后在孩子们不能独立穿衣睡觉之前,不要带出去旅游了。
病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起因就是由于两代人对于孩子生病如何用药就医的矛盾引起的。
我记得自己在孕期里曾经说过,我们小时候没有受到精养照样长大,所以应该相信老人能够照顾好孩子。在我的观念中,小时候的我们物质条件缺乏,交通也不发达,所以我们生病的话,应该不会总上医院的,是通过别的办法或者自己痊愈的。
然而,我的想法有些错误,现在的老人们在面对自己的孙子孙女时,早已经忘记了当初困难年代他们如何养育子女,一看到孩子病了,马上想到吃药,送医院。而且经常神经高度紧张,孩子根本没有发烧,却一再强调,他的身体滚烫的,肯定发烧了。
这次天天生病就是如此,他因为20日凌晨空调房温度较低着凉感冒了,咳嗽、流涕不止。回到上海后,马上给他一天两次的好娃娃也不见好转,不过一般生病不可能两天内就好吧,总有一个过程。然而,爷爷奶奶就非常紧张,汇报这顿吃了多少奶,晚上咳嗽吐了,白天吃多少,身体很烫好象发烧了,应该送医院。
不过我们这次因为明知道他得病的原因,而且量了体温根本没有发烧,只是流鼻涕和咳嗽,所以唐唐和我都坚持不送医院,在家吃好娃娃,后来加了一种止咳糖浆,让他自愈。22日下午开始,天天明显情绪好转,又开始有了笑容,我感觉他应该在痊愈过程中了。然而,爷爷奶仍然非常担心,无视他的笑容,奶奶开始在家里找各种药,并跟我讲需要送医院,我不同意,便说那么试试看这个药,或者那个药,呵呵,简直乱了阵脚,我问她以前带自己孩子的时候不可能总送医院吧,奶奶嘴硬说,要是他们自己的孩子和大孙子,早就送医院了。但据我猜测,30多年前的她不可能经常送孩子去医院吧。幸好,本人比较心狠,自己的孩子自己负责,这一次我一定要做做试验,看看不去医院,不吊盐水,天天是否会痊愈,看看我们小时候一个普通的感冒是如何痊愈的,看看我的观察和结论是否正确。
结果,从昨天上午开始,天天基本不流鼻涕了,也很少咳嗽,只是喉咙里有痰呼呼响,我认为这非常正常。而今天他基本好了,喉咙里声音也小了。终于奶奶也舒展了眉头,大家都开心了。我也很开心,终于不必要让天天再去医院,碰上个交叉感染那才麻烦呢,而且大夫估计就是开给你好几种功效一样的止咳药,白折腾还浪费钱。现在天天自愈后肯定自身抵抗力也会增强的,对他不是坏事。
23日,天天有恢复了笑容,开始顽皮和嬉笑,离20日凌晨着凉也就3天时间。
(27日补充:
玩
老人们一般会非常注意宝宝们的安全,所以凡事都会特别小心,如果孩子们稍有“出轨”的动作和行为,就会受到老人的阻止,从而使得孩子缺乏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而我们年轻人则会借鉴国外的做法,让宝宝们放心的去玩,只要没有太大的危险,这样就可以鼓励他们的创造力,所以有一阵子的下午,我们都会带着宝宝们去楼下玩石子,而同段时间,别人的奶奶或者保姆都在阻止孩子们玩石子。
不过,老人们的小心也有一大优点,就是宝宝们不容易受伤,而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则比较轻率,容易导致孩子们不小心摔倒。这在我们家已经很多次,好多次唐唐看着天天,便会听到他的后脑勺着地,然后大哭。而24日周五下午我看着依依在哈根达斯外面的藤椅上一阵狂舞后后脑着地摔下地去,那时候我正在用手机给她拍照,根本没有考虑过她在凳子上狂舞的后果!
所以,老人们总是考虑到一些坏的后果有时候不是坏事,可以避免孩子们产生身体上的伤痛,尤其不大会让大脑着地。作为年轻人,需要更加仔细和考虑周全,吃一堑长一智,对于宝宝的安全防范方面考虑更多就可以避免一些大的失误。)
所以,我发现对于一场普通的生病,两代人的观点都如此不同,没有经验的我们依靠平时对网络和书籍中信息的留意,坚持了科学对待的方法,反而战胜了本应经验丰富的过来人。由此我想到了育儿至今两代人之间各方面的习惯差异。有朋友说,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照猪养,也许这只符合父母的心态,对于爷爷奶奶老人们来说,对待孙子孙女他们便容易失去理智,相对来说比较感情用事。不过,我们所有人的目标都是把孩子们照顾好,所以只要谁的方法正确就应该支持,如果我们从书中看到的方法正确那么我们就要坚持,这样,慢慢的,年轻的我们也就有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