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古迹备忘录(135)】
--- 半沟五龙王庙遗址 ---
其实,早见有资料说,在祁县来远镇半沟村残留着几块碑,因为这些普通石碑也不算什么重要遗迹,所以一直没上心。时间长了,就把这事忘了。期间,在数次往返于张登村,东山村,或者黄贝山的时候,都曾路过半沟村,但都没注意核实一下这个信息。“半沟”既是个村名,又是个沟名,是昌源河东岸的一条小支沟,有一个小自然村近距沟口,被称为“半沟”;又因为这条小支沟内的数个自然村中,数张登村最大,这条沟也被叫做“张登沟”,或者也被连起来称为“张登半沟”。沟不太深邃,所以沟内有水但也不大,干旱季节就断流了。即便如此,在靠天吃饭的穷山中,龙王爷的雨水是很关键的生活条件,因此,在半沟村东的沟对岸,先民们还是修建了一座五龙王庙。

【半沟村一隅】

【五龙王庙遗址·清·远景】

【五龙王庙遗址·清·外观】
从去年开始,祁县绝大部分重要的历史遗址遗迹,被我们找到并记录以后,一些诸如碑碣等小型遗迹遗物,就进入了我们寻访的日程,所以我又开始惦记着半沟村的这几块碑了。于是,今年3月11日找的一点时间,“走遍祁县”采风团4个人在返程途中走进了业已废弃的半沟自然村。
本就很小的自然村中,随山就势垒集的山石土坯房,由于废弃日久,大多已经倾倒塌毁。我们在早已密布荆棘的村中走访了一圈,村中仅有的几条山路,已经因为雨水冲刷而塌陷,无法通行,于是我们拍了几张照片留念。
在村边的山路旁有一户人家,但也不是半沟村民,是外村人,我们向其询问有关那几块石碑的信息。普通人不大留心这些根本无关日常生活的事物,所以我们的交流老半天对不上“频道”。经过一番周折,他们总算弄清楚我们要找什么了,就指点我们朝村东的沟对岸去寻找。
事实上,这个遗址就在明亮处,只因为在沟对岸,不在大路这边,所以,此前我们数次往返于这条路上,均未留心对面的这个遗址。从新建的小桥到沟对岸,就看到一堵新砌的石墙内,有一株不大不小的柏树,这就是该遗址最明显的地标。

【五龙王庙遗址·清·遗址轮廓及疑似山门遗址】
走近遗址区,果然看到遗址上树立着三块石碑。由于山石粗劣,又经过几百年风雨洗礼,碑文已经模糊,现场可以勉强释读。三块石碑中,只一块有碑名及落款---
重修五龙王庙碑记/大清雍正拾二年...云云;其余两块碑上为功德题名。
通过释读碑文得知,该遗址为重修于清雍正十二(公元1734)年的五龙王庙,既然是“重修”,说明雍正十二年以前就有这座庙了。不过,遗址上能明确辨识时代信息的只有这几块碑,因此我们把这个五龙王庙遗址标注为“清”。
遗址轮廓较为清晰,位于沟边一块台地上,差不多呈方形,边长约十余米,总面积约百多平米。但方位不太清晰,看不出原来寺庙的殿堂痕迹,山门遗址似有残存,但也无法确认。只三块石碑树立于遗址右侧,一字排列。

【五龙王庙遗址·清·遗址院内】

【五龙王庙遗址·清·遗址现状】

【五龙王庙遗址·清·清代石碑】
龙王庙是民俗神祗建筑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因为在古代,雨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个最重要条件,没有之一。因此,祈求龙王降雨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公共仪式。
如此事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以至于须臾不能离的龙王神仙,自然是崇拜历史源远流长的。早在远古时期,就有龙王崇拜祭祀了,逐渐的越发隆重,其名号也日益精细而繁多,其中最普及的就是“五龙王”和“四海龙王”,它们都是管行云降雨的。
半沟的这个遗址就是五龙王庙遗址,因为它们的名号太多,一般乡民记不住,反正只要给行云降雨,一概磕头烧香,稀里糊涂统称为“龙王庙”。
北宋那个不务正业的道君皇帝赵佶,自然不忘把他制作的一些杂七杂八、莫名其妙的帽子给龙王几顶---
大观二(公元1108)年,他昭告天下,“五龙”一律封王爵:
东方青龙神封广仁王
西方赤龙神封嘉泽王(后来改叫昭泽王)
南方白龙神封义济王
北方黑龙神封灵泽王
中方黄龙神封孚应王
如今,在晋国残留的众多高古木结构古建筑中,龙王庙自然也很多。其中最早的就是芮城的唐代广仁王庙,以及遍布晋南的宋金元明清历代的灵泽王庙、昭泽王庙,它们其实都俗称“龙王庙”。还有很多座本来都有具体名字的,但是年长日久,老乡没记住它们的名字,一股脑儿都叫“龙王庙”了,比如武乡监漳镇的宋代龙王庙。

【五龙王庙遗址·清·木构件】
在半沟五龙王庙遗址上,除了三块较为完好的石碑外,遗址区地面上,胡乱抛散着一些建筑构件,加工为方形的整条大梁,也被遗弃在原地。由于常年的日晒雨淋,所有的木构件均已腐朽。零星的几件石构件尚存。
虽然没有原著乡民可供采访,但从现场残留的情况来看,这五龙王庙极有可能是故意拆毁的。形态完好的大型建筑构件尚在,任其在风雨中腐朽,可见不是为了用材。既然不为用材,那神庙里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来拆庙?
如果是自然塌毁,现场肯定是残砖破瓦,柱折梁断,碑石碎裂,而现场的构件虽然腐朽,却都完好。
在龙王庙遗址上,还存留着几株古树,根据标识牌上的信息,这些古树都是两百多年的树龄,应该是龙王庙当初建好时种植的。
其中三株“山荆子”大树,虽然虬枝老拙,却依然生机勃勃,高大的树冠投影覆盖着数百平米的面积,树枝上去秋的果实累累如初。

【五龙王庙遗址·清·山荆子树】

【五龙王庙遗址·清·山荆子】

【五龙王庙遗址·清·半沟春水】
随着人类对凿井技术越来越成熟的掌握,平川的乡民可以离开自然水源,对自然降雨的依赖性逐渐淡漠,所以对龙王庙的祭祀和修造也日益粗心大意。但是,对于深山乡民来说,龙王降雨依然不可或缺,所以龙王庙多保留完好。
虽然没有龙王降雨也可以生存了,但是对龙王的好感和崇拜还在,至少在意识中还保留着,因此龙王庙祭祀依然不绝。没水的地方需要龙王,有水的地方同样需要。所以龙王庙的数量依然不少,只是到了现代,才多被逐渐废弃拆除。
祁县残留的寺庙及其遗址中,龙王庙却不多,明确的就是许子沟龙王庙,和紫金山白龙庙,还有就是这座五龙王庙遗址。
但是在经年累月的自然崇拜演变中,很多起初并不相关的神仙,也被人们拉来管行水降雨了,比如三官庙中的“水官”,狐突庙中的“狐爷”,汤王庙中的成汤等,都有行云降雨的“功能”。另外在口口相传中,晋中区域一种性质独特的龙天庙,也大多被老乡讹传成了龙王庙,比如祁县范公龙天庙,砖八洞龙天庙等,都被称作了龙王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