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

(2019-08-22 19:40:41)
标签:

南河石窟

三世佛

来远镇

北朝

祁县

分类: 名城遗珍
【祁县古迹备忘录(123)】
--- 南河石窟 ---
    得知南河石窟的信息,是仅仅在几个月前,大约在去年底,“走遍祁县”采风团成员雷雨清提供了这条信息。因为所见任何文本资料上均无著录,我即随时找附近乡民等打听,乡民皆曰不详。今初夏五月二十六日,我们决定前往寻找。南河自然村,隶属祁县来远镇谷峪口村,地处麓台山脚下的谷峪口沟内。今天天气不错,虽初夏炎日,但有风凉爽,而我们的运气更好,无意之间找对了人带路。由于沟深路废,我们在干涸沟槽内的荆棘丛中,跋涉了大约七、八里,果真找到了这处石窟,这是我寻访拍摄的祁县第19处石窟及摩崖造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南河石窟·北朝·全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南河石窟·北朝·石窟外观】
    南河石窟,位于谷峪口沟内左侧的一段悬崖上,石窟所在悬崖的位置距离沟床高约30米。从沟床底有陡峭的缓坡可以攀上,但石窟在悬崖上的绝对高度仍有约3米, 无法进入窟内。我们垒砌了一些石块后,摇摇晃晃勉强能看到窟内情形,但拍照的角度受到严格限制。
    石窟由1个主窟和窟外残留的8个小龛组成,全窟共残存造像12尊。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盗割破坏,全部造像无一完好,窟内外无任何文字题记。所幸残破的造像上,尚留些许细部特征可供分析辨识。
    这是一座少见的“二佛并坐”单窟,窟内造像布局更为奇特,为我所仅见。
    主窟开凿在大致坐东(南)朝西(北)的自然直立崖壁上,残存窟门马蹄形,高约1米,底宽约1米。窟门虽未遭破坏,但已风化的毫无人为痕迹,从轮廓上判断,可能是火焰型。窟内面积深约1米,高、宽约1.2米;平底穹窿顶。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南河石窟·北朝·主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南河石窟·北朝·窟内情形】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南河石窟·北朝·正壁“二佛并坐”】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
【南河石窟·北朝·正壁主尊细部】
    窟内正壁即凿刻“二佛并坐”主题,虽然已经风化严重,佛头仍被盗割去。从正壁轮廓来看,“二佛”直接凿刻在窟壁上,并无佛龛及弟子;佛座为长方形平直座,现存表面无装饰,唯有下垂的佛衣裙摆痕迹隐约可见;“二佛”间相距约30厘米,比太谷龙门石窟同题材的造像间距稍大。
    右侧的佛身上部保存较好,宽肩厚胸,圆柱状脖颈;袒右肩袈裟的胸部衣褶,及双臂下佛衣下垂轮廓残留清晰;从手臂走向轮廓看,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右押左”结跏趺坐。 此等形制既与北朝早期造像着通肩大衣的“U”字型领口不同,比如附近的武乡石窑会石窟(推断为北魏早期);又与北魏晚期造像的清瘦溜肩有别,比如祁县北庄石窟(推断为北魏晚期)。左侧的佛身仅存痕迹。

    “二佛并坐”题材典出《法华经》,题材本身时代特征不明显,早至十六国(甚至西晋),晚至初唐。但是该题材最广泛密集地表现在石刻造像中,是北魏时期,即北朝早期,其代表是云冈石窟。
    据有资料分析,北朝晚期,即北齐间也有过短期流行,但经典代表不明显,南涅水石刻中有推断的北齐作品。具体到晋中区域,我所见仅太谷龙门石窟;平遥博物馆内存有一截时代不明的作品;具体到祁县范围,仅有北庄石窟和石宫沟摩崖中各有一龛。所以从数量上讲,祁县的“二佛并坐”造像题材居然最多。
    由于南河石窟本身没有明确时代纪年,而上面所举实例中,除云冈石窟(与南河石窟具体特征并不相符)外,只有祁县石宫沟摩崖有“东魏武定”的明确题记,其余实例尽管与南河石窟再相似,也仅仅是推断,所以南河石窟只能分析至“北朝”。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南河石窟·北朝·左壁情形】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南河石窟·北朝·左壁佛衣裙摆细部】
    除正壁“二佛并坐”的残留特征外,右壁主尊菩萨(披帛向璎珞转化)的残留衣饰特征,以及左壁主尊坐佛的“羊肠大裙”残留明晰的裙摆,也可与北齐及隋代造像,比如和顺赵村摩崖,及祁县石佛窑石窟对比,初步判断南河石窟为北朝无疑。
    南河石窟造像布局特别,但是由于残损过于严重,左、右两壁的造像主尊已无法明确识别。基本布局是,正壁“二佛并坐”,左壁一坐佛,右壁似为一站立菩萨,如此布局我是第一次见。
    如果按照《法华经》分析,“法华三昧”教义把“二佛”,即过去佛多宝,现在佛释迦,与未来佛弥勒组成“三世佛”的话,左壁的一坐佛当是弥勒。在云冈石窟中有此组合,但云冈石窟中的“二佛”具体特征多为侧身对坐,而并排直坐似乎有违该题材的基本造型;而云冈石窟中的弥勒多作交脚式。所以,在造像细部的具体特征完全有别的情况下,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法华经·宝塔品》决定了“二佛并坐”与左侧弥勒组成“三世佛”,那么右壁的站立菩萨是否为普贤?是否依据的是《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不得而知。在我所见的所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中,仅此一例。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南河石窟·北朝·右壁情形】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
【南河石窟·北朝·右壁造像细部】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南河石窟·北朝·窟外小龛】
   在南河石窟的主窟外右侧崖壁上,还残留着(可能是10龛,清晰轮廓仅见6龛)摩崖造像,浅龛分上下两行各5龛排列,造型及大小完全一模一样,龛高约12厘米,宽约8厘米;龛内均为单尊立像,虽然基本轮廓十分强烈,但已是普通石头,无法识别。仅能明确辨认出造像头戴高冠,身躯笔直无动态,与祁县其他北朝同题材造像一样。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南河石窟)【南河石窟·北朝·外围形势】
    南河石窟所处的具体位置,正好是沟涧转弯的阳面,视野开阔,气象雄伟。但也正好是风口浪尖,一千五百多年的日晒、雨淋、风吹,已经把第三纪的沉积砂岩,几乎磨成了它凝结前的土粒状态,稍加碰触,即成齑粉。再加上人为的破坏,南河石窟已经从清晰的宗教艺术,沦为了模糊的历史记忆。这里距离最近的人口聚居地(已废弃)尚有一段距离,可能是古代有人在这沟涧中行走,所以在这最显眼的地方开凿了这个石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