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

(2018-05-27 20:26:59)
标签:

杨宗保

元代

宋史

杨忠武祠

鹿蹄涧村

分类: 三晋巡礼
【真有杨宗保】
--- 代县杨忠武祠 ---
    杨家将的故事耳熟能详,在今天山西、河北、北京等历史上的“燕云十六州”区域内流传深广。时至今日,在不经意间就可能冒出个什么冠以令公塔、四郎洞、六郎寨、七郎坟、孟良寨等名号的古迹来。这些妇孺皆知的故事,和不经意间冒出的古迹,基本上都得益于评书《杨家将》和小说《杨家将演义》,特别是千百年来盛唱不衰的杨家将故事戏曲。但是,也有一些历史爱好者,除了熟悉演义的情节以外,对真实的杨家将历史也基本明了。在可靠性称绝对权威(不等于百分百客观)的《宋史·卷二七二》中专有“杨业传”,文后并附有其子“杨延昭传”和其孙“杨文广传”。此外,还有很多正史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辽史》《十国春秋》等书中,也有涉及杨家将事件的片段记述。但是真实的历史、和虚构的演义有时候还真不大好分得清,而普通人更相信演义。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杨忠武祠·清·“省保”】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杨忠武祠·清·鹿蹄涧村】
    在这些有关杨家将故事的遗迹中,绝大部分是后来人们根据演义附会的,但也有些是真实的历史遗址,比如代县鹿蹄涧村的杨忠武祠。
    杨忠武祠始建于元代,但现存构筑物均为清代遗迹。祠堂坐北向南,为二进四合院布局,总面积约千余平米,构制简洁。祠堂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有戏台、大门、过厅及正殿,两侧配以厢房;除戏台为卷棚悬山顶外,其余建筑均为硬山(单坡)顶,文物价值一般,虽然在1996年已经被批准公布为省保。
    据《中国(山西)文物地图册》的载录,祠堂中保存有明代彩塑14尊,但现场看到的彩塑均为新作品,有些彩塑虽然新颖鲜亮,但确具些许古老神韵,可能是原物被重新装抹了,十分可惜。有几尊彩塑的新装已经掉落,露出里面的旧容,看样子有些能够勉强挽救一下。
    除被涂抹损毁的彩塑以外,祠堂中还有6块石碑,元明清各2块。其中的两块元代碑记事犹详,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今天的话题,就是这两块元碑引发的。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杨忠武祠·清·大门外】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杨忠武祠·清·戏台】
    杨忠武祠虽然仅是一处规模狭小的晚期古迹,但也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的重要遗迹,其历史的真实性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是五代到辽宋一段历史的事发现场。也是省内开发开放较早的一处文物旅游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印售旅游门票,在我收集到的票品中,有10种是该祠堂的门票。
    虽有《宋史·杨业传》明确记载“杨业,并州太原人”,但他本不是山西人,至少不是代县人,杨家的祠堂怎么会建在这里呢?因为他和他子孙祖祖辈辈战斗在代州雁门关下,自“弱冠”到太原刘崇帐下效命,杨无敌杨业一生奋战在雁门关内外,直至最后壮烈殉国。他的儿孙继之战斗,一直到元代天历年间“将祠堂建在鹿蹄涧村”。现在很多老杨家的后裔及同族,每年都来这里祭祖追慎。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杨忠武祠·清·大门】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杨忠武祠·清·一进院】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杨忠武祠·清·二进院及正殿】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杨忠武祠·清·正殿内】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杨忠武祠·清·杨令公及夫人彩塑】
    一千多年来,在民间各种形形色色的演义、戏曲、评书中,人们所耳熟能详的杨家将故事,九成九都是虚构的,特别是令人切齿的白脸奸臣“潘仁美”,以及杨无敌撞死在李陵碑前,其子“七郎八虎”前赴后继的英勇殉国,一千多年来荡气回肠,令人耿耿于怀,至今还在演绎“忠义杨家将”。
    但是,历史就这样的迷离委婉,和我们知道的演义不一样。杨无敌原本是后汉朝廷的军人,先是为了后汉事业打辽国人;随着北汉的建立,又结盟辽国打宋国人;后又随着北汉(《宋史》记载他是主动降宋的,而且还劝刘继元投降)降宋而打辽国人。如此履历,若不是令公本人英勇无私,哪来的“忠义”可言?但是,一个军人的生命意义就在与敌人战斗,尽管在他一生中,“敌人”经常变换,这一点令公是百分百实现了一个军人的人生价值,值得赞扬。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杨忠武祠·清·其他杨氏宗祖造像】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
【杨忠武祠·清·清代彩塑】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杨忠武祠·清·碑碣】
    在杨忠武祠内的两块元碑中,一块“大元泰定甲子”(公元1324年)刻立的《弘农宗祖碑》,一块“大元天历己巳”(公元1329年)刻立的《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两块碑刻的时间相隔五年,但出自一人(赵鹤鸣)之手。
    《弘农宗祖碑》刻的是“鹿蹄涧村杨族”的世系,稍可释读,有风化;《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有人为破坏,碑文记载了“杨家将”的,特别是宋以后的重要信息,大致可读,释文录如下:(文中“口”为不辩字;“(作)”为我释读字,可能不确)
    
    杨族乃宋将中书令杨无敌之后也,溯自晋伯侨赐姓(作)名,历弘农杨震后,铉仕燕北平太守;元寿为元魏武州镇司马,子孙多散居太原之地。故杨口杨口之口口太原口口为口口叙之后,兄杨攽以胥吏仕北汉刘隐,拜枢密,执国政;子衮恨郭威嗣,雪父君讐,佐刘崇,击李筠,使辽,振中华元气于石晋衰弱之余;衮生无敌,事崇子刘继元,鱼水欢洽,却追思昭烈关张君臣义,特赐名刘继业也。
    宋兴后,北汉附宋而太宗复原名杨业,拜代州刺史,守雁门等关,威震辽夷。其子八人,曰平定光辉昭朗兴玉。昆弟各效忠义,翰卫王室,史册昭然。厥后延朗之嗣宗保生文(广),口口因口口隣守口口,悯口四世孙杨口无子,义将亲子口口宗太原,故谱兴继嗣。合族仍将家藏翰林杨口口草“中书令并开国公延朗制诰”五通与彼耳。
    兴旧谱复合口口,传至轸兄弟十三人,轸口口輈为六合令,余仕中原。文广孙再兴生义,传春传寿,封崇德公;生龙虎卫上将军元帅友,武节将军都提控山生思恭,授代州达鲁花赤;思恭生(宣)(慰)(司)奏差贵;贵生殊祥院判怀玉。
    尊祖敬宗,建祠堂于鹿蹄涧村。上溯远祖之所至,以及祖父皆塑像,各立冢碑于马峪雁头村,护坟地一顷二十亩,凡翁仲石兽充列具备;更外推本修霍山始祖坟壹十顷;孤山太君夫人墓茔二十二顷;坚州杨兴茔地壹顷二十亩;五里村茔地壹顷二十亩;杲村茔地陆十亩;代堡茔地陆十亩;仍置远围三处:远杨围、郭家庄围、高崖沟口围;栅子山地叁拾余顷,以供春秋祭品。
    观于此则知,天生英后非福于英后尔也,乃丕成造化,斡旋国家。先衮益于五季;业益于汉;而其子孙益于宋,辅我大元。可见英雄之举动不凡,莫非天寿平格,保乂存殷而(充)完乎。造化事业于戏,忠义之生,固有益于造化国家,而孝子顺孙能守基业于不堕者,真崇祖德而象其贤也。
    故始无敌知代州,既而散镇川,广流布英种于川口淮扬间;终则(友)山复节度于代,(坚)世系延绵如此。申包胥曰:天定能胜人,人众亦能胜天。杨氏之忠孝,虽天定祐尔国家,寔人众感眷德于螽斯,此所以忠义之多人,孝思之永锡。
    记(此)以昌厥后。
    峕大元天历岁在己巳秋季吉日  雁门后学赵鹤鸣谨识

    碑文中的“口”不能辨识的字多是名字,全部是人为敲掉的,其余内容完好,可见这碑曾遭到过蓄意的破坏,原因不明。碑文中明显错误有两处即“北汉刘隐”,刘隐是南汉的实际创立者;而杨颁也不是北汉的人,是五代后汉的,可能是撰写者记错了。
    其余与《宋史》及民间传说不同的地方,就搞不大清楚谁对谁错了。比如“衮生无敌”,杨业的父亲是麟州刺史杨信,这个事情宋史和传说是相同的。而碑文中说是“杨衮”,这事情就不好说了,也许杨信也叫“杨衮”?这是人老杨家祠堂的资料,自己老祖的名字焉能乱写。虽然刻写碑文的时期,距离杨业的时代有些遥远了,但总还比我们现在近的多,我们都知道的事情,人老杨家自己能不知道吗?也许是史书错了?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杨忠武祠·清·元代石碑】
    除了“衮生无敌”外,这碑文中还有与宋史或传说不一样的几处。比如关于“七郎八虎”的名字及排行顺序,在民间传说中,杨无敌有七个儿子,分别是延平、延定、延安、延辉、延德、延昭、延嗣。另有一个“八郎延谨”凑成了所谓的“七郎八虎”。
    宋史中虽然没有这么明确而详细的记载,但也记载了杨业有七个儿子,按照宋史提名的顺序分别是延玉、延朗、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其中,最先提到的延玉是随父亲杨业战死在陈家谷口的,这个属于特殊事件,不能视为排行。但其余六人的名字是在同一事情中依次陆续提到的,按照古代“长幼有序”的规则,完全可能就是实际的排行,《宋史》是这样说的:杨业死后,朝廷任命供奉官延朗(即著名的杨六郎)为崇仪副使;次子延浦、延训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为殿直。这就是说,除了杨延玉排行不知外,其余六人的长幼是明确的,特别是在延郎之后,言明“次子延浦”,然后某某某.....
    但是在杨忠武祠的碑文中,给出的“七郎八虎”的名字及排行,与《宋史》和民间传说都不一样,“曰平定光辉昭朗兴玉”(下图)。从祠堂碑文的这个名单,我们可以看出,与民间传说的相似度很高,不仅人数是八个符合,而且名字是大部分一样,顺序也很相似;而与《宋史》的相似度低,人数不一样,名字也仅延玉、延朗两个一样。
    而且这个排名中的“昭朗”,按照《宋史》记载是一个人,即著名的杨六郎。《宋史·杨延昭传》载“延昭本名延朗,后改名。”他为何要改名呢?原来,他在北汉的时候叫杨延朗,归顺宋国以后有麻烦了。老赵家他认民间的财神爷是他的祖宗,而这个财神爷赵公明他叫“赵玄朗”,看见没?犯忌讳了,于是杨延朗改名“杨延昭”了。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
【杨忠武祠·清·元代石碑细部】
    最有意思的是,我们读过或了解《宋史》的人都知道,杨业的儿子是杨六郎,杨六郎的儿子是杨文广,《宋史·杨延昭传》明确记载“子文广”。因此我们据此认为,民间传说中,在杨六郎和杨文广之间插入“杨宗保”是小说家的随意敷衍,把三代人变成了四代。而且还为这个本不存在的“杨宗保”找了个漂亮老婆穆桂英,然后更演绎出一大摊子乱七八糟的故事来。
    不想,在杨忠武祠的元代碑文中明确记载“延朗之嗣宗保生文广”,还真有杨宗保这么一代人。这事你怎么说?
    正如上面所说,祠堂里的碑文内容多与“小说家言”契合,因此我们习惯性地就会以“正史”来校正“演义”,但是这里面也有个问题。
    这碑是元泰定甲子(公元1329年)杨氏后裔杨怀玉主持刻立的。问题《宋史》也是元代人编的,成书时间已晚到元至正六(公元1346)年了。也就是说,不相干的人编写的《宋史·杨传》,比人杨家自己人刻的“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晚17年。再说,就算祠堂碑记可能参照了民间传说,那民间传说就一定都是假的?
    不过,我觉得吧,从五代到元中,毕竟时间很远了,而且这一段时间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散失严重。就算杨家自己人也未必就一定准确传承着家族的历史。因此,他们编写碑文的时候,除了自家有明确记载的史料可以利用外,也只能参照民间的传说。因为当时还没有《宋史》,就算有别的现成资料也不一定能看到。
    而作为编写《宋史》的元朝廷,它也不是找人一字一句的编书。它编订宋史,也是参校宋室的现成资料,宋室有自己的史官,准确地记载着历史。因此短短三年中,元人就编撰了宋、辽、金三朝的史记。所以,关于杨家的早期资料,还是《宋史》可靠些。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杨忠武祠·清·全景】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灵应寺元明楼·清·远景】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元明楼·清·梁架】
遥临滹沱岸---杨忠武祠【元明楼·清·正面外观】
    在鹿蹄涧村,还有一座古代的高楼残存,叫“元明楼”,这名听着的别扭,但楼上有代县政府颁发的文保标志牌叫“灵应寺元明楼”,大概也是临时起的名。元明楼就位于杨忠武祠左侧不远处,楼高三层15米,始建于元代,现存构筑物为清代所遗(中国文物地图册)。作为独立的楼阁建筑形制,可能是民俗性质的建筑,比如玉皇阁、魁星楼一类,但这座元明楼,也可能是原附属的庙院消失了,剩下了这单体楼阁。站在楼上可以俯瞰杨忠武祠的全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