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古迹备忘录(120)】
--- 下庄遗址 ---
伏西河是祁县境内仅次于昌源河的第二大内流河,发源于祁县,流失于祁县,流程约百余里。正如昌源河发育了祁县优秀的历史文化一样,在上古时期,伏西河两岸也是祁县先民生活生产的理想家园。在伏西河沿岸的临崖台地上,残留着若干处史前古人类遗址,就探明的而言,除北团柏遗址和峪口遗址外,下庄遗址也是很重要的一处。下庄遗址在国家资料---
诸如《中国(山西)文物地图册》中无载,见到最早载录下庄遗址的资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一本叫《这一方热土》的祁县地方故事集,由祁县本地人编纂结集,多人著述。书中所载故事有的是历史,更多的是民间传说,我就是从这本书上得知了下庄遗址的信息。大约在2014年五月,才有祁县新闻工作者将该遗址报道在《山西晚报》上。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下庄村】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现存地貌】
下庄村是隶属于祁县峪口乡的一个小山村,位于伏西河左岸的悬崖上,东、北两面被伏西河环绕。随着现代生存环境的迅速恶化,和人们对现代生活的更高要求,下庄村已经被彻底废弃,绝大部分民居墙倾屋塌。到2017年5月我们去寻访时,居民仅剩1人。
遗址位于村庄背后的一座山峰缓坡上,已被开垦为不规则的三级阶梯式耕地,从地面遗物分布的范围来看,遗址面积大约四千平米。遗址中间的地面上有两道南北向的人为断崖,而遗址周围的东、北两边是濒河悬崖。主要在北边的濒河悬崖上,暴露着四处灰坑,及其他用火或构筑遗迹。这些遗迹中夹杂着不太密集的陶片,和一些兽骨。
在不扰动遗址的情况下,捡拾的陶片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粗陶,只有个别精致的磨光黑陶;其纹饰有素面、刻划纹、条理粗绳纹、网格状粗绳纹、手指戳印纹和少量的附加堆纹;由于陶片的粉碎性,能够勉强辨认的器型大约有陶壶、陶罐和陶盆。陶片呈现的基本特征是,陶体较为厚实,纹饰整齐,火候均匀,明显是较为晚期的特征。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濒河断崖】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间的断崖】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灰坑】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性质不明遗迹】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兽骨】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断崖上夹杂的陶片】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地面散落的陶片】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磨光陶片】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其他陶片】
以下庄遗址的地面捡拾陶片,与同在伏西河下游不远处的峪口遗址和北团柏遗址的陶片对比。由于陶片数量不多,基本特征与上述遗址大致相符。特别明显的是,下庄遗址的粗细两件实心器足,粗硕的一件与峪口遗址的器足基本相似,而细小的一件刻划着三条对称纹饰的器足,与北团柏遗址器足几无二致,可以说明下庄遗址的基本时代。
但峪口遗址和北团柏遗址中均有彩陶,而下庄遗址没有彩陶,这可能不是性质上的差异,更可能是遗址规模和原聚落生产力的差异,因为峪口遗址和北团柏遗址从面积上要比下庄遗址大的多。
其中,下庄遗址的第三件粗硕器足,实用痕迹非常明显,磨损严重。锥形器足上竖向排列的绳纹整齐有序,但被横向隆起的条界均匀地分为五层,这种纹饰在祁县已知的遗址中未见过,而器足的形制并不特殊,情况不明。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与峪口遗址对比】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独特器足】

【下庄遗址·石斧·翻拍《这一方热土》配图】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与仰韶文化各式石斧对比】
除这一件纹饰独特的器足外,下庄遗址中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残留着多件石斧(及石铲)。这些石器我未见实物,从翻拍的地方资料及《山西晚报》上配发的图片来看,这些石斧的形制与仰韶文化中的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下王岗遗址出土的石斧极其相似,其中除下王岗遗址石斧为弧刃外,其余都是直刃,而下庄遗址的四件石斧也均为直刃。如果地方资料上配发的图片确定是下庄遗址器物的话,那么可以确定下庄遗址为仰韶文化晚期遗存。
在2014年5月27日《山西晚报》的报道中,配发有一张残石器照片(下图),是一件有柄石器,器柄十分完好,但刃部残损严重(也可能是实用痕迹)。报道中说,祁县某名人认为这件器物“疑似旧石器时代的典型石器遗物---
刮削器”,并以此为据,推测下庄遗址可能是旧石器时代遗址。
如果作者提供给报社并被配发的图片无误,那么这件器物应该是一件石铲(或石铲残件)。不过,这样的器物在祁县的已知遗址中确实未见,至少我未见。我粗略查阅了一下手头的资料,与下庄遗址这种有柄石铲最为相似的遗物是裴李岗遗址石铲。但是裴李岗石铲的形态远比下庄遗址石铲原始的多。即便仅仅从形态上强行认同,下庄遗址的上限也至多是新石器时代早期而已,何况还有诸多其它遗物参照。报道说下庄遗址“可能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显系瞎猜。
但因未见配发图片中的实物,无法对比,只能从外观形制上粗观,虽不准确且无法确定,但与旧石器时代完全不搭边是可以肯定的。
在祁县已知的众多遗址中,尚未见到完整的石斧。下庄遗址的这五件石斧我也未见原物,如果其信息准确无误,那么下庄遗址石斧可算是祁县史前遗址的代表性器物。

【《山西晚报》报道中配发的下庄石器】

【裴李岗遗址石铲·新石器时代早期】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残石器】
另外,在下庄遗址的文化层中,我也采集到一件残石器手柄,与《山西晚报》配发图片中的器柄较为相似,看上去质地是石灰岩。器柄雕凿适手,磨制十分精细,造型极其规整,成熟的制作技艺及造型说明,该器物极可能是晚期(比如龙山文化,甚至青铜文化)遗物。这也预示着下庄遗址可能延续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上下图)
根据《中国新石器研究》汇总的图片资料来看,同属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黄河流域遗址上,都没有这样的器型,反而是在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多有极其类似的手柄形制,具体情况不明。

【“良渚文化”石铲(“松土器”)·新石器时代·浙江】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现状局部】

【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伏西河谷】
鉴于祁县区域地质形态的自然性,参照我国已确认或探明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最基本特征---
多在牢固的自然山洞中及其附近,结合我这几年的寻访经历来推断,祁县不大可能存在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即便是“先仰韶时期”遗址也不大可能。
下庄遗址虽然从面积上说,属于祁县史前遗址中面积最小的一个遗址,但其粗观上的文化面貌即有一些鲜明的独特性,特别是那些完好的、磨制精细的石器,可以多少说明下庄遗址在祁县史前遗址中的重要性,是祁县值得珍惜的文化历史遗迹。
即便以可见遗迹遗物---
窖穴、灰坑、墓葬,以及残留的石器、骨器、蚌器和彩陶遗存来看,伏西河在祁县历史上的重要性可能也不亚于昌源河,甚至可能更重要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