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遗憾汾阳行之--- 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

(2016-08-09 21:06:30)
标签:

山西戏台

元代

龙王庙

汾阳见喜村

木结构

分类: 三晋巡礼
【大水冲了龙王庙】
--- 见喜龙王庙戏台 ---
    以前看过很多记述山西古戏台的书刊资料,这些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断言山西古戏台的数量,特别是元代及以前早期古戏台的数量,言之凿凿。其实写这些书的人没有一个走过山西全部的古戏台,都是东挑西捡,收集汇总一些网上数据,然后就开始记述。即便是一些较为严谨的学人,他们确实走访考察过一些古戏台,但也是按图索骥,远不是覆盖全部。当然,以个人的能量来说,没人能够全部考察完山西数以千计的古戏台。因此这些资料常常又被其他不明真相的人引用,甚至是延伸发挥,误导更以后的人。所以我对这些书籍资料都不信,至少今天我写的这座早期戏台,他们的资料上就都没有。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见喜龙王庙戏台·元·正面】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见喜龙王庙戏台·元·右侧面】
    说起“遗憾汾阳行”,距今已经整整六年了。因为当初的遭遇太堵,因此我之后再没有关注过有关汾阳古迹的事情,也再没有做过踏入汾阳的计划,而那次寻访的结果也一直束之高阁,没有在博客上发布过。近日有好朋友“热热”在汾阳一带寻访,聊天间他发给我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倒塌的惨不忍睹的戏台......惋惜间,我一眼就认出那是汾阳见喜戏台。这一惨状顿时引起了我的那次极背运的“汾阳回忆”,但不管怎么说,一座元代戏台的倒塌,是令人痛心的。尽管我还对那次“背运”耿耿于怀,但还是应该把这座戏台记下来,让文物古迹发烧友知道,还有这么一座为人不知的早期戏台。
   2010年9月中旬,我一路吃着令人心寒的闭门羹,来到了汾阳市阳城乡见喜村,找到了见喜龙王庙戏台,心有余悸之下发现它位于一个老乡的院子里,而且老乡没有拒绝我进去看看,进到院子里就看到坐西向东的破烂不堪的戏台。乍一看上去,繁琐而花哨的枓栱和“好看的”木雕饰件显示着这是一座清代中晚期的木结构。但走进戏台内部却顿时有惊喜,梁架的构造形制说明,外檐铺作显示的信息是错误的,这是一座元代戏台。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
【见喜龙王庙戏台·元·前檐】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见喜龙王庙戏台·元·木匾】
    见喜龙王庙戏台,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歇山顶;单看外观形像就很古朴庄重,但是改造的痕迹也很明显,后槽上加了一椽。戏台建于高约30厘米的砖砌台基之上,戏台内部在脊槫中缝(稍靠后)下用槅扇划分为前后台,槅扇门已失,但是其上的木匾还在,曰咏言阁,即《尚书》所言的“诗言志,歌咏言”,因此见喜龙王庙戏台也可以称为“咏言阁”,是一个极美好的名字。而这座戏台也确实配这么个名字。
     咏言阁内的梁架极其混杂,但主体梁架还保存完好。内柱头卷杀极其圆润;栌枓内以实拍栱承形制奇特的替木托梁;“溜肩驼峰”和搯瓣驼峰并用;特别是脊槫下叉手和丁华抹颏栱的形制构造古老留韵;前槽内柱上的蝉肚纹压跳及绰幕方壮硕而厚实;后期改造时砍斫过的月梁依然残痕犹存......地理上的晋中一代的早期木结构特征已尽显。
    综合来看,咏言阁应该是一座经后世改造的元代木结构古建筑,如结合外檐铺作来参考的话,应该是清代中后期所改。梁架构件上被修改的很多痕迹显示,咏言阁可能原本是一座方形亭阁,可能是献亭,或者也可能就是戏台,清代只是改造了它的外檐,而基本保留了它的内部构造:只是为了新旧操作之间的联系紧密,对其主体梁架进行了少许修改,如檐柱内柱的结合,及四椽栿和抹角栿与外檐铺作的结合,显得生硬而牵强。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见喜龙王庙戏台·元·梁架】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见喜龙王庙戏台·元·后槽梁架】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见喜龙王庙戏台·元·脊槫构造】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见喜龙王庙戏台·元·山面梁架】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见喜龙王庙戏台·元·后槽柱】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见喜龙王庙戏台·元·前槽柱】
    每言及戏台,由于山西的戏台数以千计,有资料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数据是三千多座,就算在这三十多年的无情糟蹋下打个折,也还有一千五百座之多。而人们大多对元代及以前的早期戏台更感兴趣,特别是在一些学术性戏台专著或专论的影响下,甚至以这些早期戏台来引证山西戏曲的发展史。在这一千五百座戏台中,我所见的元代及以前的早期戏台不过区区十余座而已,就算尚有未知的早期戏台存在,按照已知的密度推论一下,也不会太多,足见咏言阁的珍稀性。不仅如此,除开其作为早期木结构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和整个早期戏台数量上的珍贵以外,其所分布的地理位置在(地理上的)晋中,而远离传统认知的早期戏台的密集处 ---晋南地域,这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见喜龙王庙戏台·元·塌毁的情景(以下照片为博友“热热”拍摄)】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见喜龙王庙戏台·元·一块琉璃构件砸的稀烂】
遗憾汾阳行之--- <wbr>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见喜龙王庙戏台·元·塌毁后全景】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具有重大文物价值和象征意义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却至少六十年来在“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文物保护”的口号,有关部门历年的“总结报告”下,长久地无人管护和保养。在挨过了至少七百年无情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使用,甚至是破坏之后,终于在前几天的连续大雨中猝然倒下了......现场一片狼藉,一块晶莹靓丽的清代琉璃构件被砸的粉碎,尚未清除,真令人不忍直视。这就是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们的经济、社会日益发展,数以百千亿计的外援被挥洒的今天的真实现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