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古迹备忘录(84)】
--- 前庄石窟 ---
名城祁县,历史文化渊源流长,从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降,历代的遗址遗迹延绵不绝,未曾断代,从而构成了祁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坚强理由。其中所残留的有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遗迹,除一些已被上世纪那个荒唐而疯狂的年代平毁的古墓葬之外,最主要的就是石窟寺及石刻。但是由于祁县所处的地质年代导致石质粗糙,加之年代久远,很多石窟造像被岁月无情抹去,很多摩崖题记也未能幸免,再加上人为的破坏。其中,前庄石窟就是一处行将被自然淘汰的北朝遗迹。
【前庄石窟·北朝·来远镇】
【前庄石窟·北朝·A窟外观】
【前庄石窟·北朝·A窟内部】
前庄石窟,位于祁县来远镇南风沟村的密林深处,遗迹现场共残留两个洞窟,为记述方便,以我的考察顺序,把它们暂编为A/B两窟。
其中A窟较大,大致坐东面西开凿于一处悬崖腰间,洞窟为方形,边长2米,是一个千佛洞形制的石窟。窟外崖壁上残留着曾经插附窟檐的方形孔洞。从残留情况来看,窟门原本可能是火焰型,由于窟檐早已塌毁,常年日晒雨淋,窟门风化为不规则的圆型。
整个窟内四面共存小型造像1000尊,是名副其实的“千佛洞”。由于没有大型造像可供比对,而小造像又风化的面目全非,仅从极其简略的衣纹来看,与北庄石窟及子洪石窟尺寸相当的小造像风格一致,故推测为北朝遗迹。有非正规资料声称,这里曾有北魏的题记,但是我在现场没有找到,而造像本身的时代特征又极其模糊,简单比对粗略的衣纹,不算精密,所以笼统判断为北朝。又旁证,祁县现存的摩崖造像,除一处有明确题记的隋代,和一处明确记载的明代以外,其余多为北朝时期。
另外A窟的内部窟顶特征也与北庄石窟相同,比子洪石窟和石佛窑石窟的穹窿顶略显平缓。在这个千佛洞窟顶的正中位置上,有一个神秘的朱红空心“十字”图形,十字图形的横竖交叉部分外框较细,越往四边延伸越粗,类似纳粹佩戴的“铁十字章”。十字形符号本身很普通,很多古今的宗教和世俗团体都经常采用这个装饰,所以无法判断此处的十字图形有什么含义,看上去这个图形是后来画上去的,不是原装。不过,从图形风化的程度来看,也不是现代人所为。
【前庄石窟·北朝·A窟细部】
【前庄石窟·北朝·A窟顶部图案】
【前庄石窟·北朝·B窟外观】
前庄石窟的B窟,也位于一处低悬崖转角处,为马蹄形洞窟,由于悬崖崩塌,石窟前部已塌毁无存,窟门形制已不可知;现残存洞窟高约1m,宽深均为80cm。窟内造像为正壁一佛,左右壁二菩萨。由于石窟正处于风口,正壁和左壁造像已完全风化,只有稍微避风的右壁菩萨尚余轮廓,但已无法判断所属时代,而石窟内外均无题记可寻。
据老乡讲,此窟正壁的造像原本较为完好,在修建“平榆高速”时被外地的筑路民工所盗凿。从现场看上去,正壁的造像壁面确实有大面积新茬,但是细细查看残留部分就能发现,实际上造像已完全风化成了轮廓,因此,即便有人为故意破坏,大概也不是盗窃。
【前庄石窟·北朝·B窟内景】
【前庄石窟·北朝·外部风光】
前庄石窟为祁县已知的第二处具有千佛洞形制的石窟,且千佛窟保存完好,一千五百年来已属可贵。对于前庄石窟的信息我是早知的,但是一直到2013年10月才进行第一次寻访,之后的2014年5月又进行第二次回访。遗憾的是,当时为我带路的老乡是前庄村的一个村干部,由于距离村庄路途较远,他还从家里给我带了罐头。但他不幸于今年初在一次车祸中离世了。时隔三年后,我认为前庄石窟的现存状况,对盗贼已没有什么吸引力,故写在这里备忘,也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老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