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古迹备忘录(26)】
---
北关麓台庙遗址 ---
北关村隶属祁县来远镇,村外残留一处寺庙遗址,据本村老乡传闻是“麓台爷”的行宫,因此也叫“麓台庙”。而在麓台山顶的神庙中有润济侯祠,老乡说这个寺庙遗址就是润济侯的行祠。现存北关麓台庙紧邻昌源河(此段河谷古名“龙舟谷”,所以这一昌源河的上游河段,古代也叫龙舟水)左岸峭壁,在其遗址上,仅残存红砂石券砌的窑洞五间,通面阔约10米,进深约4米,高约3米,而其遗址轮廓已经模糊不清。因该庙早已废弃,具体情况不甚明了。据《祁县志·坛庙》记载:“润济侯庙,在县东南麓台山顶。各村镇多有嗣建者,不悉纪”。可见这“润济侯庙”在祁县曾很多,但是我所见仅此而已。
【北关麓台庙遗址·清·远景】
【北关麓台庙遗址·清·“五眼窑”】
这个“润济侯”到底是谁呢?祁县人都传说润济侯是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儿--- 曹魏三公之一的
---司空王凌。现在也搞不清楚祁县人的这种认识有何所据,反正大家异口同声都这么说,我也跟着这么说。
据《搜神记》记载:“润济侯,侯神,后魏贺虏将军也,讳原......邑人为立庙于白彪山之前,灵应特异。宋赐庙额曰永泽,封神为润济侯。”这个典故的发生地也属地理上的晋中一代,即今天的汾阳市峪道河镇,距离祁县倒也不算远。看这记载,这个被封为“润济侯”的贺虏是个“水神”,大致是管下雨的,和龙王的职能有点相同,所以古代人们经常去润济侯庙求雨,“灵验特异”之后,他的祀庙自然遍布各地,这也就是前面引转《祁县志》上说的“各村镇多有嗣建者”的原因。而祁县麓台山上的这个润济侯庙和龙王庙就建在一起,且古代也经常有求雨的活动和仪式举行。但是怎么会被附会成王凌呢,这个事情不好说,可能也是“故乡情结”作怪的吧---
祁县人觉得自己家的人管自己家的事情可能方便一点。
当然,《搜神记》也未必就有根据,就可信,起码“贺虏”(或者叫贺原)这个人在《魏书》上就没见影,即便北魏时代有这个人,大约也是个小人物。总之,不管贺虏也好,王凌也罢,只要能下雨,就是好神仙。至于各地的老乡喜欢把神仙附会成自己家的人,也情有可原,反正都是不靠谱的事情,没人搞得清。
【北关麓台庙遗址·清·“五眼窑”侧面】
【北关村·白晋铁路遗址·碉堡·民国】

【北关村·白晋铁路遗址·桥墩·民国】
另外,在北关麓台庙左侧空地上,也在昌源河岸边的悬崖上,还残留有一处“白晋铁路”遗址,该遗址包括一座小型碉堡、一段引桥和四个高大的桥墩,均是民国时期的历史遗存,是倭鬼在侵华战争中修建的。这也是庞大的“白晋铁路近代遗址群”的一部分。“白晋铁路”这个大型近代遗址群,既是工业遗址,也是战争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的战役遗址之一。由于年久荒废,碉堡已经塌毁,但是桥梁遗址尚保存较为完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