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丹枫阁》纪实--- 文友采风行

(2013-05-13 23:11:05)
标签:

纪实

戴光启

遗址

塔碑

古人类

分类: 闲谈漠论

【伏罴遗韵】

--- 初夏寻访寿庄 ---

    在祁县古城遗址右侧,有一条小河叫王斜河,古称伏罴水,发源于祁县南部山区的伏罴岭上的“马跑泉”,由南向北一路穿谷越涧,流经南庄、北庄、寿庄、伏坪、上八洞、下八洞、许子沟、王贤等大小九个村庄,最终在古县镇以东汇入昌源河。这条小河实在太小了,以至于很多本地人都没听说过它,然而这条名不经传的小河却哺育了灿烂丰富的祁县古代文明,在王斜河两岸,至今遗留着包括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村遗址在内的众多遗址、堡寨、寺庙、民居、墓葬、塔碑等遗迹,是祁县辖区内古文化遗址遗迹的密集区之一。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广场烈士亭】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行进中的车队】

     2013年5月11日经过初步的召集和规划,祁县文联组织的“《丹枫阁》杂志文友采风活动”开始实行,主要目的地就是王斜河上游的寿庄。王斜河谷是我多年来祁县文物古迹寻访的盲区,当然不是我轻视它,而是对这条河谷的地形地貌毫不知情,不敢贸然前进,但是我心里一直念着它。此番祁县文联的活动,正与我的愿望相合,而且这也是我第一次与文友们共同外出寻访,一时间兴致勃勃地和文友们出发了---

    按照约定,早上七点半总共有大约30多位文友前来会合,一番准备后我们出发。车队经由祁县火车站向城外东南方向行进。一路上途经众多的文物点,诸如祁城遗址、祁城关帝庙、温曲遗址、大韩关帝庙、祁县古城遗址、王贤万圣宫、下八洞关帝庙、上八洞财神庙遗址、伏坪古庙等,一路逶迤,循序前进,大约一个半小时后抵达目的地。其间途经的“伏坪古庙”是我第一次寻访。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从许子沟村进山】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路遇伏坪村古庙】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到达目的地·寿庄】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寿庄笔架山】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战前总动员】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开始行动】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戴坟”与寿庄】

    由于王斜河谷地形地貌不算复杂,山路平缓,而且人多相伴直达目的地,因此大家兴致很高,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真像游山玩水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今天天空晴朗,万里湛蓝,清风徐徐,虽然初夏已感炎热,但是大家毫无倦意。

    虽然“寿庄”这个名字我很陌生,但是“戴坟”一名倒是一直萦绕于怀,不过对这个小村和她的历史着实不甚了了。寿庄是个很小的自然村,其鼎盛时期也大约不过百人而已,令人惊奇的倒是,今天这里依然还有大约20人生活,使得大山深处如此艰辛之地的巴掌小村竟然没有冷寂之感!寿庄村地势极佳,背山面水,按照风水眼光来看,此地无论生前身后都是绝好之地。从寿庄的石券堡门中,祁县城竟一览无余。

    这个小村的历史源自“戴坟”--- 戴氏家族墓,该墓地是明代乡贤戴光启及其后裔的最终归宿。戴光启(1539 -1613),传为今祁县代家堡人,明隆庆五(公元1571)年进士,先授知会宁县事,累官至河南布政使,后辞官。康熙版《祁县志·艺文志》中著录有戴光启所写《祁县旧志序》一文,可稍解其文风。戴光启的官做的不算大,但是政声卓越,其后代中历有显贵与知名之士,国术“六合形意拳”的主要继承者戴龙帮就是其中之一。寿庄村是为戴氏家族墓地的守墓人繁衍而成。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寿庄堡门及堡墙遗址·清】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寿庄堡门中的祁县城竟如此清晰】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

【蓝天下的寿庄民居】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寿庄民居·木雕·清】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寿庄人的家什】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戴坟”--- 戴氏家族墓·明、清】

    戴氏家族墓位于寿庄之东约百米处的一地势平坦开阔的台地上,遗址现场看,墓地坐南向北,分为二级台地。其中一级台地为遗址核心所在,东西宽约40步,南北纵深约45步,除去人为开垦的因素,估计墓地为正方形。一级台地的南面是二级台地,面积大约是一级台地的一半,据寿庄自然村村长介绍,这就是戴光启的墓葬遗址所在。

    戴氏家族墓在国朝那段最疯狂而不堪的年代里,曾遭受剧烈的破坏,遗址现场仅存墓丘两座(归属不明)和碑碣四方,以及碑楼石构件五块。其中,三块碑碣大致呈等边三角形树立,碑身尚保存完好,碑文较为清晰,大致可以识读,但是由于碑身青石开裂严重,现场识读困难,康熙版《祁县志·艺文志》中载录了有关戴氏的诰敕、墓表及墓志铭等文13篇,足以大致了解戴氏历史而不必费力啃叱碑文了。

    位于墓地遗址西南隅的一块青石碑(下图)保存最为完好,除赑屃被砸坏以外,其他部分完整,该碑高约550cm,据我所见,这是祁县现存最高大的碑碣。而且三块大碑中,其他两块碑文简略,唯独此碑记事详尽,篇幅超长,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祁县碑碣保存较少且价值低略,大多是“功德碑”一类,此碑的存在很有意义。

    在墓地遗址附近捡拾到小型玉璧一枚,质地及做工均一般,可能是墓中之物,也可能是人为外带而来。但是不管这玉璧来历如何,戴氏家族墓已被彻底破坏是无疑的了。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祁县现存最高大的碑碣】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戴氏家族墓·玉璧·时代不明】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

【拓碑】

    另外,在寿庄村外东南方向捡拾到陶片几枚,其中有一块夹杂在断崖之中,距现在的地表约四米,但是该断崖土质纯净且未经扰动,不像是古人类遗址所在。几块陶片质地严密细腻,外表精致,非早期人类遗址迹象,可能是近代之物。

    不过寿庄地处王斜河上游台地上,三面围山,两边绕水,视野开阔,是早期古人类生活的理想之地,不排除有古人类遗址的可能。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寿庄附近残留的陶片·时代不明】

    文友相随寻访热闹非凡,但是也相互妨碍拍照,而且看热闹的人多,具有野外寻访习惯的人少,杂乱无序。所以趁大家伙蜂拥在墓地的时候,我和青斌兄去寿庄村里转了一圈,整个寿庄总共也不过二十户人家,看来是家家有人留守着了。村里残留了几座古旧民居,从形制上看,大致为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建筑,虽历经风雨剥蚀而残破不堪,细节处倒也不乏精致入微。

    很快地,大家复又到寿庄堡门广场处集聚完毕,今天在寿庄的活动行将结束,我虽然不免有点独行独素,但是如此遥远之地,实不便常来考量,既然辛苦已至,就该看仔细点,尽量不留遗憾,故而不能和众文友扎堆共处了。

    从寿庄返回的路上,由于临时改变去往神堂头村的行程,我们的车队没有按原路行进,而是由上八洞村斜插直驱梁村,这是条“村村通”的水泥路,路况不错,我虽来过这里却没走过这条路,如果日后再来此地寻访,可以走这条路。

    从这条小路进入梁村时,正好走在了洪福寺的大门口,这是祁县现存最好的宗教古建筑之一,但是这次没能跻身“国保”,非常遗憾。在洪福寺以西不远处,就是这次荣升第七批“国保”的梁村遗址。但是面对这么重要的两处古文化遗迹,我们竟没有停留一下擦肩而过。当然,我本人无所谓,我已经很熟悉她们了......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途径泰山庙】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子洪·胡应奎塔墓·明】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四百年前的“避雷针”--- 胡应奎墓塔刹】

    不过,下一站选定的目标也值得一观,尤其是那些平日里闭门造车的朋友。“子洪塔墓”我们中的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闻所未闻。这种奇特的构筑物并非常见之物,其独特的外观和不明就里的性质至今使人大惑不解。子洪双塔墓是晋中该型构筑物中的最早者,塔铭明确,具有较高的参考研究价值,文友们肯定对她很感兴趣。

    离开子洪塔墓时,时间也刚刚中午十二点半,我们今天出发早,一路还通顺,所以仅仅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达成了主要目的。

    临时决定的下一站是“九沟风景区”,我很想建议我们去附近的子洪石窟,或者涧壑古村及真武庙看看,但是一想到文友们未必和我的认识一致,而且这次采风活动团体庞大,人数众多,意见不好统一,于是欲言又止,跟着大家随便遛遛吧,寿庄之行我已经满载而归了,不在乎耽误这一下午的时间了,何况很多文友已经嚷嚷着要休息了。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文友众相】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远眺·涧村文峰塔·清】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远眺·子洪烽火台·明】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清凉世界·九沟风光】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休息,准备午餐】

《丹枫阁》纪实--- <wbr>文友采风行

                              【回程】

    从寿庄折返到九沟途中,同样途径了很多文物古迹,诸如:梁村遗址、洪福寺、郜北泰山庙、子洪汤帝庙、子洪石窟和烽火台、圣觉寺塔、涧壑真武庙、涧村文峰塔和烽火台等等。这些近在身边的古迹我们中的文友未必尽人皆知,这些文物虽然比不得什么故宫、长城、晋祠,但她们是“我们的古迹”,是我们自己的历史脚印,远比那些跟着别人去忽忽追求的大名胜更有认知度和亲切感,更能使我们理解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深沉而宽厚的热土!尽管这些文物价值不大的古迹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古老历史确是与经有典,言之凿凿,不容置疑的。或许就像九沟的这一洼黄水,难道不比那遥不可及的东海更让我们眼明心静吗?

    祝愿文友们多走出家门,看看咱们的先辈究竟是怎么样创造和生活的,我们应该歌颂的是他们,而不是别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