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昌源河(2)】
--- 为了蓝天而寻访 ---
秋高气爽和风,蓝天掩映黄垄,晋国晋中陷入不算难得的无限风光之中,不能辜负这蓝天,所以继续回访祁县的古建筑。尽管这些古建筑在整个晋国来说实在不值得的一提,但是作为名城祁县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物质表现,关注她们也不是不应该的,更何况她们时刻在受到人为和自然的威胁,日益风烛残年,奄奄一息。昌源河一向被认为是祁县这片优秀土地的“母亲河”,沿河两岸的村庄里残留着众多的墓葬、寺庙、遗址等古迹,尽管这些遗址遗迹中的绝大多数,至今无人管护而破坏严重,但她们仍然顽强地延续着自己的生命,企图把自己的故事告诉更多的后人......
【路线示意图】
【东庄关帝庙·崇宁殿·清】
【东庄关帝庙·壁画·清】
从东观出发的第一站是东高堡东庄关帝庙,这是我去过很多次的一座小庙,只因为庙里保存了精美的清代壁画。今天看到她时,真是难得的愉快,因为她已经被修葺一新了(上图)。据村民告诉我,维修工程刚刚完工,总共投资了10多万不到20万元,其中村民们也集资了一点。不管怎么说,庙里的壁画是保住了,值得欣慰啊!
在东高堡的背后就是大贾村,村中有财神小庙一座,还有戏台一座,是给财神爷唱戏的,因为离庙远一点,所以很多资料上都把他们分开来讲。不过如今戏台已经被修葺一新了(这个事情我早已得知),但是财神庙却更加破败不堪了,连山门也彻底垮了。
不仅如此,财神庙正殿上的精美的砖雕墀头也被人盗走了。而山门之所以倒塌,就是因为一年前柱础被盗之过。看来这座小庙的命运差不多也就定了......

【财神庙及戏台·清】
另外,在大贾村范围内还顺便关注了一下关于“秃发城遗址”的事情,清康熙《祁县志·舆地志·古迹》记载:“秃发城,在县东北二十里。相传为秃发乌孤所筑,今为大贾村,史传未详。”本来就这么不多的几句话,还特别注明“史传未详”,说明这个事情即使在清代早期人看来,也不大好搞得清楚了。更何况这又过了三百年,村民对此更是知之甚少,言不及义。
这个事情的主角是秃发乌孤,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小角色,《晋书》中有传:秃发乌孤是一个边隅小政权“南凉”的烈祖,其先祖源出北蛮突跋鲜卑部,后迁至河西一带谋发展,经过几代人的打杀,到西晋时终于搞了一小块地盘,大致就是当时的凉州一带(包括今天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的一些边缘地带)。不过,等到秃发乌孤当了老大时,带领小弟们板砖、菜刀的一顿折腾,玩的还算有声有色,《晋书》说这家伙曾一度让司马炎头疼。但是这家伙是个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三番五次违反交通条例,结果醉驾玩完,总共才带领小弟们玩了3年(公元397-399年)。
按照《晋书》的记载,以及秃发乌孤和晋武帝起哄的能力、时间来看,他好像从未越过黄河一步,不大可能到达祁县大贾村这样深入的晋国腹地。但是要说短短三百年前的《祁县志》乱写,好像也不大可能,因为康熙年间编撰《祁县志》时,还有更早的明代旧志参考,所以这个事情真不大好说了。
所谓“秃发城遗址”的具体地点不详,而大贾村地处平原,四望一马平川,连个小土包都没有,在大贾村村口有一段村民拉土形成的人工断崖(下图),但是断崖上也并未显示出什么特殊的地质形象。所以这个事情只能暂时存疑,在这里录个备忘。
【大贾·秃发城遗址·十六国】
【挪作他用的墓葬石刻】
【老乡在秋收】
从大贾村抄田间小路向西不远就是谷恋村,这个村原来我并不熟悉,尽管还有亲戚在谷恋村。一直到2010年正月,我才首次踏进这个村寻访,后来又来过几次,就算熟悉了一点儿。谷恋村现在在祁县本地人中间还算有些声誉,被祁县人叫做“谷恋古村”,其实严格来说,谷恋村虽然较祁县的其他村庄更多地保留一些古朴的风貌,但是也拆除改建的相当严重,难算是名副其实的“古村”。
不过我此次在谷恋村算发现了一点而新鲜的信息,在谷恋村的河神庙街发现了谷恋菩萨庙还有点遗迹,这是以前从不知道信息。根据村民提供的说法,原菩萨庙座东朝西为一进四合院,与河神庙相连仅一墙之隔。如今河神庙已彻底消失,而菩萨庙还侥幸残留了三间厢房(下图),而且遗址轮廓大致清晰。遗址上尚存两块碑座。
不过这点儿遗址如今也已经被圈到了村民的院子里了,我去时,仅存的三间厢房已经位于在建民居的正房地基里,马上就会被拆除了,而且很可能现在已经拆除了,所以我很“荣幸”地为谷恋菩萨庙拍摄了遗像......
【谷恋菩萨庙·左厢房·清】
【谷恋菩萨庙·大当勾瓦·清】
【谷恋真武庙·山门·清】
今年5月9日和辽国“小虎”来谷恋真武庙画画时,庙内住了一个吴国的和尚,这个家伙在我们面前信誓旦旦“想找个清静的地方修行”,还把真武庙改叫什么“金刚寺”来忽悠,结果这还不到半年,这和尚就耐不住清苦,卷铺盖溜了,哈哈......如今的真武庙又恢复了往日的孤寂。
【广智学堂旧址·大门·清】

【谷恋村古民居·清】
从谷恋村西堡门(上图)一直向西,仅一里之遥就是塔寺村。祁县有“金塔寺·银谷恋”的说法,这两个村子曾是祁县的“南波万”。这个俗语可真绝非乱说,塔寺和谷恋在晋(祁)商逞雄时确实十分了得。
不过好汉过了年轻时,如今这个位于昌源河北岸的“金村”已再难寻觅昔日的辉煌了,仅有几处残破的高墙大院还隐隐能提一下“当年勇”。此外就是在塔寺村东北隅,残留一座观音堂,长久破败,也是老气横秋,尽管她年纪并不大。观音堂现存为清代后期建筑,木结构普通无奇,倒是庙中残留的几幅清代壁画看上去细致优美,而且保存也不错,值得珍惜。
【塔寺观音庙·正殿·清】
【塔寺观音庙·壁画·清】
【沙堡关帝庙·崇宁殿·清】
沙堡村又在塔寺村西北不远处的昌源河岸边,在沙堡村西残留关帝庙一座,只剩下一座高大的崇宁殿,在蔚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庄严雄伟。原关帝庙遗址却已经被民居挤占了多年。崇宁殿位于沙堡村正街的西尽头,座西面东,前跨抱厦一间,形制和朴村关帝庙、杨家庄关帝庙相同。两年前我初次访问时,抱厦还完好,今天却已露天了.....
从沙堡村沿昌源河北岸继续西行2里就是祁县著名的贾令镇,这也是个曾经牛b的不得了的村镇,横跨在京城通往秦蜀的“官道”上号称“五里长街”,两侧的商铺店号鳞次栉比;往来的客商达官摩肩接踵。如今的贾令也是只能搬出“当年勇”来吹吹了,辉煌不再,往事如烟啊......
村里除了星星点点的几处老院旧宅意外,剩下的就是一座狐神庙和镇河楼了。但是这座镇河楼却是十分了得,高达20米的四檐歇山顶明代木结构楼阁,不当是晋国,即使放在全国也算佼佼者了。
【贾令镇】


【镇河楼·全景·明】
【“祁县母亲河”·昌源河·刘家堡段河床】
【关关雎鸠】
《诗经》的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述的就是这个场景(上图)。昌源河在于108国道的交汇处的一段,大约南北长三公里的范围内正在大兴土木,兴建“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已具雏形。虽然是个心不在焉的面子工程,但是对改善一点点环境还是有好处的,毕竟栽了一些树啊。为了装点这个景观,昌源河将保持常年流水。这几年晋中一带雨量比较充足,下游河道里时不时就会有水,几十年来难得一见的景象啊!
至少对于我来说,到河洲中散散步还是很惬意的。就是那只不知名的水鸟太狡猾了一点,我猫着腰跟踪了丫的几百米,丫始终与我保持一定的距离,水映蓝天下怎么也捕捉不到它的身影,只好对着丫所在的方向一顿乱拍,呵呵,总算有一张图能看见丫。
【在河之洲】

【祁县河湾村·罗贯中故里·古槐】
【罗贯中故里·罗氏宗祠·明、清】
【罗贯中故里·罗氏祖茔·明、清】
沿今天的昌源河左岸向南,过南同蒲铁路桥不远再向西,就是几百年前的昌源河故道,在昌源河故道的北岸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
河湾村。不过,如今的河湾村已经不再是默默无闻了,因为她已经数次被有关方面确认为是我国著名的长篇白话小说的开山奠基人--- 罗贯中
---的家。
河湾村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都姓罗,均是罗贯中的本家及其后裔。在罗贯中故里的东西向主街--- 贯中街
---南侧,遗留着元建清修的罗氏宗祠,是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宗祠祭祖堂的扶梁签上,清楚明白地写着罗贯中及其先后辈的名字。而宗祠祭祖堂本身也是一处保存相当完好的古建筑,堂内存有清晰完整的清代壁画,十分难得。在河湾村村北保留有明清时期的罗氏祖茔,据说罗贯中墓就在其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发掘,后来回填。现存的墓地总面积约五千平米,虽然所有封土堆已平,但是基本轮廓尚且完好,遗留有镌刻着“罗”姓的石柱四根。
另外在河湾村南的昌源河故岸上,遗留着一座小小的明代镇河塔,在镇河塔基的南边曾有一尊面向昌源河故道的清代铸造的镇河铁牛,后被盗,至今杳无音信。
从河湾村沿昌源河故道西行约3里就是梁家堡村,现在的梁家堡村一马平川,既无山又没水,怎么会是古人类的居住之地呢?就是因为昌源河故道曾从这里穿过,梁家堡村原在昌源河岸边,所以在昌源河故岸的一处小台地上遗留着周代先民的生活遗迹。
【罗贯中故里·镇河塔·明】

【梁家堡遗址·全景·周】
【梁家堡遗址·陶片·周】
【建设中的“大西高铁”】
【汤汤之势当顺之逆之?】
漫步在陶唐故墟的这片古老土地上徘徊,远不是坐在屋里拿一本旅游图本或考古资料而埋头所能比拟的。数千年历史如这流水,虽曾断续,始终一往无前,秋风扫落的几片黄叶尽虽流水而去,古老的遗址遗迹纵然会被拆毁糟蹋,却始终会或多或少地留给脉脉不绝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后人无法抹掉的历史记忆,因为哪怕只有少数的人不论是看到或者感悟到,都会记录下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