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济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是整个晋国历史文化遗产保存最密集的县级行政区之一,仅目前已公布的前后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名列晋国第一的是陵川县(共13处),屈居第二的就是平遥县,拥有“国保”11处,稳居晋中市的头把交椅。其实在平遥县境残留的历代遗产数量远不是跻身“国保”的这几处,尤其是作为我国古建筑核心的木结构古建筑。由于她们分散各处,星星点点,而我们社会各方面的遗产保护意识淡漠,素质低下,长年无人管养,只知糟蹋破坏,致使这些优秀的古代遗产面目全非、形体褴褛,从而少为人知,洪济寺就是其中之一。
【“县保”标志碑】
【洪济寺正面全景】
洪济寺,这个名字也是现存寺庙中重名率很高的之一。梁官洪济寺,位于晋中平遥县襄垣乡梁官村东大街北侧,庙院座北向南为二进四合院,总面积约2000平米,沿中轴线建有舞楼、山门及钟鼓楼(已毁)、中殿、正殿;其中前院东西配殿保存完好,后院配殿已毁。现存洪济寺除中殿为元代结构以外,其余建筑中:舞楼为清代所建单檐卷棚顶;正殿及前院左右配殿为明代所建单檐悬山顶。2008年对舞楼以外的其他建筑进行了整修,基本面貌得以恢复,估计已被列入第七批“国保”的后备名录,要不然不一定就轮到整修。
【左配殿】
【洪济寺中殿】
【前檐柱头铺作】

【后檐柱头铺作】
【后檐左角柱铺作】
洪济寺中殿为弥陀殿,位于寺院中心,属单檐悬山顶厅堂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四椽栿通搭前后檐;前后檐下均有相同铺作:檐柱侧角生起都不明显,但柱头锐卷杀明显;四铺作单杪单下枊,枊为华栱假刻;补间各有一朵,明间补间为斜栱;衬方头外露,耍头蚂蚱型。
殿内彻上明造,梁架简洁规整,四椽栿与平梁均斫为方形;四椽栿上以溜肩驼峰加坐枓、令栱托平梁,驼峰间设顺身串;平梁上以抹角方形蜀柱设捧节令栱承脊槫,蜀柱间设顺脊串;前后檐铺作后尾以平棊枋串联。此形制为最简洁的金元典型构制之一。
此外,殿内左右山墙及正壁的上部尚残存明代水陆画20余平米,余部壁画已毁。左右山墙画面分四层构图,正壁分两层构图,所绘神佛色彩艳丽古朴,神态活泼。
【中殿梁架】
【中殿脊槫下的构造】
【殿内壁画】


【中殿壁画细部】
【中殿背面】
【洪济寺正殿】
【正殿前檐】
【正殿补间后尾】
【“不出枊而用挑斡”全景】
洪济寺大雄宝殿也是三开间,进深六椽,殿内为不减柱构造,为四椽栿对前后劄牵用四柱;梁架构制与中殿基本一致,只是改作了柱梁造,取消了殿内铺作;前檐枓栱为双假枊五踩,明间补两朵,尽间各补一朵,形制古朴;额枋厚实笨重;耍头、衬方头也与中殿相同。
虽为明代重修,但是洪济寺大殿的木构并非一无是处,尤其是前廊下的构造,颇有精彩可呈:首先是前槽柱头的构制---
柱头设以坐枓,伸出一跳华栱以平盘枓直接承托四椽栿头,同时以柱心枋绞栿,栿头又直接以替木承下平槫(下图)。这种笨拙的梁栿出头形制为地理上的晋中一带惯用,比如平遥慈胜寺、榆次城隍庙、霍州大堂等,只是洪济寺的形制更为简洁雄壮。
其次是大殿前檐补间枓栱的后尾,为《营造法式》中所称的“不出枊而用挑斡”的形制,而且洪济寺的这种形制更加奇妙美观---
明间补间的枊桯直穿过素枋抵在橑檐枋之下,而尽间补间的枊桯只及衬方头的后尾。为了枊尾与下平槫的结合,在前檐设置了补间,以一跳华栱装翼型令栱承接(上图)。此种形制与明代常见的所谓“挑斡”大不相同,和阳曲县佛堂寺正殿前廊下的构制略同,实属精美。
另外,大殿内右山墙也残存有明代壁画,损毁严重,画面已脱落殆尽,甚为可惜。
【正殿前槽柱头】
【正殿梁架】
【正殿残存壁画】
【洪济寺舞楼】

【舞楼梁架】
洪济寺舞楼在山门对面约30米处,座落在高约1.5米的砖砌台基之上;为单体建筑单檐卷棚顶;进深五椽,面阔三间;为演出观瞻方便,平柱边移,明间增大;前檐下通檐设大额枋,枓栱设置不以柱头为准,这种错开明间柱头的形制,在晋中一带的晚期木结构中,实属平常,实例众多。
我曾两次前往洪济寺参观,梁官村的村民,包括领导都非常热情,但是洪济寺在整修之后,为平遥县文物局直接管理,未能进入殿内参观。不过洪济寺没有院墙,前往考察可以随时进入,随着洪济寺很快会跻身“国保”,这种状况可能也会很快结束,她将得到更严密的保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