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崇圣寺】
---
古寺清幽 ---
崇圣寺,位于晋国榆社县城西60里的禅隐山深处的一处山坳中,此地松涛阵阵、清泉潺潺,风景优美,景色旖旎。崇圣寺古建筑群中附属有塔群、毗卢阁、仙人桥和白龙庙等建筑,其建筑主体---
崇圣寺
---座北向南,共分二进院落,沿南北中轴线建有山门、天王殿及二山门、大雄宝殿等,其中大雄宝殿为金、元时期的建筑,其他的附属建筑均为明清时期遗构。据说寺内还存有石刻造像几尊,我没有看到。公元2006年6月7日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外观】
【山门·清】
【天王殿及二道山门·明】
【天王殿梁架】
崇圣寺因山势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山门内第一进院落中,左右建有禅房,而正面的石砌高台之上,建有背向山门的天王殿,天王殿左右分别是二道山门。
天王殿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的悬山顶明代建筑,前后檐插廊,殿内四椽,砂石基座高耸,石台正中有洞府神秘莫测,传说惊奇。台前左右两侧为两摆手台阶。天王殿在清代及民国时期均有重修,如今天王殿内两侧山墙的壁画即为清代所绘,保存完好。稍有稀奇的是:天王殿内的脊槫下不施叉手,明清等晚期厅堂式建筑结构中有这种形制,不过不算普通。

【天王殿壁画·清】
【厢房】
从第一进院落攀上天王殿高台后,进入二道山门,又是一方院落,左右两侧建有观音殿、地藏殿和东西厢房,正面就是大雄宝殿。院中有一株高大的千年古柏。
大雄宝殿是崇圣寺的主体建筑,唐建宋毁,金大定二十六(公元1186)年重建,元至正九(公元1349年)较大程度重修,明清及民国时期也有小修,现存建筑即为金建元修的风格。大殿建在约30cm高的砂石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却是四间(六椽),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建廊。
大殿前后檐铺作形式相同,每间各补一朵,与柱头铺作相同:双杪单下枊,重栱计心造,第二跳华栱刻作假枊;两山面铺作只在明间补一朵,形制与前后檐相同;角柱上阑额、普柏枋均相交出头,转角铺作双杪双下枊,第二跳华栱和耍头均刻成假枊。
在这里见到的一个奇特构造是:橑檐槫和橑檐枋并用---
在第一跳慢栱之上另设橑檐槫,至转角处相交不绞头;在令栱上设橑檐枋,至角绞头。这就使得转角铺作的列栱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制---
鸳鸯交手的令栱与小栱头相列。这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一个转角铺作形制。不过,我也怀疑有可能是损坏或后代改造形成了这个样子,虽然该殿已经过重修。
【大雄宝殿·金、元】
【大殿飞檐】
【大殿右山面】
【大殿前檐补间铺作】
【大殿后檐转角铺作】
【大殿内左缝梁架】
崇圣寺大殿的内部梁架倒很普通,属于金元时期不太常见的非减柱构架:四椽栿接前后劄牵用四柱,前后檐劄牵伸向屋内的后尾斫成压跳,压在四椽栿之下;内柱上全部设置圆型栌枓;屋内彻上露明,四檐铺作的后尾只用一条平棊枋牵连;四椽栿上以蜀柱承坐枓,坐枓内置实拍栱架平梁,无托脚;山面檐柱头均装乳栿丁栿;乳栿上搭系头栿架山面屋盖;大角梁后尾搭架在前后内柱与山面檐柱之间的乳栿上,以襻间枋压之。这种不行减、移柱的构制在晋国虽然不多,但是晋中和晋东南都有。
另外,梁架串枋下多有清晰的历代维修的题记,其中在右槫缝平梁下有“大元国岁次至正巳丑(公元1345)年”字样,崇圣寺大殿据此被“国保”判定为元代建筑,但是其内柱上的构造,及山面乳栿、丁栿构制金风明显。不过,其形制貌似更接近晋东南风格,而与晋中金代风格有别。
【大殿后槽内柱及劄牵】
【山面丁栿】
【左山面后槽乳栿及角梁后尾】
【大殿前(槽)廊下劄牵】
【前槽柱头】
【右槫缝平梁下的元代题记】
【殿内梁架总观】
【金大定17年《大金沁州武乡县禅隐山崇圣寺十方禅会记》】
在大殿廊下有历代碑碣几方,其中有一方金大定十七(公元1177)年的《大金沁州武乡县禅隐山崇圣寺十方禅会记》碑,保存完好,碑字清晰,篇幅较长,记事尤祥,可惜上前只拍了一张局部图,看门人打开殿门后,急着拍殿内梁架,出来时把这块石头给忘了......
估计此碑上会有一些崇圣寺的详细信息。

【回望崇圣寺】
向往禅隐山已久,崇圣寺还不是“国保”时就闻听了禅隐山胜景的一些消息,但是对这边的情况无法掌握,一直惮于路途遥远难行,久未成行。此次来访,时值盛夏酷暑季节,一路虽烈日炎炎,但是行路时的凉爽清风颇感惬意,更不想榆社风光竟比祁县好出许多:禅隐山松涛悦耳,云竹湖碧波荡漾,福祥寺临水清爽,崇圣院林隐蔽日,加上这一区域内尚有许多不知名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实是晋中一处访胜寻游的绝佳胜境,此番访问印象情深,盼望能够重返再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