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2010-11-22 12:12:09)
标签:

韩城

大禹庙

后土庙

文庙大成殿

三圣庙

分类: 国保寻踪

【元代木结构最密集的地方】

--- 韩城元代木结构概说 ---

     中国现存的早期(主要指元代以前的)木架构古建筑的分布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绝大部分都云集在山西境内。而其余的分布在山西以外的“漏网之鱼”中的绝大部分,又云集在山西周围,比如正定、济源和韩城,这个奇怪的现象还真的不好解释。其中,韩城境内紧靠山西一边的范围内,遗存着大量的元代木架构,按韩城人自己的话说是:“关中文物最韩城”--- 境内总共有元代古建筑三十多处,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这话一眼就看出是信口自吹的!但是一县之内遗存“三十多处”元代木架构古建筑,在全国来说(即使包括山西),确实也非常了不起。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韩城北部、东部地形图】

    这次,我们就是奔这句话去的,但是时间实在有限,我们未能全部核实,但就看到的而言,这话并非纯粹自吹。以我们的脚步为根据,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基本相信这“三十多处”元代木架构确实存在,而且这些木构古建筑的建造时间,竟与大元国相始终。她们(大致)是:

     象山村紫云观、吴村普照寺、苏村高神庙、西原村天国寺、西庄村法王庙、寺庄村弥陀寺、薛村三圣庙、史带村大禹庙、北周原村大禹庙、梁带村大禹庙、昝村大禹庙、郭庄村府君庙、马庄村华严寺、杨村玉皇庙、下干谷村玉皇庙、西塬村玉皇后土庙、大孝义村关帝庙、柳枝村关帝庙、南潘村三义庙、阳山庄村三官庙、东泽村九郎庙、司马庄村九郎庙、王村九郎庙、庙后村二郎庙、芝川镇司马迁祠、城内彰耀寺及九郎庙、北营庙等。因为韩城人按照单体的建筑计算,所以总共约三十四处左右。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黄河岸边的地理形势】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前后两座殿几乎相连】

    就我们看到的而言,韩城的元代建筑和山西的同期建筑颇有些不同之处。按照我国现存的早期木架构古建筑的分布情况来说,韩城元代木构建筑有着比较明显的“地域性共同特征”,总结起来有这么几方面:

    一、她的中轴线主体建筑中,基本上都存在“两殿相连”的形制。也就是前(献)殿和大殿,或者大殿和后殿等两座单体建筑,相距非常近。其中,献殿和大殿连在一起的情况,山西也有。但是后一种情况,山西基本没有。山西以外的同时期建筑当中,别的区域也少有这种情况。这种形制给人印象深刻。

    具体形制当中,紧靠在一起的两座殿宇之间,她另外建造着一个形制独特的细长条型的“过廊”,把前后两座殿宇弄成了一座相通的大房子,显得异常深邃。“过廊”长度正好等于两座殿宇的宽度,其顶部为圆拱型。比如:二郎庙、北周原大禹庙、玉皇后土庙等处都很典型。“过廊”右端辟拱门,另一端建有照壁。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东西向“过廊”两端】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通担”--- 整根巨大的檐栿】

    二、其实看到韩城元代木构建筑最扎眼的是她的檐栿。我们所见的全部寺庙殿宇的前后檐栿,几乎都是“通担”,也就是殿宇前后檐柱头通设一根整梁。有的檐栿非常巨大,比如玉皇后土庙大殿的檐栿,直径约50CM,足有20米长,不过她是一根原木。而三圣庙大殿的前檐栿,已经砍剉成了矩形,宽度仍有60 -70cm。除了文庙大成殿的前檐栿是两根对接以外,其他全部是通栿,这个景象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插昂】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异型斗”】

    三、由于这些殿宇的前后柱头通设整根檐栿,所以她们的檐下铺作,就能够比较自由地错开柱头铺设。铺作错开柱头这个形制比较常见,大约也不算稀奇。但是韩城寺庙的这种做法太寻常了,再加上比较独特的“异型斗”,看上去很不普通。而这些“异型斗”中甚至还有“半斗”。另外,我们见到的韩城所有寺庙的檐下铺作,除了彰耀寺大殿柱头用插昂以外,全部是假昂,没有一条真昂。其铺作多是四铺作或五铺作。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铺作错开柱头设置】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明三暗五”间】

    四、所谓“明三暗五间”的形制,就是殿宇外部看上去是三开间,而内部却都是柱头补间均设纵栿的做法。这个事情在山西也很少见到,而在韩城比比皆是。这些纵栿都很粗硕,尤其新奇的是史带村大禹庙,她的四条纵栿全部“断头”,也就是纵栿不通达檐外,甚至还不达柱心,而是在檐柱铺作的里拽上与外面的耍头对接。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明三暗五”间内外观】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四椽栿】

    五、我们所见到的韩城的悬(硬)山顶殿宇,绝大部分的进深都是四椽,前檐不设廊,殿内不设柱(普照寺大殿和文庙大成殿为五椽栿)。哈哈,这个形制倒是省事,用不着减(移)柱,她的四椽栿能够直接前后檐通设。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山面脊槫设置】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山面砖砌部分叠涩出檐】

    六、韩城木结构古建筑有个不太显眼的特征是:大殿内尽间的脊槫下大多设置“连身对隐”栱,平梁蜀柱头和中平槫驼峰上多设普柏枋。而明间不设。这种设置表现在山面外侧显得比较醒目。

     另外,可能所有悬山顶的山墙外侧上部,都用青砖叠涩出“山”字形出檐。这个做法使得山面看上去是既精干规整又很笨拙。而山西境内的做法,只是自然砌平即可。

山西以外的木架构之二
【庙前凿砌水塘】

    最后,就是在寺庙附近凿建水塘。具体位置不统一,一般是在寺庙的正前方。这个倒也不算什么“特点”,不过在我看来还是有些故意。大概因为韩城紧邻黄河,可能水系比较发达罢。但是就我们一路上所见,韩城境内并非河道纵横的水系发达景象,甚至连山西境内汾河两岸的某些地方都不如,韩城境内基本上没有人工河渠。那她为什么爱在寺庙前凿建水塘呢?所以我猜测,水塘也是寺庙的组成部分,因为大禹庙附近的这种格局较多,这可能是一种“大禹治水”的象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