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进入秦国】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韩城 ---
我们常用“秦晋之好”来形容密切的友谊,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地理上,秦国和晋国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而近在咫尺。在我二十多年的旅行生涯中,却只有一次走进秦国,如今已时隔16年。在我的印象中,秦国现存的文物古迹是以汉唐皇陵为代表的一种博大雄风(当然,秦国的那几座早期的古塔也非常著名),但是仅此而已。如果说起木架构古建筑,好像不关秦国什么事。然而,在我心里却默记着秦国的一座城市,她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韩城,尽管我并不知道这座城市里面到底有些啥!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韩城(火车站)】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居然不去韩城,这次心血突然来潮,约了博友德格马上就出发了。绿皮火车上的人很多,大概都和我一样是为了省几毛钱的主。不过,一路上还算顺利,第二天凌晨近三点,我们就走出了韩城火车站,就近找了一家简陋的旅馆稍事休息。我和德格这是第二次一块出来拍照了,所以我两很熟悉了。

【普照寺墙外】

【进入紫云观的“告示”】
我们还是象上次一样,草草决定、草草出发,没有什么准备。在旅馆睡觉前我临时建议我们此次的行程是“先北面后南面、先城外后城里”,然后再以现场的时间条件临时调整计划。而我们的首选目的地,自然是那个“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馆”,它位于韩城市以北约10km的昝(zan)村。
早上八点半,在市内的“帧州大街北段(南口)”和“太史大街中段(东口)”的十字路口,我们顺利地乘坐了韩城开往下峪口(龙门镇所属)的公交车,该次公交车途经昝村镇。韩城市区紧邻黄河西岸,驶出市区不远,就进入了黄河岸边的丘陵地带,地势起伏较大,道路曲折狭窄,但是好走。一路上我关注了路过的一些村庄,然后标注在临时打印的一张草图上,以便写博文时,能清晰地告诉“后来人”该怎么走。中途我们就路过了那个被评选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
梁带村遗址。
所有资料上都说这个“元代建筑博物馆”所在地--- 普照寺
---位于昝村。我告诉大家:普照寺其实并不是在昝村,是在“昝村镇”,而昝村镇政府的驻地在吴村。也就是说,普照寺的具体位置是在吴村。当然,在具体行进过程中,这个区别不碍事,因为汽车停靠的站点就是吴村,普照寺就位于公交停靠站以西约100m处,非常方便。

【昝村文峰塔】
普照寺是第五批“国保”,依托这个元代的“国保”,韩城市筹划成立了一个“元代建筑博物馆”,计划要把韩城市境内若干座单体留存的元代木架构古建筑,搬迁到这里集中保护。现在这里已经迁聚了一些元代木构建筑,她们是:天国寺一座殿宇、高神庙三座殿宇、紫云观四座殿宇,连同普照寺大殿共四处九座木架构建筑,还有若干附属建筑。关于这个事情的详细情况,以后发博文时再说。
对于这个“范例”,按照我亲眼所见的情况来说:这个思路也许是有道理的,但是具体做法很不明智,技术也不算高超。

【玉皇后土庙文管所】
从普照寺出来,我们向路人打听昝村禹王庙的位置,很快就得到了答案,但是我们打车往昝村往返了三次愣没找到,第一次找到一座昨天才建的禹王庙;第二次找到一座砖券结构的吕祖坛;而第三次找到一座文峰塔。在最后返回来时,才大致得到消息:昝村禹王庙已经搬迁到司马迁墓那儿了。
于是我们从吴村直接向龙门镇的西塬村进发,那里有元代的玉皇后土庙,是第六批的“国保”。路很近,不过十几分钟就到了,幸运的是:尽管这个“国保”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文管所,而且挂牌,但是大门没关,自始至终没人来阻拦我们拍照,我们甚至还爬上了隔壁的屋顶来拍照。而不幸的是:该庙的后一进大殿没能看到,出租车司机帮我们去找人,结过没找到。我们又想翻墙,无奈这个烂庙围墙严密高耸,诡计无法得逞。
玉皇后土庙就在西塬村南村口,庙前有一座大水塘,水塘的左侧有一座完好的古代堡门,门内就是西塬村老街,残留了不少的古代民居。庙前筑有水塘的布局,从这里开始,在我们以后的行程中几乎处处可见,应该是故意为之。

【法王庙垛殿】
从西塬村向西南方向行进不到十里,也就十分钟的路程,路边有一座文峰塔,和昝村文峰塔几乎一模一样,这就是东王村文峰塔。
继续向西南大约相同的路程,就到了西庄镇寺庄村,“国保”法王庙就在村中。法王庙也成立了挂牌的文管所,同样我们畅通而入,连看门的人也没见到。倒是和西塬村一样,街上很热闹,行人众多,但没人注意我们的到来。
出来后,德格在一群孩子的诱惑下去看一座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石拱桥,我在法王庙门口等他。这时候过来一位大爷,和善地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实言以告,大爷很热心地招呼我进庙去拍照。当他得知我已经看完时,颇有愧意地问我“喝口水不?”,把我感动的不知道该怎么表现一下,赶紧下车和大爷握手致谢。

【东王文峰塔】

【弥陀寺大殿螭吻】
而弥陀寺的看门人可不像法王庙的大爷那样友善。当他明白我们的来意时,一口回绝我们的请求,理由是:今天礼拜天,没有校长的同意,外人一律不得进入。更麻烦的是:正在我们纠缠时,过来一个村妇,插嘴就问“你们哪儿的?”我也倒老实,乖乖就告诉她“我们是山西的。”村妇一听“哎呦,外地人可不能进去”。我们的愿望登时就泡汤了。

【梁代村遗址售票处】
从寺庄村沿来路回返约二里路,有一条泌水河由西向东流经党家村,河边有一条小公路,向东行进约十余里,就可以到达“国保”党家村,但是我们没进去。越过党家村再往东约五里,就到了著名的“国保”梁带村遗址。
该遗址位于梁带村东,地势平坦。在遗址的西南角建有一座小型的陈列馆,挂牌是“梁带村遗址陈列馆筹备处”,可见这里尚未发掘完毕,而未来的陈列馆也不会是这个小样。呵呵,令我高兴的是,这里发售旅游门券,票价30块。
从陈列馆出来,我们又去了旁边的遗址区,遗址区域很大,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边是考古区域,而西边尚未正式发掘。已经发掘完毕的所有探方中,只保留了一座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其余探方都已经回填。

【梁带村禹王庙】
梁带村里也有一座大禹庙,位于村中的学校里,我们很快就找到了这座庙,但是结果更惨:大门紧锁,我们连看门人都没见到。只好在墙外拍了几张照片离开。梁带村大禹庙前也有一座水塘,但是比玉皇后土庙的水塘好多了。

【鸦儿坡墓塔】

【晚霞】
到了梁带村西口的大路边,也就是我们今天早上路过时,看到“梁带村遗址”招牌的地方,我们告别出租车老弟,自己等公交车准备回城里。一辆小面包驶过来带上了我们。刚走没多远一段路,德格说“那边有座塔!”,还未及我回头,车已经驶过去老远了,不过我隐约看到了一座塔。紧接着,他又喊了一句“这儿又一座塔!”,这下我看清了:路右边不远处的田野中确实有一座小白塔。我毫不犹豫招呼停车,我们两个下了车就快步奔那白塔去了。
到达小白塔下时,看到德格第一句叫的那座塔也不算远,那也是一座白塔,但是体量比这座小白塔要大的多。加上当时心情激动,附近景色也不错,我们于是决定去看看那座大白塔。后来的情况证明,我们这个决定非常不明智,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回到韩城汽车站时,已经是五点了,路灯已经打开。德格建议我们晚上住在老城或者附近,以便明天的出游,我马上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我们乘坐101路市内公交车往老城里去。在老城的西北城边找了一家叫做“天宇宾馆”的住下来。安顿下来以后我们想去老城走走,侦察一下情况。
我的家乡祁县和德格的家乡正定,也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但是都比韩城晚了一拍。而且除了个别“突出特征”外,祁县和正定的综合指数,我们两个基本都认为敌不住韩城。但是黑咕隆咚的夜里,我们什么也看不清,尽管我们在步行中,很快就找到了九郎庙、东营庙、圆觉寺塔等古迹。最后我们去城隍庙附近的夜市吃了晚餐---
每人半斤饺子。这个夜市不算大,但是很热闹,在这里宵夜的人不少,夜宵也很丰富,但是我对16年以前就认识的那个陕西“白醋”记忆忧心,实在不敢恭维。
想当年,我们几个人就因为无法吃下这个“白醋”,几乎饿着肚子满长安城里寻找山西“老陈醋”,最后总算找到了一家“山西饭店”。进门先问有没有山西醋,服务员把厨师炒菜用的一大盆老陈醋端了过来,里面还漂浮着油花和菜末。我们尝了尝确定是山西“老陈醋”时,根本顾不了油花菜末,先把几个水杯里灌满了带上,然后把剩下的醋一人一勺都喝了......

【我们的晚餐】

【司马迁墓及祠】
昨晚我们到韩城时已是凌晨三点,没顾得上洗澡就睡了。今晚有时间了,回到宾馆我们洗了澡,一身灰土和汗臭荡然,还有温暖舒适的房间。我们计划了一下第二天的行程,不知道怎么鬼使神差就决定了去司马迁墓,而我们原本是没打算去这里的。后来的经历证明:这个决定也是很不明智的。
一觉就睡到了早上八点,德格甚至先我起来了,我还在睡梦中。从韩城到芝川镇的司马迁墓祠,只有不到10km路,而且有108国道连接,却居然连旅游班车都没有,只能花高价打的,这其实预示着我们今天行程的曲折。

【迁建的昝村大禹庙正殿】
送我们去芝川镇的是一位的姐。当车行至苏村时,我看到国道左侧闪过一顶巨大的悬山,凭感觉应该是一座晚期建筑。我们没有停车,而是打算回来时看她。司马迁墓祠并不在芝川镇上,而在镇子以东约三里黄河边的一座高崖上。
我们到达时,这里正在整修,而且还有别的工程车从这里拉土,把整个景区搞的尘土飞扬、乱七八糟。但是说实话,这里的景色真的优美!门票50块有点贵。
司马迁墓祠景区是“普照寺模式”的翻版,这里也已经迁建了三处四座元代木架构古建筑,她们是:大禹庙一座殿宇、彰耀寺一座殿宇、三圣庙两座殿宇。但是这些建筑都被搞成了“司马迁陈列馆”的馆舍,全部装上了顶棚,内部梁架无法拍到,这令我们很是失望。受制于这里的优美景色,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在这里逗留了一上午。好在最后,我们意外地误撞上了汉武帝的扶荔宫遗址(按地图的标注,扶荔宫遗址并不在这里。而事实上,她就在司马迁墓祠的大门右侧),算是一点不错的补偿。

【迁建的三圣庙正殿】

【扶荔宫遗址远观】
在景区的停车场上,只有寥寥几辆私家车,别说班车,连出租车也不见踪影。印象中,这里也算的上是秦国的一张旅游王牌了,居然是这么一个冷清的景象,实在大出我们的意料。眼看已是中午时分,而真正需要过目的几处重要木架构还不知道在哪儿,心里一急就影响了情绪,好生后悔来这里。
一直到我们走进芝川镇时,才从身后赶上来一辆出租车。可不幸的是芝川镇居然在赶集,汽车过不去。我们只好又折回来,另从黄河边的一条乡镇公路上往10公里外的周原村大禹庙赶去。这样一折腾,时间耽误不说,苏村的那个大庙也看不上了。
令人欣慰的补偿是:当我们行至新城街办的庙后村时,竟然意外地撞上了一座貌似元代的二郎庙,凭感觉说,这座二郎庙比苏村的那座大庙要好。从这些误打误撞的情况来看,韩城的木架构遗存也是相当密集的。

【二郎庙壁画】

【周原村大禹庙塑像】
到达周原村大禹庙以后,心情总算有点平静下来,因为这个大禹庙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目标之一。更让我有些欣慰的是,这里也发售门票,而且只要10块钱。大禹庙中有壁画和彩塑若干,这是目前韩城所有“国保”中唯一残存的壁画和彩塑。拿着旅游门券进了门,把能拍的都拍下来了,没人过来阻拦我们。
本想多买几张门票的,但是今天是礼拜天,大禹庙文管所的领导没在,而售票员又做不了主,这稍微有点美中不足。
史带村大禹庙也是韩城所谓“三十多处”元代木架构之一,从周原村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大禹庙位于史带村东部紧靠黄河河谷的高地上,围墙上有个小门只被堵住了一半,我们从缝隙中轻易就进入大禹庙。这是我们此行见到的最精美的元代木架构。

【史带村大禹庙】

【孝义关帝庙石刻】
资料上说,大孝义村关帝庙在韩城以东2km处,这个数据已经过时了,如今的大孝义村已经成为韩城新城区的一部分。关帝庙的门前就是韩城太史大街的东路段,也就是昨天早上,我和德格乘车去昝村时,等坐公交车的那个十字路口,假如昨天我们从这个十字路口往东走几步的话,说不定就可以看到她。
但遗憾的是我们没能进到庙里,关帝庙的围墙是新修的,很完整但是不高,从大门口树立的文保标志碑上就可以翻进去。但院里站着的不是一条大狗,而是一群大狗,德格站在文保标志碑上看了看那阵势,乖乖的就下来了......

【韩城文庙】

【东营庙照壁砖雕】
如果你找一张韩城市的城区旅游图看看,可以看到景点异常集中,各景点之间的距离很近。但是到了现场再看,实际情况比地图上标注的还要乐观:九郎庙、北营庙、东营庙、文庙、城隍庙、闯王宫和状元楼,几乎全部近在咫尺。其中文庙、城隍庙和东岳庙三处完全堆积在一起,且有通道相连,买一张15元的通票即可一览无余。
可惜,我的回程时间已到了:就在我陶醉在这阵容庞大的木构古建筑队列中浑然忘我时,德格急匆匆地跑过来喊我“嗨,伙计,看看几点了?”我一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三点四十分了,离火车开车时间只剩二十分钟了。

【韩城城隍庙】

【野外的柿果】
在德格的一再催促下,我毫不情愿地关上了照相机电源。就在城隍庙巷口的老街上他送我上车,我们挥手告别,结束了这令人难忘的“第二次握手”。
我坐“公交牛车”是肯定赶不上火车的,所以临上公交车时德格嘱咐我:只要看见出租车就赶紧换车!我不折不扣地按他说的做了:当我拿着车票找到自己的座位时,火车已经启动了......(后话:德格一个人留在了韩城,而且他还住在圆觉寺塔下的“天悦宾馆”中。第二天,他不仅走进了那几座我们没能进去的寺庙,而且接着找到了另外几处韩城的元代木架构)
【韩城火车站站台票】

【我们的旅行路线草图】
我们第一天的路线是:韩城--苏东镇--王住村--潘底村--解家村(老寨)---梁带村--吴村--昝村--吴村--西源村--西庄镇--东王村--寺庄村--党家村--梁带村---解家村--鸦儿坡老寨--鸦儿坡村--韩城。
第二天的路线是:韩城--苏村--芝川镇--司马迁墓及祠--庙后村--北周原村--史代村--大孝义村--韩城文庙。
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们共走近拍摄了韩城的20处文物,其中有元代木架构古建筑13处(18座),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我收集补缺了3处“国保”的专题旅游门券。另外我们基本搞清了韩城所谓“三十余处”元代木架构的基本位置和名字,以及韩城其他一些文物遗存的大致情况,为下次再来做好了准备。总之,这次旅行基本是圆满的,我们对韩城的印象深刻了许多。
秦晋通衢,黄河左岸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我还会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