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生源差”的学校:提分法宝就一个字“少”

(2025-10-22 07:52:40)

    “生源差”的学校:提分法宝就一个字“少”

 

刚毕业那会儿,常常是:哪个题也是好题,哪个题不讲也不放心。

   老教师分享经验说少讲、少做,我心里就想老师讲的少,学生怎么能会?,老担心如果没做的题目,考试考着怎么办?所以,那时是讲了才放心,做了才踏实

 毕业多年后,逐渐明白:提分的关键,并不是多讲”“多练,而是一个字”——少而精,学习才能深度发生。


讲了会了

 讲了仍不会——

从表面看,是学生基础差、底子薄;

往深层看,是学生只是听了,但思考浮在表层,并没有深入发生。

 老师讲得越多,学生落实的时间就越少;

老师讲的越细,学生思考的空间就越小;

老师讲的越全,学生落实的难度就越大。

当老师讲了只是讲完了,学生只是听了,而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练习,那么学生只是观众,老师讲的越多越被动。

有效的学习,是学生亲自经历思考的磨砺和阵痛。

做了会了

 

很多老师坚信:基础差就得靠量补,不会就是做少了。

于是作业多,检测多,刷题成瘾,考试上头。

可现实是:做十道错八道,做不完的题,改不完的错。

 题做得越多,学生越跟不上趟,就越焦虑;

题做得越多,错得就越多,学生就越缺乏信心,就越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更可怕的是,大量低效重复,学生疲于应付,误以为我已经努力了,实则只是机械抄写、反复演算。

然而,数量挤占了大量时间,思考没有机会深度发生,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每个题目都没有真正理解,也就无法迁移应用,无法形成能力。

要想成绩好,深刻领悟

 不是偷懒,而是聚焦;

不是减少责任,而是提升质量。

少讲、少做的背后,是老师对教学的极致打磨,是老师对学习本质的深刻洞察。

 1.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深度发生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用问题串引导预习,搭建思维脚手架;

学生能讨论明白的,不讲——组织小组讨论,让小老师上讲台讲;

老师讲了多数学生仍不明白的,不统一讲,对尖子生个别辅导,然后让他们帮中层同学讲,视情况,后进生该不讲的坚决不讲。

老师只讲四点:重点、难点、易错点、思维断点。

每讲一个知识点,执行三步闭环法:

自学思考精讲点拨当堂落实

删掉所有无效语言:开场白、过渡语、重复强调,直奔主题,讲完就练。

 2.少做:做一道,会一道,胜过刷十道

不要追求学生做题的数量多,但要追求学生研究题目的思维深。

同一题型做20道不同题目,不如精选10个题目做两遍。

精做每一道题,弄明白每个题目考什么?错在哪?错误如何避免?

细研每一道题,弄明白每个题目思路步骤变式。

错题不是用来抄的,而是用来——学生能讲清楚错因,才算真正过关。

 3.支撑少讲、少做的基础是老师的:多研、多思、多选

只有老师跳进题海,学生才能浮出水面。

 

每一道题,都要经过严格筛选

考察的是哪个考点,有没有代表性?

考察的是什么思路,有没有思维模式?

学生会不会,卡在哪,能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砍掉重复题、偏难题、过时机的题,只留核心题、模型题,达到讲一题,通一类的效果。

精心设计作业:宁少勿滥,可以慢做,但不抄袭。

多思考学生的学习行为:他们为什么走神?什么方式记得住?哪种反馈最有效?

多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养成,多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老师主动适应学生的水平。避免想当然。

4.支撑真学习的三大引擎:多思考、多讨论、多改错

尊重教学核心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对学生能力放心、对学习过程放手,老师自己思想上放松,但绝不放任,让学生去干,老师要重在抓指导、抓检查和抓落实。

让学生对思维上瘾,思维越练越活;

让学生对表现上瘾,越讲越愿意讲;

让学生对获得上瘾,学会的越多越愿意学。

组织错题改讲练:对错题先自己改,再相互讲错因,周末作业再重练,做到题不二错。

建立学习共同体:三人一组,互相提问、互相批改、互相讲解。

让学生从被动听转向主动讲,从完成任务转向追求明白

共勉

 智慧的教学,不是填满时间,而是推动深度。

,不是妥协,而是智慧;不是退让,而是聚焦。

当你敢于在上做减法,在上做加法,那些曾经被认为学不会的孩子,反而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要永远相信学生学习是本能,存在着天然的主观能动性,就像小草也会发芽、开花、结果一样。所以,老师只管提供水、阳光和肥沃的土壤,静待花开……

你愿意从明天开始,少讲一道题,少布置一套卷,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真正学会一道题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