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稻田村庄来历(转载二)

标签:
寿光市稻田镇村庄来历校园 |
分类: 百科知识大观 |
寿光市稻田镇村庄来历(转载二)
26、马寨
得名时间:唐太宗十二年 得名原因相传,唐太宗十二年东征,部下辛、罗二位将领曾在此临丹水扎五营三寨,总称辛罗营。亦名寨里。
备注:据马氏祠堂考释:明初,始祖马龙飞由山西省洪洞县首迁昌氏县黄埠子村任教三年后,复北移寿光古雒城之北寨里,繁衍生息,成为主户,遂更称马家寨子简称马寨。
27、南慈村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慈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先祖慈仁美由潍胵在江牛埠,迁至寿光县城东部定居,时名长久庄。后仁美次子迁往西北5里处杨家庄子。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遂更村名为西慈,以后遂称长久庄为老庄慈。
备注:中华民国初期,以地理位置改西慈为南慈。
28、南河涯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村始建于南宋高宗年间。因古丹河横贯村中,遂取村名河涯庄。后因居住姓氏增多,以姓王遂称王家河涯、赵家河涯,朱家河涯、刘家河涯。
备注
但聚落以丹河两岸自然形成南北两部分,建国后以地理位置方位遂称南河涯。
29、南齐
得名时间:明万历年间 得名原因:据传,明万历年间,李斌由栖霞县城里迁此立村,取名李家庄,至崇祯年间,夏梦鲸率二侄廷琥,廷玥由官路迁入居村西头,清初,李、夏对村名有争执,经调解因村北靠齐家湾,而定名为南齐。
30、牛寨
得名时间:明崇视元年 得名原因:据牛氏族谱考释:明崇祯元年,始祖牛春荣,由济南府齐东县官牛家庄迁至寿光县城东四十里依寨里定成,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自立村庄,取名牛家寨子,简称牛寨。
31、潘家稻庄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据潘氏谱考释:明初,始祖潘金武由浙江杭州府仕和县迁至山东省寿光县城东40里依稻庄定居,故名潘家稻庄。
32、潘家庄
得名原因:据潘氏族谱序考释:夏代就有“禹王治水历三秋”。水从潘家门口流,据渊始祖坟墓考证,皆为园墓,由此断言元朝以前立村。
33、前东刘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先祖刘亨,刘能,刘吉兄弟三人,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淘金厅迁至寿光县城东30里卜居丹水以东立西刘营村,至八世刘明臣、明贤明德明昭兄弟四人,由西刘营迁居村东南3里处立村,故名前东刘
34、水南
得名时间:明永乐年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明永乐年间,始祖刘霭,刘霞、刘沾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寿光县。伯祖居灶户,仲祖居寿光城关,叔祖刘沾定居桂河南岸,取名水南刘,后改称水南。
35、宋家稻庄
得名原因:相传古人于汉朝就聚居垦殖于此,农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取村名稻庄。据宋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山东寿光县城东40里处,依稻庄定居立村,故名宋家稻庄。
备注 为便于行政析宋家稻庄,一、二、三、四个村民委员会。
36、谭何
得名时间:元初 得名原因:据何氏墓碑考:元初,何氏在此立村,时名何家。后有张、李、赵谭姓踵至。自民国末年至建国后六十年代期间,与邻村谭家同一个行政单位,1962年体制改革时重析为何家、谭家两个行政单位。由此何家更称谭何。
37、谭家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相传,明初谭氏首居此处立村,以姓氏故名谭家。
38、田家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据田氏族谱考释:明初,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寿光县桂河东岸立村,时因地势低洼,取名田家洼,隆庆二年洪水泛滥,遂迁至桂河西岸国兴寺西之高处立村,遂称田家庄子,简称田家。
39、王望
得名原因:相传,春秋齐桓公元年以前就有该村,名曰古洛城。齐桓公年间(公元前685-682年)管仲为齐桓公爱卿,管仲对桓公,竭诚襄助,言听计从,桓公对管仲事无大小,悉与磋商,两人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管仲西征,桓公特筑八角台向西瞭望,因齐王经常登台瞭望,因齐王经常登台瞭望,故更名为王望,为便于行政析为三个村民委员会。
40、魏方
得名时间:明成化元年 得名原因:据魏氏族谱考释:明成化元年,魏氏祖携三子,由云南乌撤卫,今贵州威宋县治迁至山东寿光 城东30里丹水以西立村,后长子云纪台魏家,次子云侯镇黄桥,始祖同三子居此立村,取名魏家老庄。简称魏家庄。
备注:清宣统年间,因村北设有店房曾一度称店前魏家,据方氏族谱考释:明成化年间,方氏由浙江台州宁海县迁至山东寿光县城东30里稻田前立村,以姓氏故名方家庄。解放后魏家庄与方家庄组成同一行政村,总称魏方。
41、吴家
得名原因:据吴氏族谱考释:吴氏原籍今河北省枣强县,因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寿光县东南40里卜居桂河南畔定居,明谓水南吴家。至清嘉庆年间,更称吴家庄子,今简称吴家。
42、西丹河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董氏族谱与碑文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士贤、士能、士成兄弟三人,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寿光县,伯祖士贤居桂滨、叔祖士成居弥崖、伯祖士能丹浒立村,因居丹河西岸故名西丹河。
43、西稻田
得名原因:据董氏祖园墓中,砖上刻记“大元至正”字样的考证,元朝就有该村,相传,元末东依樊、胡二庄居住点有董兴庄,土城地楼,吕家胡同,苏家巷,后因耕地低洼宜植水稻,遂更名总称稻田。
备注:因古丹河纵经村中部,以河为界为成东、西两部分,该村位西,遂称西稻田。
44、西刘营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谱序考释:明洪武二年,先祖刘亨、刘能、刘吉兄弟三人,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淘金厅迁至山东寿光县城东30里卜居丹水东岸辛罗营以立村,遂以姓氏地理位置取名西刘营。
45、小伦
得名时间:清道乐四年 得名原因:据伦氏族谱考释:清道光四年,伦秀石因兄弟分居由大伦迁此安家立村,取名小伦家,简称小伦。
46、兴隆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始祖刘子中率四子由今河北省枣到刘家洼子,迁居寿光县国兴寺以东十字沟立村。
备注:隆庆二年,因洪水为患冲散庄园,八世祖刘花迁此定居,因地势较高东西延伸形似卧龙,取名兴龙,后因谐音称为兴隆。
47、杨家营
得名时间:唐太宗十二年 得名原因:据崇兴寺碑文考释:唐太宗十二年东征,曾在此临丹水扎五营三寨,因辛罗二位将领居此,故总称辛罗营,据杨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始祖杨忠于河北省枣强县徙居寿光县卜居辛县罗营区域内立村,故名杨家营。
48、张家营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张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张氏始祖由河南府北迁山东商河三甲张。至成化年间,后世一族迁居寿邑丹右辛罗营地域入熬李家,后生三子,为继张氏之嗣,命次子士贤复姓归宗,遂依居李家村前,立村为张家营,
备注 为便于行政析分为张家营前、后两个村民委员会。
49、张家营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张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张氏始祖由河南府北迁山东商河三甲张。至成化年间,后世一族迁居寿邑丹右辛罗营地域入熬李家,后生三子,为继张氏之嗣,命次子士贤复姓归宗,遂依居李家村前,立村为张家营,
备注:为便于行政析分为张家营前、后两个村民委员会。
50、赵家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据赵氏族谱考释:明初,始祖赵时公,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首迁寿光县景明寺旁,复迁此地立村,以姓氏取名赵家庄。后因村内建一座砖楼,一度时期曾名亦称赵家楼。至一度时期曾名亦称赵家楼,
备注:至明末,楼被烧毁后遂复称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