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寿光稻田村庄来历(转载一)

(2010-08-03 06:41:06)
标签:

寿光市

稻田镇

村庄来历

校园

分类: 百科知识大观

寿光稻田村庄来历(转载一)

寿光市稻田镇村庄来历(转载一)

1、安埠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刘子中率四子由今河北省枣强县刘家洼子,迁居寿光县国兴寺以东十字沟立村。至十一世祖刘继先迁至村以南土埠之前立村,因村前有一座姑子庵,故取名庵埠,后以谐将“庵”改为安。

2、北慈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明洪武年间,北仉庄杨西城佃户们在此种地形成一个庄子,时名杨家庄子,先祖仁美之次子由长久庄迁此定居,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遂改称西慈。

备注  原长久庄遂称老庄慈,至中华民国初期,以地理位置西慈改称南慈,老庄慈改为北慈。

3、北董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董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董士能兄弟三人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山东寿光县弥、丹、桂河流域定居,士能祖居丹河西,亦称丹浒。

备注:至后世董主、艾由丹浒移居王家庄给予王氏管家,并成为继承人,遂将王家庄更称董家庄,至清嘉庆年间称北董庄,即简称北董。

4、北河涯

得名时间:南宋高宗年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村始建于南宋高宗年间,因古丹河横贯村中,遂取村名河涯庄。后因居住姓氏增多,以姓遂称王家河涯、赵家河涯,朱家河涯,刘家河涯,但聚落以丹河两岸自然形成南北两部分,

备注:建国后以地理位置方位遂称北河涯。 

5、卜家庄

得名原因:据卜氏族谱考释:八世祖卜海,于明朝末由赵庙乡卜家庄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卜家庄。

6、常乐营

得名时间:明万历年间 得名原因:据杨氏族谱考释:明万历年间,先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山东潍县张高埠,至二世祖杨有能复西移卜居寿光县丹河东岸,依辛罗营处立村,为吉祥取村名常乐营。

7、常流

得名时间:清乾隆十六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清乾隆十六年,先祖刘常礼由水南迁此立村,以其名为常礼庄。至后辈认为用祖宗名字不妥,改为常刘庄,因村前桂水常流,遂更称常流。

8、崔岭东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崔氏族谱考释:始祖仲祥原籍昌乐县八里庄人,于明洪武二年北迁寿光县境桂河西北土岭前定居立村,取名崔家岭,亦称岭上,因居住自然村形成东西两部分,该村位东,遂称崔岭东。

9、崔岭西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崔氏族谱考释:始祖仲祥原籍昌乐县八里庄人,于明洪武二年北迁寿光县境桂河西北土岭前定居立村,取名崔家岭,亦称岭上,因居住自然村形成东西两部分,该村位西,遂称崔岭西。

10、大伦

得名原因:据伦氏族谱考释:先祖伦仲原籍北宋时期的广南西路雷州府,北宋元丰年间,任寿光县府尹多年,晚年与尾儿子在此定居立村,取名四环村,后更称东张林村。又因村内多系伦姓遂改称伦家庄,至民国初期即称大伦。

11、德胜张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张氏族谱才释:明洪武年间,始祖张智勇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寿光城东30里居立村,时因村周围多黄沙土,故名沙窝张。后称张家庄。

备注 至清朝在向清政府交纳粮税时重名出现差错,遂更名德胜张。

12、东丹河

得名原因:据董氏族谱与碑文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士贤、士能、士成兄弟三人,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寿光县,伯祖士贤居桂滨、叔祖士成居弥崖、仲祖士能丹浒立村,因居丹河西岸故名西丹河。

备注:越三世部分人移居河东,遂称东丹河。

13、东稻田

得名原因:据董氏祖园墓中,砖上刻记“大元至正”字样的考证,元朝就有该村,相传,元末东依樊、胡二庄居住点有董兴庄,土城地楼,吕家胡同,苏家巷,后因耕地低洼宜植水稻,遂更名总称稻田。

备注:因古丹河纵经村中部,以河为界为成东、西两部分,该村位东,遂称东稻田。

14、东河沟

得名时间:清咸丰七年 得名原因:清咸丰七年,王氏由潍县前王村迁此立村,因位于丹河古道南岸,故名河南王,光绪二年,魏氏从魏家庄迁入,后因丹河改道故成河沟,遂更名河沟,为便于区分,更称东河沟。

15、东刘营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家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首迁昌乐县郭齐村定居,至后世刘颜刚、刘颜成兄弟二人北迁寿光胵在东30里卜居丹水以东立村,因位于刘营以东、故取名东刘营。

16、董家稻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董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始祖董明星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寿光县城东50里处,依稻庄定成立村,故取村名董家稻庄。后为便于行政析董家稻庄一、二村民委员会。

17、高家营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高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始祖高世谦、世让、世德兄弟三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省寿光县城东30里丹水之东,依辛罗营定居,繁衍生息,逐成村庄,取名高家营。

18、官路

得名原因:据夏氏族谱考释:太始祖于元朝末年,为避战乱携四子由河北省枣强县徙居山西省洪洞县。至明洪武二年,奉诏由洪洞县迁至山东青州府,至先祖夏景祥时,北迁此处立村取名夏庄。后因村旁有一条通往京都的大道,遂更称官路

19、管村

得名时间:春秋时期 得名原因:相传,春秋时期,齐桓公居王望,齐王爱卿管仲居住此地,曾有“齐王望管仲”之说,故名管村。

20、何家

得名原因:据何氏族谱考释:何氏原籍今河北省枣强县,元朝初,迁居寿光北部草碾子庄。至明洪武十三年,三世祖何浩移居南留吕庄,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成为主户,至清嘉庆年间,更村名为何家庄。简称何家。

21、蒋家营

得名原因:据蒋氏家谱考释:始祖蒋豁原籍南京应天府江守县古淀村人,明崇祯年间任青州府府尹,随眷入籍乐安县,尔后迁居寿光县城东30里古丹河水之北,依辛罗营立村,故取名蒋家营。

22、李营

得名原因:据崇兴寺碑文考释:唐太宗十二年东征,曾在此临丹水扎五营三寨,因辛、罗二位将领居此,故总称辛罗营。并有李姓留居此地藤萝湾南岸,取名为李家营。简称李营。

23、李寨

得名时间:明永乐年间 得名原因:据李氏族谱考释:明永乐年间,始祖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寿光县城东40里依寨里定居,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自立一村,取名李家寨子,简称李寨。

24、梁武赵

得名原因:相传原村名“双庙子”,时因村内有关帝庙,土地庙而命名,据梁氏族谱考释:明成化年间先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双庙子村。后武、赵二姓相继迁入,至清道光年间为求吉祥,以村内最早姓氏梁、武、赵三姓组成村名。

25、刘埠

得名时间:明洪武三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三年,始祖刘子中率四子由今河北省枣强县刘家洼子,迁居寿光县国兴寺以东十字沟立村,时名十字沟刘,至隆庆二年,因水灾有部分户迁至管地以南土埠子之前立村以姓氏土埠取名为刘家埠子简称刘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