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阿塞拜疆里海巴库岩画泥火山 |
分类: 漫游札记 |
外高加索三国最后一站: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有很多出乎你意料的历史。比如,它有多处世界遗产:古城和岩画。阿塞拜疆也有出乎你意料的时尚,比如滨海城市巴库就有“中亚小迪拜”的称号。
岩画,人类最古老的文化,远在陶器青铜器诞生之前,远在文字诞生之前,却是世界“通用”的文化,没有地域区别,没有人种区别,任何人都能看懂的文化:人物。动物。
华夏大地也有大量岩画发现,南到贵州,北到内蒙。但不尽相同,南方的岩画多是氧化铁等红色矿物颜料涂画,而宁夏内蒙等北方岩画则是凿刻。后者年代早于前者大约3000年。阿塞拜疆戈布斯坦的岩画就是凿刻的,与我国北方的岩画年代大致相同:成画于万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而阿塞拜疆南面的约旦瓦迪拉姆沙漠的岩画就是颜料涂画的。与我国的情形也大致相同。这是不是暗示着北方人类文明早于南方?
戈布斯坦,阿塞拜疆语中的意思是“沟壑纵横”。这个地区也确实是沟壑纵横的丘陵地带,但大多低矮,颓废。而戈布斯坦岩画所在的却是一座高耸的岩石台地,与不远处的另一座台地遥遥相对。不同的是,这座台地或许是因为地壳剧烈隆起,或许因为强烈地震,台地外延的岩石大块大块的崩塌滚落,重达数百吨的巨石相互支撑倚靠,形成了很多缝隙和洞窟,这里就成了古代高加索智人的天然藏身场所。
走近前看,这些巨石表面的颗粒结构说明它们是坚硬的花岗岩。而硬朗的棱角和新鲜的断面,说明它们滚落的年代并不久远,几万年,最多十几万年,它们新鲜平整的断面就成了戈布斯坦智人的天然画布。他们尽情的凿刻着,凡是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都出现在岩画中:男人,女人,舞蹈,祭祀,狩猎,牛,鹿,船,弓箭,应有尽有。成千上万。
因为此前也见过,所以对岩画的内容我并不意外,我只是不明白,这些智人用什么来凿刻。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岩石中,花岗岩是硬度最高的,大约莫氏6.5度。在没有铁器青铜器的年代,只有非常稀少的宝石级矿物可以用来雕刻它,莫氏10度的钻石,8.5度的刚玉,7度的石英(水晶)。高加索地区并不产钻石和刚玉。即使能找到结晶状的石英,也就是水晶,用来雕刻花岗岩也非常困难,应为它仅比花岗岩硬度高0.5度,而花岗岩成分中50%以上就是石英颗粒。一条浅浅的划道,古代智人要反复划刻多少遍才能初具规模?
想不通。
不远处的巴库泥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泥火山之一。与通常的火山不同,泥火山喷出的不是炽热的岩浆而是泥浆。所以它远不如火山壮观,刺激,不过是一个一个泥浆形成的小山锥在咕嘟咕嘟的翻浆冒泡,用打火机可以点燃喷出的气体。由此你可能想到,这可燃的气体是不是石油气,这里是不是有油田。
没错,巴库拥有蕴藏量极大、埋藏极浅的巨大油田。正是这油田,成就了阿塞拜疆的富庶和安宁。
通往巴库的公路两侧,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上一下往复运动、被俗称为“磕头机”的抽油机。只不过,比我们在国内看到的要小的多,几近袖珍。显然,巴库的石油埋藏要浅得多。早在十九世纪中叶,瑞典人诺贝尔就投资在巴库建油田开采石油。“诺贝尔?”对,就是你知道的那个诺贝尔!他不是炸药大王吗?是!但是他设立诺贝尔奖的钱主要却不是来自炸药而是巴库石油。
巴库的油田是世界上最早工业开采的油田之一。虽然和中东、委内瑞拉、俄罗斯等相比,储量不是最大,却不知为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石油产量曾经占到前苏联的 70% 。已探明石油贮量20亿吨,虽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但别忘了,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及美.国的百分之一,这还不包括深入里海尚待勘探的油田。现已探明的储量就足够它再开采半个世纪了。去年,阿塞拜疆国民生产总值470亿美元,而石油产值就占了五分之三。所以,是个真正“富得流油”的国家。
我们在巴库(阿塞拜疆首都)停留两日,下榻里海边的“林荫大道”五星级酒店,酒店内饰让人瞠目的奢华的程度恍若置身迪拜,这也再次印证了这个外高加索小国的富庶。
酒店后花园紧邻里海。里海虽然叫海,却不是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原本通过高加索西面的黑海与地中海相连,几万年前断了相通的水道后就成了真正的内陆湖了。事实上,里海的名字本身就和高加索密不可分。英语中里海的名字为“卡斯皮海”,卡斯皮就是拉丁语的高加索人。高加索山的余脉向东深深的探入里海,形成一个锥形半岛,巴库就位于这座半岛的尖端。
黎明,晨雾尚未散去,一抹朝阳将海上的观景栈桥涂上高贵的紫金色,除了三三两两晨练的人,整座城市尚未苏醒过来,慵懒的斜靠在伸向海中的山腿漫坡上。昨夜一场小雨,空气被洗的清爽干净,还有一点儿淡淡的咸味儿。
倚在栈桥的栏杆上眺望远方,想看点儿什么,想思考点儿什么。平静的海面上连一艘小船都没有,远处海天相连的地方被晨雾弥漫,界限不清,天上没有飞鸟,水色没有鱼跃,平淡的没有一点儿诗意。视线茫然的在海天之间逡巡,想找个聚焦的焦点都没有,思考便没有了依托,同样茫然,同样空空荡荡。或许,这就是书上说的宁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