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游地中海 罗马故地

标签:
罗马斗兽场圣彼得大教堂西班牙广场许愿池米开朗基罗 |
分类: 漫游札记 |


六年前,第一次出国,第一站就是到的罗马。记得当时在游记中写到,第一次跨出国门,感觉什么都新鲜。六年后的今天再到罗马,故地重游,当年的新鲜感却已荡然无存,心里只有一个小小的目标:进入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仔仔细细的把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圣殇》好好拍下来,把六年前的遗憾补回来。
那是第一次出国,没有随团旅游的经验,又是第一次用单反,连可以转动镜头对焦都不懂。当时也不知道把相机放在了哪一个档位,也不知道照片当时可以回看,教堂内外拍了很多照片却都是黑的,什么也看不清,因此没能够留下圣彼得教堂的任何影像,包括《圣殇》。那时候曾发狠跟太太说,五年内一定要再来圣彼得教堂使劲儿拍。这次好容易机会来了,一定不能错过。把想法跟导游说了,她一口答应,一定留出时间带我们进教堂参观。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当天上午正赶上教皇方济各在教堂前的圣彼得广场做弥撒,游客都被推迟到下午三点以后参观,而我们必须赶在5点以前回码头登船。望着长长的长长的等待进教堂的队伍,我再一次的与《圣殇》失之交臂。也不知今生是否还能有机会了。
这么想看《圣殇》,当然是因为米开朗基罗。
《圣殇》是米开朗基罗23岁时创作的,历时两年,作品表现的是圣母怀抱死去的耶稣。已知几乎所有文艺复兴的艺术大师的作品都有复制品或赝品,唯独这尊“圣殇”例外,主要是圣母的表情无法复制,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母怀抱着死去的耶稣,表情中既有耶稣死去的悲伤,也有因耶稣不再忍受世俗苦难的欣慰,更有耶稣将在3天后复活的喜悦。这样复杂的表情,千百年来,没有人能够复制。所以,彼得大教堂的这件稀世珍品将永远是孤品。不过六年前我看到这尊雕塑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圣母衣裙上的褶皱,我从来没想到,坚硬的大理石竟能将丝质衣裙的轻软顺滑卷曲表现的如此真实细致,如此自然流畅,如此淋漓尽致。当时大为惊骇!
另外,虽然圣母的下半身完全被长裙覆盖,但你仍能够从衣裙下的膝盖处看出圣母右脚踏在比左脚略高的石阶上,因而耶稣是斜躺在圣母怀中的,这样更利于表现母亲对儿子头颈部的奋力托举,更有利于表现哀痛的母亲对怀中死去儿子的默默俯视,耶稣安详的表情和圣母略显木然的表情使整座雕像沉浸在肃穆的伟大之中。
在作品耶稣的雕刻上,米开朗基罗展现了他对肉体的精准把握:因失去生命而无力下垂的手臂和小腿;松弛的肋间肌肉;因圣母右手奋力托举而明显隆起的腋窝肌肤;手背上钉孔周边的凹陷;肌理的走向,瘦弱皮肤下的血管,甚至膝盖半月板边上的凹陷都交待的一清二楚。正是这些细部,成就了作品和作者的伟大。
人们实在不能相信,这样一件伟大作品竟然是出自一个23岁的毛头小伙子,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带着油灯和凿子偷偷潜入教堂,在圣母衣带上凿刻下自己的名字:米开朗基罗,这也成了唯一有他署名的作品。
六年前在佛罗伦萨,我们还看到了米开朗基罗另一件同样伟大的作品:《大卫》。

与主要是表现圣母表情和衣服褶皱的《圣殇》不同,裸体的大卫展现的完全是男性的、阳刚的、矫健的、英雄气质的肉体。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
为了保护艺术品,《大卫》原作被放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内。我们拍摄的是位于市政厅广场上的复制品。当然是高仿的、一模一样的。而在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圣洛伦佐私人教堂还存放有米开朗基罗的另外4尊雕塑原作:《昼》、《夜》、《晨》、《暮》,同样都是艺术极品,同样都是无价之宝。
其实,在圣彼得大教堂里,除了《圣殇》,还有一件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摩西》。在摩西身上,不仅有男性肌肉健硕的美,不仅有衣袍层叠褶皱的美,还有长髯卷曲飘逸的美,可谓美到极致了。先知摩西按照上帝的旨意,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越过红海,穿越西奈沙漠,一直向他们的祖先居住过的迦南美地进发。作品表现了摩西的坚毅和坚忍,这点倒是和米开朗基罗的性格很相像。
从雕塑艺术的角度说,米开朗基罗确实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山峰。
在我们行程后半程的巴黎卢浮宫也珍藏着两件米开朗基罗的旷世之作:《被束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我会在写到巴黎游记时介绍和展示。
米开朗基罗不仅是无与伦比的雕塑大师,也是无与伦比的绘画大师。就在梵蒂冈,就在圣彼得教堂,就在圣彼得教堂内教皇专用的西斯廷小教堂,就有两幅米开朗基罗绘制的慑人心魄的巨大油画作品,一幅是布满整个穹顶的《创世纪》,一幅是布满教堂正面墙上的《末日审判》,前者的面积达510平米,后者也有220平米。两件作品,耗费了米开朗基罗10年的生命岁月,一个人能有几个黄金10年啊!
尤其是前者,500多平米的天花板,米开朗基罗每天都是在十几米高的脚手架上躺着作画的。那一躺就是四年!那种艰辛无人能够体会。
还有吗?在圣彼得大教堂还有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吗?有!还有一件更大的:直径40多米、表面积超过2000平米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除了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这座穹顶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了。难道,米开朗基罗不仅是雕塑和绘画大师,还是建筑大师?你还别不信,留存至今的不仅有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还有佛罗伦萨的市政厅。还记得刚刚给你展示的那尊佛罗伦萨市政厅广场上的《大卫》雕塑吗?大卫身后的建筑,就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市政厅。也不知道是因为巧合还是为了纪念。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不无恐惧的想到:无与伦比的雕塑艺术,撼人心魄的绘画作品,气势恢弘的建筑设计,莫非,米开朗基罗还会其他什么东西?!
没错!他还会裁缝!
为了争夺统治权,1527年,哈布斯堡王朝查理五世的军队血洗罗马城,教廷卫队中其他国家的人全都逃跑了,只有瑞士人顽强坚守,为保卫教皇,147名瑞士士兵大部战死。瑞士人以自己对主人的忠诚和勇敢赢得了教廷的信赖。从此,教廷卫队便只招收瑞士人。卫队的名称也由“教皇卫队”改称为“瑞士卫队”。 近500年来,罗马教廷对众多教规条律都程度不同地作过修改,唯有对教皇卫队的要求丝毫不变:只招收忠勇的瑞士卫队。到圣彼得大教堂参观的人,一定不会忽略了这些身着红黄蓝彩条制服、手持古代长柄长矛,有着雕塑般瓦伦蒂诺式古典美的瑞士卫队。但是你知道吗,瑞士卫队服饰的设计者正是米开朗基罗。
现在你终于叹服了:米开朗基罗,一代奇才啊!正所谓,“此才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上刚做完弥撒的座椅还没有撤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