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方尖碑

(2016-03-21 19:30:44)
标签:

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图坦卡蒙法老

卢克索神庙

方尖碑

分类: 漫游札记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撒哈拉是阿拉伯语صحراء 的音译,中文意思是沙漠,所以把这块地球上最大的沙漠叫做撒哈拉沙漠,是音译和意译的混用,就像大陆把 New Zealand 称作新西兰而港澳则称纽西兰一样。如果直译,那么这个沙漠的名字就有意思了,叫做沙漠沙漠。就如同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它的意译就是西区教堂,而我们往往叫它威斯敏斯特教堂,翻译过来就成了西区教堂教堂。不过,既已约定成俗,那就不妨从约。

撒哈拉沙漠位于整个非洲北部,东、北、西部分别为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占据了非洲大陆的四分之一。其面积也很好记,把中国国土面积的后两位调换一下就行了:906万平方公里,仅比中国小一点儿。

撒哈拉沙漠的成因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由于太阳光直射赤道热带,热空气上升,遇平流层而向南北两侧分流,在南北回归线一带遇冷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常年高温无雨,从而形成沙漠。南美西部,南非西部,北美中西部,澳洲中西部,阿拉伯半岛,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基本上都分布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区域。

然而,就在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却诞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有实物有文字有图画的人类文化和文明。

先说岩画吧。撒哈拉地区共发现了3万多幅岩画,年代从8千年前到2.8万年前不等。即使不是最古老,也是最古老之一。

在学界,文化和文明是有不同的含意的。在英语中,文化和文明分别是culture 和civilization 。一般来讲,“文化”囊括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全部的人类遗产,而文明”则特指人类有文字以来的历史状态。纵观华夏历史,最早的文字诞生在公元前1200年的商代,当时的祭司把文字刻记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用于占卜,是为甲骨文。所以,华夏文明是从有出土了甲骨文的殷墟文化时期开始的,距今3700多年。媒体上说上下五千年,是从出土了榫卯、骨针、纺锤等工具但还没有文字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算起的,只能算是五千年文化而不能说成五千年文明来误导百姓。

那么撒哈拉呢?

到过法国巴黎的人都会对协和广场中央的方尖碑印象深刻。这座有近四千年历史的方尖碑原供于卢克索神庙前,是埃及总督送给法国皇帝路易.菲利普的礼物。方尖碑高二十三米,重二百三十吨,塔身是由一整块玫瑰色花岗岩雕凿出来的,上面刻满了象形文字,主要内容是赞颂拉美西斯二世的丰功伟绩。

这座方尖碑原本是一对,一模一样,树立在卢克索神庙门前,而现在,只剩另一座孤独的树立在原处。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尽管卢克索方尖碑是最完整最漂亮的,尽管它已经有近4000年的历史却依然棱角尖锐字迹清晰,但它却不是最古老的,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广场,在伦敦泰晤士河畔,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在意大利罗马的四河广场,你都能看到比这更古老的方尖碑。然而,它们也不是最古老的。在埃及,还有一千多座方尖碑,大部分已经残破,它们的年代比卢克索方尖碑还要古老几百年,年龄大约已近5千年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它们所代表的文明比我们主流媒体和爱国贼们奋力鼓吹为世界之最的华夏文明还要早上一千年!

不仅如此,比较一下两个文明所留给我们的文物就更明了更直观了。

先说建筑。殷墟文化保留的皇宫,只有夯土墙基础壕沟和柱坑,只能根据壕沟的范围和柱坑的直径来推断当时夯土宫墙、原木构架和茅草屋顶的宫殿模样。而在此之前一千年的古埃及则全部是砂岩和花岗岩的恢宏建筑了。究竟有多少座神庙保留下来已经没人说得清了,就像中华大地究竟有多少寺庙道观不可考一样,仅列为重点旅游项目的神庙就有十余座之多。对于游客来说,你是更愿意看《尼罗河惨案》中的那种巨石林立的神庙呢还是去殷墟看那些壕沟土坑呢?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暴露在撒哈拉的风沙日晒中四千年,居然不掉色!居然还能这么新鲜明艳,不能不令人叹服。)

不过,美国人就不必费劲巴拉出国看神庙了,在他们的大都会博物馆里就有一座完整的埃及神庙——丹铎神庙。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援助埃及在尼罗河上游修建了阿斯旺大坝,很多神庙将淹没在水库中,联合国非常着急,多方筹集资金搬迁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些,如阿布辛贝神庙,但更多的则无力抢救,于是,埃及政府说,谁有钱搬走就送给谁,于是,美国人就“被送给”了这座丹铎神庙。也算是功德一件吧。

再看文物。如果你喜欢玉器,也许,你会被殷墟出土的玉镞、玉佩所吸引,但是,如果你在开罗国家博物馆看到图坦卡蒙法老陵墓出土的文物:黄金手链、脚链,镶嵌各种宝石的项链,那种绚烂,那种精致,那种珠光宝气,你会怎样?我们一个团友说,恨不得砸烂玻璃柜把它们偷走!

此前,我们从媒体上看到有关图坦卡蒙时,见到的都是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镶嵌着大量的青金石、绿松石、红珊瑚。但我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看到实物时才知道,所谓面具只是它的正面,从侧面看,它其实是一个硕大的黄金头套,它不仅遮住面部,而且能套住整个头颅,还能护住脖颈和双肩,甚至连前胸和后背都一并护住。数千年过去了,“图坦卡蒙”依然金光闪烁,宝石璀璨,鲜艳如初。感觉不是它崭新崭的摆放在你面前,而是你随它穿越到了4000年前它刚刚制作完成的那个年代。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前面我们说过,文明和文化的主要区别在于文字:殷墟出土的文字是甲骨上的只有祭司能懂的占卜文,而早于此一千年的方尖碑上上凿刻的法老“丰功伟绩”、“英雄事迹”,不仅法老能懂,祭司能懂,前来祭拜的百姓也能懂。更何况,这些文字在神庙石柱上,山墙上,在陵墓浮雕壁画上,密密麻麻,连篇累牍,不胜繁多。不怕你不能破译,只怕你没时间没耐心读下去。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说到这儿,你已经知道了,我这个系列是有关埃及的,是有关埃及的游记。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也是撒哈拉沙漠的东北部:北边濒临地中海,东边是红海。由于殖民历史,非洲很多国境线都是直线分割的。埃及也是,西边一条直线把它和利比亚分隔开来,南边一条正东正西笔直的国境线南边则是苏丹了。尼罗河自南向北穿流而过,汇入地中海。

那么,关于埃及,你都了解些什么?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法老?神庙?当然!

不过,还要更具体一些。关于金字塔,你需要知道的是,在埃及的近千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位于开罗吉萨高地的胡夫金字塔。而到了胡夫金字塔,你就能同时看到另外两座哈弗拉金字塔门卡拉金字塔,这三座金字塔的主人是祖孙三代关系。而著名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就在胡夫金字塔脚下。

说起法老,也许你只需要跟我一样,知道拉美西斯二世,知道图坦卡蒙就差不多够了。前者是在古埃及历史上提及最多也是功绩最大的;而图坦卡蒙的意义却是在现代,因为他的陵墓是唯一没有被盗的,因而也是唯一让我们能够亲眼目睹古埃及灿烂文明、让埃及连同图坦卡蒙黄金面具一起蜚声世界的法老。

在埃及存世的太多神庙中,下面几座是一定要去的:位于尼罗河老阿斯旺水坝下方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同样离阿斯旺不远的供奉太阳神和鳄鱼神的科安坡双神庙;供奉法力无边的老鹰神的埃福德神庙,以及埃及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供奉拉美西斯二世的阿布辛贝神庙。当然,位于古埃及首都卢克索(古时称底比斯)的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更是不可或缺。前者门前的一座方尖碑就树立在巴黎协和广场,而后者的百余根巨大石柱则因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而举世闻名。

耐心一些,上面提到的这些神庙,我会在随后的博文中逐一向你们展示。


.卢克索神庙前的方尖碑。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
从左至右,分别为胡夫金字塔,哈弗拉金字塔和门卡拉金字塔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
刚下飞机就有惊喜,埃及地陪社居然派了个小帅哥来接待我们,自然不能放过。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
这么复古的中巴车,开罗的大街上到处都是。看上去有点儿熟悉,有点儿似曾相识。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穿越撒哈拉的文明 <wbr> <wbr>方尖碑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