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圣人的足迹 沙漠玫瑰 佩特拉

标签:
佩特拉古城东非大裂谷约旦河谷那巴泰王国世界新七大奇迹 |
分类: 漫游札记 |


先来普及一个重要的地理知识:东非大裂谷。跟本案有关系吗?有!
从卫星上看,非洲大陆东部有一道又宽又长的峡谷,看上去就像是一道深深的刀疤。这,就是地球陆地上最长的伤疤,这,就是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南起非洲大陆东南的莫桑比克河入海口,一路向北,直达非洲东北部亚丁湾与红海之间的曼德海峡。但这里并不是东非大裂谷的终点,事实上,红海本身就是大裂谷把非洲大陆从古亚非大陆撕开时形成的狭长海湾,其本身就是东非大裂谷的一段。大裂谷沿红海继续向西北延伸,在西奈半岛尖端的沙姆沙伊赫,红海被撕裂成两叉,大裂谷沿亚喀巴湾继续向北延伸进入约旦河谷,终点就是著名的死海。
我们这样来说,是为了表述方便,而实际上我正好说反了:死海是东非大裂谷的起始点而非终点。大裂谷的形成是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拉伸、张裂、漂移的结果。3000万年前,两大板块的拉伸作用,推动非洲大陆主体以死海为圆心向西北方向漂移,张力将非洲大陆在中东约旦河谷、亚喀巴湾、红海一线形成断裂,将非洲大陆从亚洲大陆的阿拉伯半岛撕扯开来,印度洋海水涌进来,形成今天的红海及亚喀巴湾。断裂继续南下,将一大块陆地从非洲大陆上掰下来,这就是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岛,而留在非洲大陆上的断裂带还没有深到能让海水涌进来的程度,于是就形成了本意上的或者说狭义的东非大裂谷。
事实上,东非大裂谷还在继续加深加宽,非洲大陆主体还在继续向西北漂移,早晚有一天,会把与欧洲之间的地中海挤压成一个狭小破碎的内海,就像现在的里海、黑海一样。而大裂谷东部的非洲大陆,包括莫桑比克,肯尼亚,坦桑尼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在内的这块狭长土地,也会像当年的马达加斯加一样,被从非洲大陆上掰下来,形成世界第一大岛。当然,不必杞人忧天,你我是看不到的,那是几百万几千万年以后的事儿了。
抛开红海,东非大裂谷应该是留在陆地上最大的伤疤了。由于是被生硬撕开的,所以,裂谷周边遍布火山,岩浆,高山湖泊,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火山,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维多利亚瀑布,数百万牛羚斑马的动物大迁徙等自然奇观都分布在东非大裂谷。由于水草丰沛,这里其实也是我们人类起源的发源地。最早的智人就是起源于此,然后沿裂谷向北迁徙至欧洲、俄罗斯、蒙古、西亚和东亚。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显示,东非大裂谷的智人比北京猿人至少早150万年。
不仅早期智人生活于此,裂谷北端的约旦河谷也是古代阿拉伯商人的驼队必经之地。那些从中国,俄罗斯,印度,伊朗等国采购了大批丝绸、茶叶、香料的阿拉伯商人沿丝绸之路西行时,在中亚细亚分成三路,一路向北直抵小亚细亚的黑海港口,装船海运至欧洲;中路继续向西,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南欧巴尔干半岛;向南的一路则必须穿越西亚广袤的沙漠才能到达埃及的地中海港口城市亚历山大。而想穿越西亚沙漠,唯一的通道就是死海和亚喀巴湾之间的一条狭长的峡谷地带——有水有草的约旦河谷。我们今天要去的佩特拉古城就位于约旦河谷一道山涧的崖壁上。

佩特拉,希腊语,意思是“岩石”。圣经记载,先知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返回迦南路过此地,因沙漠无水干渴难耐,后在上帝提示下,摩西遂以仗击石出水,解救了众人,佩特拉就是圣人摩西击石出水处。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在此建都的那巴泰人,他们在神庙中供奉的主神都萨尔斯也正是一块石头。
由于地壳抬升和水流切割的双重作用,蜿蜒曲折的约旦河谷在这里骤然收窄,变成一条长约1.5公里,宽不过几米的“大石缝”。所有介绍材料里都把这里称作佩特拉峡谷,但我宁可把这儿叫做石缝,它实在不够峡谷的级别和规格:里面宽的地方可以两辆马车错身而过,窄的地方仅容一辆马车通过。抬头仰望,两侧数十米高的崖壁越靠越近,蓝天被压迫成一条细细的腰带,时断时续。我们在这里都不敢大声说话,回音特别大,稍不留意都能吓自己一跳。唯一的声响就是拉车的马蹄敲打石板发出的呱嗒声,格外清脆。当地人形象的把这里称作“蛇道”。还别说,细长狭窄,幽暗晦涩,蜿蜒曲折,还真是条蛇道。
因为地势奇险,易守难攻,三千年前古阿拉伯游牧民族那巴泰人看中了这里,建立了只属于他们的那巴泰王国,都城就建在蛇道尽头山谷开阔处的崖壁上。
前面说过,这里是阿拉伯商队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些那巴泰人干脆放弃游牧,就在这儿坐地敛钱,收取过往驼队的过路费。而且,他们还建起驿站,为商队提供食宿和向导服务。
“水是宝贵的”,尤其是在干旱的沙漠,聪明的那巴泰人沿着蛇道崖壁的底部凿出集水槽,收集从崖顶流淌下来的雨水和崖壁上冷凝的水汽水滴,轻而易举的解决了都城的饮用水问题。很快,这些那巴泰人就暴富起来,疆界不断扩张,从北边的大马士革到南边的亚喀巴湾都纳入了他们的版图,他们的语言文字,也就成为后来不断流传扩大并成为当今世界使用最广的文字之一的阿拉伯文。从这个角度说,这里就是阿拉伯文明的发祥地。

暴富起来的那巴泰人把更多的钱财用于修建他们的都城佩特拉,两边岩壁上,神殿,剧场,皇宫,一应俱全,气派非凡。他们把山体削成数十米米高的垂直岩面,在上面浮雕出立柱,桁梁,花鸟人物纹饰,看上去,就是一座奢华的宫殿。但是,那巴泰人的虚荣也就表现在这数十米高的宫殿正面浮雕上,低头钻进门洞,里面黑咕隆咚的,什么修饰都没有,就是一个低矮黑暗脏乱差的山洞,和外立面的豪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不过,那巴泰人的“虚荣”也是有情可原的,这里玫瑰色的山岩本身已经很漂亮了,根本不必加以任何雕饰。山岩不仅有着珊瑚的红艳,更有着翡翠的润泽,天然具有宝石的品相。以玫红色为主色调,岩层中还夹杂着湖蓝、暗紫、青灰、乳白等颜色,一条条,一片片的,远比你看到过的所有大理石都漂亮的多。不信,你看下面这块巨石,一条橙红,一条乳白的,是不是像极了挪威深海出产的三文鱼?

.

据此,我想说,把这里称作“玫瑰古城”是不够准确的,“玫瑰”不能涵盖全部颜色,“古城”也是徒有其表,叫做“悬崖上的建筑艺术彩色浮雕”似乎更恰当一些。
然而,这里的繁华,在公元8世纪就戛然而止了:北边大马士革通往罗马的大道开通,南边亚历山大港及东面雅法港海上贸易的兴起,这条沙漠中的驼队必经之道很快就被人遗弃了,自然,靠此坐地敛钱的佩特拉也就一并废弃了,被历史老人丢在了墙角。
几乎是一夜之间,以佩特拉为代表的那巴泰文明,就像印加文明一样,就像三星堆文明一样,悠的一下就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了,连一点线索都没留下,无影无踪:没有尸骨,没有典籍,仅有一些刻在石崖上至今无人能够破解的图案和文字。当地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对这座隐藏于沙漠深处的古城也是讳莫如深。直到一千年后的十九世纪初,几乎和昨天提到的杰拉什同时,这座传说中的“天堂古城”被一个瑞士探险家给打听到了,他假扮成阿拉伯人模样,用一只羊买通了当地一位向导带领他冒险前往,佩特拉这朵沙漠玫瑰才再次惊艳世界。
2007年,佩特拉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秘鲁的马丘比丘,罗马的斗兽场等一起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下面这段话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佩特拉列为世界遗产时的评语: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是纳巴泰人沙漠商队建立的城市,是阿拉伯、埃及、叙利亚腓尼基之间的交通要塞。佩特拉一半突出,一半镶嵌在环形山的岩石里,到处是小路和峡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古希腊建筑与古代东方传统在这里交汇相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