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

标签:
兰亭集序王羲之定武本神龙本三希堂 |
分类: 随笔 |
昨天写了咖啡香,今天写闻香系列的第二香,墨香。
事情缘起十一国庆被台风菲特困在宁波。由于台风的热情挽留,我们在宁波多待了两天,这让我们有机会游览了很多计划外的项目,包括天一阁和兰亭。
稍微了解一点儿书法的,恐怕没有不知道兰亭的,就是书圣王羲之挥写《兰亭集序》的那个兰亭。
话说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四十多位当时名士齐聚“会稽山阴之兰亭”,“曲水流觞,畅叙幽情”。其间不乏谢安、孙绰等名人。众人列坐溪水两旁,书僮将斟酒的羽觞顺流而下,觞停前者赋诗,若吟不出诗,则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共得诗三十余首,汇集为《兰亭集》,公推王羲之写一序文,王羲之乘着酒兴即席挥洒,心手双畅,一挥而就,写下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书法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把书法引入到美学范畴。人们说,王羲之的书法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形象的描绘了王羲之书法的美学境界。后代书法家没有不临摹王羲之法帖的,从唐代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到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从元代赵孟頫到明代董其昌,无不皈依王羲之的。称其为书圣可谓名至实归。
不仅书家,皇家对王羲之也推崇备至,包括唐太宗、宋仁宗、清乾隆帝,对王羲之的书法都深爱有加。唐太宗在得知了兰亭序真迹的下落后,费尽心机骗到手,天天看,天天临,奉为之宝。他还命朝中御用书法家冯承素、褚遂良等临摹了数本分赐王公大臣。创造了“仁宗盛治”的宋仁宗,不仅政治仁和,朝中还大量任用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历史名臣。仁宗本人也是才子,填词作赋,书法绘画,无所不能。留存至今的墨宝中,最有名的就是宋仁宗临的兰亭序。
在兰亭,有一座御碑亭,亭内巨碑,一面是康熙临写的兰亭序,一面是他孙子乾隆写的游记诗《兰亭即事》,所以也称祖孙碑。乾隆太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了,甚至专建书房收藏他的书法,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三希堂因收藏有三件稀世珍宝而得名: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他儿子王献之的《中秋帖》,他侄子王珣的《伯远帖》,都是王家一族的。乾隆还御笔亲书了三希堂匾额。
但是,但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兰亭集序却不是王羲之的真迹。真迹在哪儿呢?
前面我们提到过唐太宗李世民,他认为他好不容易骗到手的真迹是王羲之所有作品中最顶尖的,只能为太宗本人占有,不希望别人得到它,于是下旨在他死后陪葬。所以这件稀世珍宝很有可能就在太宗的昭陵中安静的躺着呢?现在故宫珍藏的兰亭序是太宗在世时命书法家冯承素摹写的。因为在卷首题有“唐摹兰亭”的地方加盖有半枚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
(图中上部红三角所指处可见半枚神龙小印。)
神龙本兰亭序是冯承素用双钩填墨法摹写,是流传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中最为精美的一本。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带有“破锋”、“断笔”的字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都交待的十分清晰,基本上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神清骨秀的艺术风神,是对真迹的无可替代的再现。自从问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皇家内府。在后纸的宋元明清的数十题跋和百余方观款、钤鉴、藏印中有南宋内府、明内府、乾隆内府等鉴赏收藏印鉴就可知道它的皇家身价了。
与神龙本同样珍贵的还有定武本兰亭序。不同的是,神龙本是墨本而定武本是刻本,是书法家欧阳询奉旨勒刻在石碑上的拓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兰亭内建有王羲之宗祠。祠堂门楣“王右军祠”是书法家沙梦海题写的。进得门去,是一个很大的庭院,庭院四周回廊墙壁上嵌的都是碑刻。仔细看去,都是历代书法名人临摹的兰亭集序,有宋仁宗的,米芾的,文征明董其昌的,八大山人的,郑板桥的,还有很多没记住名字。两侧墙上满满的都是。
我指着其中一块问我儿子,他说,“是赵孟頫的。”我大惊:这个“頫”字十分冷僻,很少有人能准确读出它的读音“斧”。
赵孟頫,元代著名书法家,与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并称楷书四大家。赵孟頫的字,笔画圆秀,间架方正,字形趋扁方,显得宽绰秀美,最具书卷气。有人这样总结:欧体险峻,颜体方正,柳体瘦硬,赵体横展。
本想用相机拍下来,无奈玻璃罩上都是人影和反光,效果太差。只得作罢,悻悻离去。正待出门,鬼使神差的进了门内一间卖纪念品的小店。浏览间发现玻璃展柜内有一装帧精美的线装书,名为《千古兰亭序》。打开函套,立刻墨香扑鼻。翻阅目录,除了神龙本兰亭序、定武本兰亭序,刚才看到的各个名人临摹的兰亭序悉数收录其中。这令我大感意外和惊喜: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吗!不仅如此,全书用纸采用安徽手工宣纸,用仿真度极高的木版水印套版转移技术精心印制,外罩经典标准青布象牙别子函,
这部书,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定额出版三千册,印制完成后毁版。于是,尽管书很贵且不讲价,还是毫不犹豫的买下来。说不定,它真的成了绝版也未可知。
这是定武本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