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次大陆 珠穆朗玛 因为它在那儿

标签:
珠穆朗玛峰尼泊尔夏尔巴人樟木口岸纳加阔特俄罗斯紫金杂谈 |
分类: 漫游札记 |
这是南亚次大陆系列游记的第5篇,前面4篇写的都是尼泊尔,这篇还是。
在尼泊尔的三天中,最让人期待的是近距离的看珠峰。而我,很幸运,有三次机会看到了珠峰。
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没有人不想目睹她的风采。但是,对我们这些不是专业登山队员的人来说,登珠峰比登天还难。即使是专业登山队,登临珠峰的成功概率也不过60%。根据09年的一个统计,从1953年英国人第一次登上珠峰算起,共有16个国家的84支登山队的约3000人来到珠峰,其中53支登顶,31支失败。有大概180人和雪山化为了一体,其中60人是作为向导和挑夫的尼泊尔夏尔巴人。因登珠峰遇难的人中间年龄最长的是82岁的尼泊尔前常驻联合国代表、前外交大臣乌帕德亚雅。这其中还不包括自1852年测量出它是世界第一高峰到1953年第一支登山队登顶这中间的100年因登珠峰而遇难的24人。
几乎每支试图登临珠峰的登山队、包括从中国境内的北坡登山的都要雇佣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作向导,作挑夫,甚至是安放缆索桩钩的先导。夏尔巴人是尼泊尔60多个民族中的一个,人口不足2万,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一。研究发现,他们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数量远远高于其他族群,所以他们抗缺氧能力超长,且吃苦耐劳。因此,夏尔巴人是登临珠峰人数最多的族群,同时也是遇难人数最多的族群。
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将中国和尼泊尔分隔两边中尼边界上超过6000米的雪峰有65座,其中超过8000米的就有8座。所有的山都是雪山,所以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而珠穆朗玛的藏语意思是“女神第三”。女神第三的北面是西藏的日喀则,那里的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班禅的拉章,也是我们今年在西藏到达的最西边,往南往西,就是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大本营,我们畏惧高原反映没敢过去,错过了目睹世界第一高风采的机会。沿珠穆朗玛峰北麓往西,翻越海拔5220米的嘉措拉雪山,有一个山口,那就是著名的樟木口岸,西藏通往南亚次大陆的唯一陆路口岸。这里,也是从西面观赏珠峰的最佳地点。除了这两个,再有一个观赏珠峰的最佳地点就是尼泊尔的加德满都东面的纳加阔特,一座距离珠峰不过数十公里的观景台,海拔2100米,正是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珠穆朗玛峰。
我们是当天下午参观完巴德岗广场后前往纳加阔特的。虽然不到50公里,我们却走了两个小时。尼泊尔公路路况很差,特别是盘山路,在仅容一车通过的山路上,两车相错时的惊险,每每令车上人轻声惊叫。如果像内地这样,一车停在路边让对方通过,是肯定过不去的,路太窄。只能像他们那样,会车时双方减速同时向外则转动方向盘,在会车的一刹那同时再向内转向,就像两个跳贴身华尔兹的舞伴,要求配合的极其默契。而那里的路况已经把每一个司机都培训成相互默契的舞伴了。
纳加阔特是一个小山包,山包上建有数家旅馆,我们入住的那家位置最高。旅馆都不太大,但楼顶都有一个大天台。
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观赏雪山日落的目标就要落空了,心急如焚的我不等车停稳,也顾不得和任何人打招呼以及取行李,拿上相机就往楼上窜。终于在最后一刻拍到了篇头那张雪山日落。下得楼来,团友们还在取车顶上的行李。我成了唯一看到日落的游客。
第二天一早,天还黑着呢,我们就赶紧起床了。由于头天走过一次了,对楼上复杂的楼梯和通道都摸清了,所以很快就来到楼顶天台,占据了有利位置,准备拍摄珠峰日出。由于珠峰在纳加阔特西北而日出在东,所以,朝阳下的珠峰并没有夕阳时的辉煌却相对更清晰。用18~200mm镜头拉近了看,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珠峰南坡没有北坡那么多积雪,形成了顶部积雪和中部竖条图案山体鲜明的颜色对比,很像一个戴了白帽子的金字塔。两相比较,早上的珠峰是金黄色的而黄昏时节为紫金色,而我更喜欢夕阳下紫金色的珠峰。紫金是俄罗斯特产,是黄金和惰性金属钯的合金,相比黄金耀眼的金色,紫金的颜色更古典更高贵更典雅,俄罗斯那些高级别的大教堂穹顶都是镀的紫金,而被俄罗斯人钟爱的紫金首饰同时也是欧洲妇女们的最爱。
那么,还能不能更近一点看珠峰?能!坐小飞机去!坐小飞机看珠峰是尼泊尔当地隆重推出的一个旅游项目,对参加国内旅行团的游客来说,这是一个自费项目,180美金,大行大市。
当初在是不是要参加时,我们还是很纠结的,不是因为费用,而是考虑安全性。毕竟,尼泊尔是个山国,小飞机的安全性怎么说也赶不上大飞机。但是,实在抵挡不住诱惑,于是在报名的最后一刻我们弱弱的问了一句:“飞机不会是尼泊尔造的吧?”回答有点儿不耐烦:“美国的!”我知道的支线飞机制造商都是英国、加拿大、巴西,美国也有?回来一查,还真是美国的,美国雷神公司的比奇1900,一款19座的支线飞机,全世界最畅销的19座客机,市场保有量在700架左右。
坐飞机绕山头飞固然是冒险,但我们的历险其实从进入机场就开始了。前两篇说到的简陋的红砖墙机场那还是国际机场呢,而我们准备乘坐看珠峰的飞机是国内机场的。由于前文说到的严格检查,导游根本进不来,所以只能把我们送到大门口。进到门里,我们立刻傻眼了:低矮昏暗的候机室根本没有任何提示,简直就像我们内地偏远地区的长途汽车站,里面乱哄哄的,根本找不到登机口。我试着用蹩脚的英语找到其中一个门口,得到同样蹩脚的几个单词答复:
“Wait!”;“Sit there ”;“five minutes ”。(等;坐那儿;5分钟)。
终于登上飞机了。19座飞机,一边单排一边双排,但为了保证每个人都有一个窗口观景,他们只卖12张票。
据说9点以后风就大了,所以这些观景飞机都是一早飞。七八架飞机一字排开等待起飞命令。
我们的飞机8点钟起飞。
没有想象中的噪音,也没有想象中的颠簸。十几分钟后,珠峰就出现在舷窗外了,漂亮的空姐告诉我们哪座是珠峰,还轮流让我们进入机头的驾驶舱从宽敞的前挡风更清晰的欣赏珠峰。
天气格外的好,机翼几乎是擦着山脊掠过。能这样近距离的观看珠峰,心里满满的都是满足。(作者在这里略去1200字。)
有一个人的名字和珠穆朗玛峰密不可分:英国人马洛。他对前三次探险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其幻灯片式的全美巡回演讲中,正是他在回答一位缠人的记者提出的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这个问题时,讲出了一句著名的话:因为它在那儿!1924年6月,马洛和队友欧文离开营地,走进了珠穆朗玛峰顶翻滚的云浪,再也没有回来。没有人知道他们被大山吞噬之前是否到达过峰顶。
喜马拉雅雪山,珠穆朗玛雪峰,因为,它在那儿!
珠穆朗玛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