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西藏   转山

(2012-06-29 23:26:19)
标签:

林芝

鲁朗林海

巴松错湖

转山

张书豪

仓央嘉措

六世达赖喇嘛

单车入藏

分类: 漫游札记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不知不觉,我的西藏行已经是第六篇了,但这篇的内容却要从第一天的经历说起。

到达拉萨的当天下午,我没有听从导游“在宾馆静卧两小时”的忠告,急于想目睹这个梦想中的圣地,于是溜出宾馆,独自来到布达拉宫。预约参观的时间是第二天,我进不去,就沿宫墙外围游览。

布达拉宫除了面向广场的正面,其余三面墙外都被几百个固定在木架上的铜制转经筒围绕。这些转经筒表面排列着凸起的藏文,据说经筒里面放着经文,推动转经筒就表示念过经了。在转经的信徒中,有藏民举起随身带的热水瓶,向酥油灯或转经筒轴承内倾倒酥油。由于不懂规矩,我并不敢轻易转动这些经筒。

在这千余米的转经路上,不时出现磕长头的虔诚的信徒。好奇心驱使我停下脚步,近距离的观察他们。我看到离我最近的一个中年男人,他走上三五步便停下来,双膝跪地,将手中的矿泉水瓶和念珠放到脚边地上,然后匍匐在地,额头着地,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口中念诵经文。然后起身拿起脚边的东西,走上三五步(大约一个身长),又再次重复刚才的动作。粗略算下来,他围着布达拉宫转上一圈至少要花三个钟头,要磕六七百个长头。而如果他转经的路径是包括大昭寺、药王山在内的林郭(外圈),那就要数倍这个距离了。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也许他来自低海拔地区而有高原反应,也许是经过长时间的磕长头而体力不支,他磕几个头以后,就要停下来站在那儿大口的喘气,扬起的脸上被汗水和尘土画成一道一道的。我走过去问他,“累吗?”他大喘了两口气说,“累!”

我忽然觉得喉头发紧,赶快掉转头离开,但泪水已经不可抑制的涌出来。我尽量避开人多的地方往回走,任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我至少知道那不是同情或怜悯,因为那个人在说“累”的时候,脸上分明没有一丝痛苦,他的眉头是舒展的,他的脸上是满足的,他的眼睛是清澈的。可我为什么会流泪呢?是什么撞击了我呢?

答案也许在往返林芝的山路上不断遇到的骑行者身上。

事实上,我们在拉萨入住的宾馆就曾经见到一对单车进藏的老夫妇,年龄应当在60上下,从河南安阳一路骑行两个月到达拉萨。而在通往林芝的川藏公路上,我们见到了更多的骑行者。

在入藏的三条主要公路中,相比青藏和新藏公路,川藏公路的海拔最低、风景最好。从四川成都骑行,翻越青藏高原东端的横断山就进入了西藏海拔最低而风景秀丽的林芝地区,所以多数单车入藏者均选择这条路线。

这些骑行者,或三五成群,或独自前行。远看都是大致一样的装束:一辆山地车,后架上用雨布包着的简单行囊,防紫外线的防护眼镜,流线型、后面带尖儿的头盔。走近了才看出年龄各不相同,从年轻的90后到须发花白的老者,各年龄段的都有。他们有的艰难的在上坡路段推车前行,有的在下坡路上唿哨而过,有的则支起自行车,坐在路边低头休息。

在一队骑行者休息拍照的时候,我让司机停下车,走过去和他们聊天。我把手中相机递给其中一位女孩,对她说:“帮帮忙!”她以为要为我拍照,不料我却站在了她的两个同伙旁,摆出照相的姿势对她说:“老夫要和你们这帮小年轻混搭一把!”她笑着按下了快门,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混搭”。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我问他们,“你们利用暑假出来旅游?”“暑假?”照片中间那位笑了,“你看我们还是那种有暑假的人吗?”他指指右边那位,“你看他多大了?他都47了!”我这才注意到他们并不年轻,并不是什么大学生,只不过他们青春运动的装束蒙蔽了我。

我不明白,都好几十岁的人了,早就过了激情热血的年龄了,怎么会选择骑车这样受苦受累的方式出行呢?他们就没有高原反应吗?也许是读出了我脸上的困惑,女孩故作轻松的指指我乘坐的雪弗兰,“跟你比不了,我们没钱!”但照片中间那位显然不满意她的说笑,他一脸正色的说,“这不是钱的事儿!”从他的表情,我知道他想说到的话题应该是严肃、甚至有些神圣的。

果然,他说,“看过《转山》吗,如果你看过,就知道我们为什么会骑车上路了。”

《转山》是导演杜家毅根据台湾青年作家谢旺霖以自己亲身经历写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影片描写了台湾青年张书豪,为了实现哥哥的遗愿,单车入藏,历尽磨难,最终到达梦想圣地拉萨。这部小制作的电影,在意大利、在东京、在台湾都获得了大奖。为什么它能获得那么多人的共鸣呢?甚至,它能让那么多的城里人丢开职位和前程而追随张书豪的足迹,前赴后继的走上这条单车入藏的苦旅?

《转山》的制片人陶昆对此的解释竟然是:“愤怒”!他认为,是现在的年轻人对自己身处城市囹圄这种状态的愤怒。而“出逃”般的朝着类似去西藏这样的梦想的地方出发,正是这种愤怒的出口。随着生活的越来越都市化,都市白领们“出逃”的欲望也同样越来越强烈,重走转山路,骑车去西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很多人发现,自己可以用这种方式去体验不同的人生,有人甚至为此辞了工作。

“转山”是西藏地区的一种宗教仪式,佛教信众们会围绕着须弥山或其他神山圣湖一圈圈转,长拜磕头。据说朝圣者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其实,单车入藏的张书豪以及川藏公路上的那些骑行者,与这些磕长头的坚定的朝圣者是一样的,虽然一个是因为解脱轮回之苦,一个是要追寻心中的梦想,但他们内心深处其实是向往真正的面对自己。在平常的日子里,自己迷失太久了,转山或是入藏才能找回自己。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评判一个人是否还年青,就看他心底是否还有梦想。而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狂热的梦想被无情的抛弃,单纯的人变得不单纯,单纯的梦想也象我们逝去的青春一般消失在风中。我们变得不再热情,不再自信,不再相信美好,也不再相信梦。梦想,变成了自我解嘲、甚至自我麻痹的借口。然而,当我面对那些坚定的转山者,当我面对那些坚定的骑行者,曾经的梦想似乎又复活了,又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年轻、单纯、自信和热情。和转山者或骑行者一样,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对自己,找回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座山,哪怕是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们走的,是自己的心路。偏过头看去,心路两侧,都是迷人的风景!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找寻你的气息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

 

*********

越过这座海拔4720米的色季拉山口,就是林芝的另一重要景观--鲁朗林海。让我最感吃惊的是,在这样高寒的雪山上,却是郁郁葱葱的林海,而和墨绿的松林一起生长的,竟然是漫山遍野的高山杜鹃,红的,粉的,白的,一丛丛,一片片,蓬蓬勃勃,欣欣向荣。尤其悬崖上的那些杜鹃,由不得不让人想起诗人的名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

诗人还说,“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

这是林芝的另一景点:巴松错湖。巴松错湖是西藏的三大神湖之一。和其他神湖,如羊卓雍错湖,纳木错湖相比,巴松错湖的最大不同是,它不是像它们一样的宝石般的蓝色,而是碧玉般的绿色。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

雪山小镇:林芝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走近西藏 <wbr> <wbr> <wbr>转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