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江楼记

(2012-02-10 23:10:06)
标签:

阅江楼

南京长江大桥

静海寺

狮子山

朱元璋

宋濂

黄鹤楼

滕王阁

岳阳楼

分类: 漫游札记

阅江楼记

 

尽人皆知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从未有过疑义。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一个声音在弱弱的说,应该是四大名楼,应该加上南京的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南京城北狮子山风景区内,登楼可北望南京长江大桥的雄姿。山脚是南京城西北角的仪凤门,还有一处著名的寺院――静海寺。有关仪凤门,在之前的博文《城砖上铭刻的历史》中已有说明,“有图有真相!”,这里只说一下静海寺。

静海寺就在狮子山下,寺庙不大,游人也不多,十分清静。但让它著名的,既不是庙宇,也不是清静,而是因为它标注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中国一段耻辱和灾难的开端。

1842年8月,英军炮舰抵达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的合约,这就是著名的《南京条约》,而南京条约的文本,就是在这座寺庙里确定的。清政府的无能让国人蒙羞,罪名却加在了南京和静海寺头上。可,静海寺何辜,南京何辜!

回过头再说阅江楼。

参观阅江楼完全是一个偶然。是日,我们打车去看长江大桥。出租司机告诉我们,要看大桥全景,应该去阅江楼。于是,看了PM2.5笼罩下的南京长江大桥以后,我们就乘公交车去了阅江楼。也幸亏出租司机的提示,我们才没有遗漏这个风景极好的名胜。

阅江楼所在狮子山,原名卢龙山,因当年朱元璋登临此山,视之若狮子,乃赐名狮子山。阅江楼就建在狮子山巅,山高78米,楼高52米,4明3暗共7层。阅江楼巍峨壮观、气势磅礴,“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廉凤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朱元璋.阅江楼记),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登楼远望,浩瀚长江就在眼前奔流而下;背江而立,金陵全景尽收眼底。

进得楼来,三层大厅是一幅十多米高中国最大的景德镇巨幅瓷画郑和下西洋。楼顶悬有宏大的“蟠龙藻井”,一条金龙占据苍穹,口含巨珠,其文雅华贵世所罕见。这蟠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周身贴24K 金箔,使屋内平添了几分王者之气。

(从城外的静海寺看城墙内的阅江楼)

阅江楼记
.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那么,这么一座建筑恢弘,气势磅礴的阅江楼,为什么就没有江南三大名楼的名气大呢?是建筑不如吗?不是!阅江楼和黄鹤楼、滕王阁的高度大致相当,都是50多米,都是7层,而阅江楼所在狮子山高78米,比黄鹤楼所在蛇山高出十多米。而且看上去,阅江楼和滕王阁的建筑风格非常相近,都是碧瓦朱楹。看来,差距不在建筑本身。

江南三大名楼之所以出名,都是因为有诗文名篇,所谓“楼以文名”:黄鹤楼因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还有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岳阳楼当然是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滕王阁则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么,阅江楼呢?一般认为似乎没有。其实不然。

《古文观止》,都知道那是中国古典名篇的精粹,篇篇都是名篇,而其中一篇竟赫然为《阅江楼记》,记的正是这阅江楼,作者是明代大文豪宋濂,应太祖朱元璋要求而写。不仅他,朱元璋自己也写了一篇阅江楼记,别看他布衣出身文化不高,这篇阅江楼记却写的大气磅礴,其中一句绝佳,“极目之际,虽一叶帆舟,不能有蔽”,写尽狮子山临江而立的雄奇。这两篇阅江楼记被分别刻在一块3米多高的汉白玉碑的正面和背面存放在阅江楼,这也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

那么,既然三大名楼皆因名篇而名,为何独阅江楼不能呢?说起来有点儿悲惨,阅江楼原来是“有记无楼”!当年朱元璋和宋濂写阅江楼记的时候,阅江楼还没有建起来,刚刚打了地基,就因工程浩大,费用甚巨,在群臣的劝谏下,朱元璋下旨停建了。不料,这一停就停了600多年,直到2001年才复建完成,终于结束了阅江楼有记无楼的历史。

所以,可以十分肯定的说,阅江楼是史上最大、时间最长的烂尾楼,它不能跻身江南名楼也就顺理成章了。

 

腊梅花开。

阅江楼记
.

阅江楼。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

PM2.5笼罩下的南京长江大桥。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阅江楼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