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直通车之六 牧歌

标签:
禾木喀纳斯白哈巴游牧哥萨克 |
分类: 漫游札记 |
牧歌这一题材,大量出现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出现在油画作品中,给人带来温馨和宁静,但是却很少出现在散文或杂文中,今天我就大胆的来作个尝试。
人们向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希望逃离城市的喧嚣和纷杂。但每个人心目中的田园牧歌是不一样的,更是不具体的,只有到了新疆,到了喀纳斯,到了喀纳斯的禾木和白哈巴,它才生动具体而鲜活的呈现在你面前,吸引你,感动你。
清晨,太阳刚刚越出山岗,刚好向山谷放射出五彩的光芒。晨光中,远处的毡房冒出缕缕炊烟,在清冷的微风中飘散,飘的很远,散的很远。羊群在安静的低头吃草,羊头一律向着风吹来的方向。画面似乎因这清冷而凝固了,而你的心里却是暖暖的。也许,这就是你心中的牧歌?
你迎着朝阳站立在山坡上,羊群在你不远处走过,阳光为逆光里羊儿婀娜的腰身勾勒出一道金边,仿佛是一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也许,这就是你心中的牧歌?
围栏里空无一物,牛群老早的就被赶到山坡上吃草去了,只在草地上留下木栏长长的阴影,还有木栏上新鲜的牛粪,你或许会有些许的失落和惆怅,但暖融融的阳光和金色的秋叶立刻补偿了你。也许,这就是你心中的牧歌?
羊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羊的却不知道哪去了。朝阳的直射下,棕红色、乳白色的羊,与棕红色的山坡、乳白色的山石因为光干涉而不辨彼此,背景则依然是澄澈湛蓝的天空。拍这张照片时,为了追赶羊群,我在松软的山坡上几乎跑断了腿跑断了气!也许,这就是你心中的牧歌?
阿勒泰山区具有典型的高山牧场的特点,牧场分布在相对平缓的山坡和宽阔的山谷。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越过山脊,陡峭山崖下的巨大山谷便突然撞入你的眼帘。你从未从这样的高度俯视过山谷,星星点点的白色毡房,像云一样飘动的羊群。或许是有了高度,使你能看得更远,所以感觉那山谷似乎比内蒙草原更辽阔,更具有浓郁的牧场味道。也许,这就是你心中的牧歌?
时值深秋,牧人们正在赶着他们的牛羊转场。这里的牧民,哈萨克族的,塔吉克族的,蒙古族的,柯尔克孜族的,他们依然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居无定所,逐水草生活。秋天来了,他们就要离开夏季牧场,赶着他们的牲畜,驮着他们的毡房,向他们预留了干草和粮食的“冬窝子”迁徙。这样一年至少两次的迁徙,已经作为民族习性固化在这些马背民族的生活里,固化在他们的精神文化里。毡房,少许的被褥和炊具,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两三头骆驼就能驮走了,而他们的财产就是那些牲畜。
他们必须赶在大雪封山之前完成迁徙。
迁徙的路途十分遥远,基本上是沿着盘山公路走。公路并不宽,羊群十分拥挤的走在路中间,赶羊的哈萨克小伙子骑着马走在后面,几头骆驼驮着他们的毡房。羊群看来已经熟悉和来来往往的汽车相遇,看见汽车过来,它们并不慌张,依旧不紧不慢的走着,等汽车开到跟前几乎停下来了,它们才你推我搡的躲到路边。路边就是陡坡,我很担心的看着它们,生怕它们会在拥挤中掉下崖去。但显然我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羊儿攀援绝壁的本领是出乎人们意料的。
我们的汽车慢慢的开过去,开过躲闪到陡坡上的羊群,开过驮着毡房的骆驼,开过骑着马手持长杆的牧羊人。我回头看过去:一幅典型的新疆人长相,挺拔的鼻子,水波纹的眼睛,慵懒的夕阳照在他微红而生动的脸上。好帅的一个哈萨克小伙子!
忽然我心一动:也许,这就是我心中的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