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之乎者也

(2011-02-28 15:31:18)
标签:

文言读本

开明国语课本

朱自清

叶圣陶

吕叔湘

丰子恺

上海科技文献

教育

分类: 随笔

之乎者也

推荐两本课本,《文言读本》和《开明国语课本》,都是中小学课本,编者都是大家: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丰子恺。

经常听到人们抱怨说,文言文太难学了!其实,这是个教学方法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材,把本来应该融会贯通的文章给教死了,教散了,拆解成了一个个死记硬背的“考点”,考完了就都还给老师了,但《文言读本》和朱自清们不是,他们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弄得兴趣盎然、过目不忘。

他们认为,文言文难懂,难就难在“虚字”上。所谓虚字,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它包括了除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几乎所有词类,如连词、代词、副词等等。掌握了虚字,文言文就能读通了,读顺了,就能豁然开朗了。所以,他们只用很少的篇幅讲了语音、语法和辞汇,而用80%的篇幅来讲虚字,讲之乎者也。

虚字,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具体实意的字,其用途和含义当然要“虚”一些,广一些,理解上难一些。其实不止古汉语,就说英语的“get”吧,谁又能说的清它有多少用途和含义?再说我们的口语,打人的打是击打,打酱油、打开水的打是往瓶子等容器中接灌,打家具是制作,打听是借问,打扫是清扫,打理是经管,打扮是妆扮,打包是包装,打点是收拾或酬谢,等等等等,谁又能说的清“打”的确切含义?所以,读本的编者就没有把虚字讲死,而是虚字虚讲。

仅举两例。

“而”字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虚字,用于连接。它既可以顺接:“价廉而物美”,也可以逆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讲解另一个连接词“则”字时,编者说则字是硬的转折,有折角,如“凡物热则涨”,并把它和“而”字作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和"而"字比较起来,"而"字是圆的,软的;"则"字是方的,硬的。”

相信每一个看到这里的人都会和我一样,闭上眼想一想,然后会心的一笑,然后就永远记住了这两个字的区别:“而字是圆的,软的;则字是方的,硬的。”

这,就是大家!这,就是大家们让人不得不叹服的地方!

再来说说《开明国语课本》。

之乎者也

这是给小学一年级学生写的语文课本。和前面说的《文言读本》一样,成书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解放以后就再也没有列入我们的法定教材系列了。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的某位编辑从故纸堆中翻出了这本1932年的小学课本,简单的把上面的浮土胡噜一下就影印出版了。不料大卖!卖到脱销!

大卖,脱销,自然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叶圣陶这些大家抓住了儿童教育的精髓: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给孩子真善美。包括了方式和内容。

翻开书第一课:“先生,早!小朋友,早!”这就是第一课的全部内容。叶圣陶曾诠释说,“开学那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是头一回跨进学校,觉得什么都既新鲜又陌生。见到老师,他们上前去鞠躬问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等到上课了,翻开课本一看,刚才温馨的一刹那原来已经写在课本里了!”不知不觉的,礼貌,善良,就悄悄的潜入孩子幼小的心灵了。

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开明国语课本》,选文独多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充满童心和童趣。它给孩子提供了发散性思考的空间,真实性趣味性兼备。它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眼光和见识,是后无来者的。我们现在的教材则是一个以主流意识为标杆的灌输式教育体系,课文充满了人造味儿。比如《看浪花》的课文,说的是三个孩子看到浪花,一个孩子说要让海水变淡水浇庄稼,另一个说想到海底去打猎,还有一个说想到海底去采矿。连他们的想象都被虚伪地拔高了。这样人造味儿的课文,在《开明国语课本》里是一篇也找不到的。就算要教会孩子认识社会,也是这样引导的:“爸爸在园里种菜,弟弟问:‘为什么不种花?’爸爸说:‘先种菜,后种花。’” 

至于美,课文里没有关于美的标签,它并不向孩子说教:“我们祖国的山河是美丽的”。它教给孩子的不是美而是审美,教给孩子怎么建立自己的审美,怎么发现属于自己的美,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七星瓢虫翅膀上的花纹,去欣赏牵牛花瓣上彩虹一般的光芒。

有一件事特别有意思。这本书卖到脱销,出版方应该是得意忘形了吧?很意外的,没有!相反,变得忐忑不安了。最近,该出版社的社长赵炬在《中国青年报》刊登声明,对此(大卖)表示“忐忑不安”,并声明“出版社从来没有对老课本的出版做过言过其实的宣传,更没有进行炒作”,“我们坚持力挺现今语文课本的立场”,“在面对不断的市场需求中,将会严格控制印数。”看看,又是控制印数,又是力挺现今课本,显然是受到来自某方面的压力。虽然他没有说压力来自哪里,但我们却完全可以想象,那当然是“有关专家”“有关方面”“有关部门”打了招呼了。虽然孩子喜欢,家长喜欢,但我们的“教育家”们不喜欢!因为这本薄薄的课本,显然对我们现在这些广受诟病的、缺少童趣缺乏求真精神的、虽被批为有毒却已形成庞大市场和产业链的教材体系构成了威胁和冲击。但是,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映衬出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这样的大家作品的活力、生命力和大气。和他们相比,难道我们的教育家们就这样小气?就这样没底气?就这样没自信?就这样沉不住气?因而,由不得不从鼻子里对他们轻蔑的哼一声!

“哼!”

 

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