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上添花说粉彩

标签:
乾隆粉彩轧道锦地开光苏富比拍卖行杂谈 |
分类: 随笔 |
前文说到,那件5.5亿元的清乾隆粉彩镂空开光鱼纹套瓶开拍之前不久,已经有另一件乾隆粉彩创下了2.5亿港币的天价,买主是香港收藏家张永珍。那是一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在香港苏富比7日举行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以2.5266亿港元成交(下图)。两件文物相比,我认为张永珍的这件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来看看它们的异同。
它们都是乾隆粉彩。虽然马未都先生对这一时期的粉彩的评价是艳俗,但却屡屡在国际市场拍出天价,显然收藏界的眼光已经偏近艳俗。除此之外,它们之间的差异更大。
鱼纹瓶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镂空雕。这类工艺的价值在于透过外层的镂空处在里面再雕刻出一个内瓶,被称为套瓶。这种技法在象牙雕刻上相对常见一些,用到陶瓷上难度就要大很多了。而这件文物虽然被称为鱼纹套瓶,里面却没有套瓶,显然工匠在制作的时候还没有太大把握,不能使它成为镂雕的巅峰之作。
此外,镂雕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上釉和作画的发挥,突出了它的“好玩”而弱化了作品的“表意”。为此,鱼纹瓶不得不使用了一种叫做“开光”的装饰方法。这里所说的开光不是佛教范畴的意义,而是陶瓷美术常用的装饰方法之一。“开光”,在景德镇的老艺人中又称“开堂子”,是在瓷器的某些部分画出某一形状的边框,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方形、圆形等,然后在该空间里饰以山水、人物、花卉等花纹,是从古代建筑物上窗户的形式演变而来,具有突出主体、对比强烈、以静衬动等特点。这件作品就是圆形开光窗内绘上了双鱼图形。
但是,在开光窗内绘饰相对素雅的山水人物却并不是粉彩的强项,它的发挥不在窗内而在窗外的明艳瑰丽,这就是被业内称为“地”的底图。因而,粉彩的价值也往往取决于“地”,说到这儿,鱼纹套瓶就远不如葫芦瓶了。
我们来看这件作品,全称是“清 乾隆 浅黄地 洋彩 锦上添花 万寿连延 长颈葫芦瓶。从“长颈葫芦”器形上就已经胜了一筹了;图案上寓意吉祥的万字和寓意福寿的蝠兽相连的“万寿连延”图又讨了个好口彩;皇室专用色的“浅黄地”,彰显了皇家的尊贵;而“洋彩”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所用釉料是西洋进口的玻璃釉,色彩明艳瑰丽,二是指图案中花卉采用了西洋画法。这样构成的“地”被称为“锦地”,以表明地的艳丽。
最难理解的当属名称中“锦上添花”的由来。
乾隆时期,粉彩瓷已经日臻完美,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绘画技艺都难有新意来博得乾隆爷的青睐。于是,景德镇御瓷工匠煞费苦心的开发了一种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轧道锦地”工艺。所谓轧道,又叫雕地,宫中称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谓耙花,它先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种状如锈花针的工具细细的拔划出卷草纹、凤尾纹和花卉纹等纹饰。轧道是其标准称谓。所以,这件葫芦瓶的标准称呼应是“清乾隆轧道锦地万寿连延长颈葫芦瓶”。因其瓶上所绘纹饰色泽艳丽多变,重叠交错,构图精巧,细致缤纷,所以拍得如此高价。
这件葫芦瓶没有使用开光手法,因而你或许会想,要是在一件作品上同时使用轧道锦地和开光工艺,是不是会更值钱呢。不一定!当日就有一款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虽同时使用了上述两种工艺,却最终以1.4亿港元成交。原因就是那件作品的锦地不及这件葫芦瓶。(见附图)
其实,这种轧道锦地开光瓷器,之前的博文中曾经有所展示。在《国色天香》一文,我就展示过一对家藏的珐琅彩瓷瓶。不过由于没有局部放大,你只能看到锦地开光,看不到轧道工艺,所以,在这里给你补充细部特写镜头,以加深印象。
附图:
天朝五十八年轧道锦地开光珐琅彩瓷瓶及其轧道局部的特写。
同日拍价1.4亿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
这是一件轧道锦地开光工艺完美结合的工艺品,虽不是文物,但可以很好展示其工艺的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