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虎漂流叩上清

(2010-11-14 20:44:00)
标签:

江西

龙虎山

上清宫

天师府

张道陵

水浒传

丹霞地貌

漂流

泸溪河

杂谈

分类: 漫游札记

龙虎漂流叩上清

继续我的江西行。

这次在江西还去了道教名山龙虎山。

与佛教不同,道教不是进口的,是正宗的中国本土宗教,东汉时张道陵创立,尊称“张天师”。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

和佛教一样,道教也有自己的四大名山,分别是:四川的青城山,湖北的武当山,安徽的齐云山和江西的龙虎山。其中青城山和龙虎山都与“天师”张道陵有关,而龙虎山更是张天师子孙世居之地,至今已承袭63代,历1900多年。

很多道教胜地、特别是与张天师有关的道教胜地都有建有上清宫,如山东崂山的上清宫,四川青城山的上清宫,洛阳邙山的上清宫等,作为张天师世居地的龙虎山当然也不例外,也有座上清宫,而且还叫做大上清宫,以标示其天师世居地的至高地位。所以,要想领略道教文化,就必须要到龙虎山,到大上清宫,到历代天师住所的天师府。

龙虎山、上清宫位于江西鹰潭。

也许是交通的原因,也许是推介不足,总之,龙虎山的上清宫不及崂山和青城山的人气旺,无论是道宫的规模还是修缮程度都不及后者。作为张天师的写字间,疏于打理的上清宫,显得有点儿破旧,有点儿冷清,有点儿荒凉。房脊上,茅草蓬蓬勃勃的;墙头上,野花枝枝蔓蔓的;石板路边,庭院内外,到处都是萋萋荒草,给人的感觉是,这里的主人不太勤政,很少光临此处办公,院内一棵千年古樟树,竟然寂寞的裂开个大口子,胸中的失落和郁闷一览无遗。

龙虎漂流叩上清

据“史书”记载,大宋仁宗年间,瘟疫蔓延,天子命洪太尉前往江西龙虎山宣张天师“星夜来朝,祈禳瘟疫”。那洪太尉到得龙虎山上清宫,未寻得张天师,却砸开贴着重重叠叠历代天师封皮的伏魔殿门,掘开殿内石碑下的地穴,但只见:“穴内刮喇喇一声响亮,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满黑气,直冲到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这就是“史书”《水浒传》第一回里的精彩片断,那些被洪太尉放走的、散作百十道金光的妖魔,就是后来大闹江湖的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现在,上清宫内,故事里的伏魔殿和镇妖井依然还在,依然像祥林嫂那样一遍又一遍的向游人讲述着:“但见穴内刮喇喇一声响亮……”。只是没有人知道,那漆黑的镇妖井里,还会不会有梁山后代“刮喇喇一声”杀将出来,将那些以和谐的名义鱼肉百姓、强拆豪掠的贪官污吏们斩尽杀绝,还百姓一个朗朗晴空。

和“办公区”上清宫的冷清破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附近的张天师“宿舍区”――天师府,却是气派恢弘、光鲜亮丽。也许,张天师就是一宅男,成天窝在家里,建院盖房、栽花种树,把个宿舍区收拾得干净整洁,将天师府打理成国内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之一,也是现今保存完好的封建大府第之一。

游龙虎山,除了领略道教文化,观赏丹霞地貌也是其三大旅游项目之一。有关丹霞地貌,我在博文《名词解释:丹霞地貌》中已有详尽的介绍,在此不另赘述。只补充一点,那篇文章发表后不久,龙虎山丹霞地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由于龙虎山的丹霞地貌属于中晚期的,风化坍塌严重,没有了年轻赤壁才有的陡峭和锋利,棱角全无,像一堆俄式大面包堆放在泸溪河两岸,所以,看龙虎山丹霞地貌的最佳方式是乘竹排漂流,可将沿岸诸峰尽收眼底。

抬眼望去,泸溪河两岸的山峰,半蹲半卧,老态龙钟,形状大致相仿。风雨岁月在其满是沧桑的脸上刻下道道深痕。导游卖力的讲解着,但我无论怎么努力,也还是没有看出哪是龙、哪是虎。看来人一老,理解力必然跟着下降。不过,对于初次漂流竹排,我们倒是来了兴趣。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十余根毛竹捆扎起来,上面固定几张小竹椅,一张竹筏就扎成了。坐上人,江水便轻轻的漫上竹筏、漫过脚掌,感觉人就直接“漂”在了江面上,和清澈的江水零距离。年长的船工轻点长篙,竹筏就悠的一下滑进江中。第一次参加漂流这种带点儿刺激性的年轻人项目,我们的心似乎也年轻起来,不无兴奋的喊着叫着,甚至还要过船篙比划着撑两下。当然,不得要领又站立不稳的我们,也仅仅是摆个POS比划两下,就老老实实的坐下来赏景了。

龙虎山,九十九峰二十四岩,相传为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坐化而成。泸溪河自东飘然而至,或依山缓行,或绕山转峰,江水或遇潭现绿,或过滩呈白。两岸赤壁丹崖夹江而立,碧水丹山,虽不似漓江的秀丽,却另有一番多彩的美。自是人间第一仙境。

看到江中深水处的绝壁上,距水面一米,有铁环固定着一条粗粗的麻绳绵延,像个护栏。问老船工,他说,那是回来的时候拉船用的。竹筏逆流返回的时候,水缓的地方可以撑回来,水浅的地方可以拉纤,深潭绝壁处,船篙触不到底,就只能拽着这绳索把船拉回来了。问到收入,老船工平淡的说,一个来回两三个钟头,每天可走两趟,每趟挣50块钱。家里的年轻人嫌钱少,都不干这个,跑到外头打工去了,撑船的多是些他们这样五六十岁的人。我们一时无语,似乎船上的我们,无意中成了老船工生活中的重负。

水缓的地方,还有一些阿婆划着更小巧的“单人竹筏”靠过来招揽生意。竹筏上,有铁炉铁锅,有新鲜蔬菜,还有个带盖的大竹篓。竹篓里是热乎乎的煮老玉米和粽子,铁锅可以现场制作麻辣烫,俨然一个水上餐厅。

看着吃力撑船的老船工和执著吆喝着的阿婆,不知怎的想起了上学时学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心情,竟不似开始时候的那般轻松了。

 

卖食品的阿婆。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山泸溪河。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大上清宫。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木阁楼。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天师府。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龙虎漂流叩上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迟来的祝福
后一篇:滑铁卢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