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歌的行板

(2010-05-07 08:55:35)
标签:

柴科夫斯基

如歌的行板

天鹅湖

悲怆

罗密欧

朱丽叶

钢琴

协奏曲

小提琴

分类: 随笔

如歌的行板

170年前的今天,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

1840年5月7 日,俄罗斯西伯利亚边陲小镇维亚得加,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忧郁大师的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在这里出生。1893年的11月6日,在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首演后九天,柴科夫斯基因其同性恋不容于世而被迫自杀,享年53岁。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是纯粹的俄罗斯风格。因其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他的作品凄绝美艳,总带着一抹忧伤的情感,比如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他的《忧郁小夜曲》,他的《如歌的行板》,等等等等。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涉及范围广泛的作曲大师。他在交响曲、歌剧、舞剧、协奏曲、序曲、室内乐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他一生共写过六首编号及《曼弗雷德》等7部交响曲;《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11部歌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3部芭蕾舞剧音乐;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协奏曲,以及《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众多单乐章器乐曲。

忘了是谁说的,最民族的音乐也是最世界的音乐,这句话用在柴科夫斯基身上最恰当不过了。他的很多最著名的经典,由于其中透露出的浓烈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在最初问世的时候,都不被人们接受,甚至激烈反对。此外,柴可夫斯基生性缅腆而敏感,其高度的神经质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其对事物的把握经常有异于常人的感受,尤其是在音乐方面。因而,他的音乐往往难于容于媒体和音乐界。试举两例。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老柴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本来是献给小提琴家奥尔的,但这位老兄因为作品的民族风格过重、不够洋气而拒绝演奏。后来由小提琴新秀布拉德斯基首演,果然恶评如潮,但布拉德斯基坚持演奏,终获世人接纳,并成为世界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最终版本中的华彩乐段却是由奥尔写成的。原来这位老兄最终还是承认这是一部最优秀的乐曲,他为它写了其中的华彩乐段,并把这支乐曲介绍给全世界。而在各种版本的录音中,尤以前苏联小提琴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的演绎最为纯正,最能体现作品的俄罗斯风情。

如歌的行板
(这是奥依斯特拉赫演奏老柴小提琴协奏曲唱片的封套,唱片在篇头)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遭遇非常类似,也是被钢琴家、他的老师安东.鲁宾斯坦拒绝。鲁宾斯坦说,如果老柴按照他的要求修改,他可以为之演出,但老柴坚定地回答:“我一个音符也不修改的!我要照现在这样原封不动地把它出版。” 柴可夫斯基抹去了献给鲁宾斯坦的题辞,把它题献给了钢琴家李斯特的女婿封.彪罗。彪罗在美国波士顿的公演大受欢迎。后来鲁宾斯坦在欧洲各大城市也演奏了这首协奏曲,获得了极大成功。

这首协奏曲的的引子,恢弘灿烂、富丽堂皇。随后的主部主题由钢琴洪亮的唱出,气息宽广,宏伟有力,闪耀着炫目的金子般的光泽,具有俄罗斯民歌旋律的典型特征,任何人、任何时候听到它,都会被它那宽广辉煌的旋律所打动,有人甚至认为,这是继贝多芬之后的又一首《欢乐颂》。不过提醒你,一定不要买朗朗版本的唱片,他的演奏激情有余,却太过跳跃和花哨,很大程度上抵减了作品本身的庄严和辉煌。

同样辉煌的还有他的《一八一二序曲》,那是他为纪念1812年俄国打败法国皇帝拿破仑而写。首演的时候,曾动用了一支庞大的军乐团和炮兵团。乐曲的结尾,钟鼓齐鸣,排炮震响,现场有如凯旋盛典,极其热烈。

当然,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知道柴科夫斯基,是因为他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文革的时候,百业凋敝,电影院里也只有八个样板戏和少数几部红色经典,电影《列宁在十月》是其中之一。每当上映这部片子,电影院里总是座无虚席。主要是年轻人。他们上电影院,只是为了看其中一个场景:天鹅湖第二幕王子和白天鹅的一段双人舞。这段舞一结束,他们也就呼啸一声席卷而去了。小提琴演奏的那段双人舞音乐,哀婉缠绵,是对纯洁爱情的终极赞美。

如歌的行板

老柴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连斯基的咏叹调也是音乐会上美声男高音必演的曲目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百听不厌。就我个人而言,最推崇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还包括《罗密欧和朱丽叶幻想序曲》、《忧郁小夜曲》、《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以及《如歌的行板》。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老柴的代表作。乐曲首演后九天,老柴去世,这首曲子也就成了他的“天鹅之歌”。在这部交响曲中,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构思时常常痛哭失声。

整部作品,旨在描写人生的绝望、失败和死亡,充满悲观情绪,但其中的第二乐章却是一个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欢乐。老柴自己解释,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构想来自俄罗斯民谣。除了在老柴这儿,你几乎从未在其他任何地方听到过5/4拍子的乐曲,它太难写了。其节拍分配方式为,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作为舞会舞曲,你必须巧妙的把两拍子的弧步舞和三拍子的华尔兹舞结合起来,脚底下才不会拌蒜:︱ 3  5 4 5  7 ︱ 1  7 - - ︱ 5  7 6 7  ︱ 3  2 - -  ︱ 4  2 3 2  7︱ 3 .4  3 .2  3 - -︱3 2 1 2 1 7 6  5 .6 5 .4 5 --︱ 。该乐章虽然是一支舞曲,其中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空虚和低迷。

在音乐界,柴科夫斯基被称为俄罗斯之魂,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如歌的行板》,来自他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2乐章。乐曲的主题,是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那里听来的,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孤寂的凡尼亚》这支乐曲最能展示俄罗斯音乐元素中那特有的、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伤。乐曲从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中缓缓的流淌出来,有如雾霭弥漫了深秋的白桦林,弥漫了我们的心,优美而忧伤,时断,时续,似哽咽,似啜泣。这支曲子曾经让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他说,从这个作品中可以“触摸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如歌的行板》,已经成了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首如歌的行板,感受老柴,感受俄罗斯之魂。

 

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爆米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