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非谈托尔斯泰

(2023-05-29 12:00:00)
分类: 国际
“托尔斯泰是小说史上争议最少的作家”
2023年05月15日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同时代的人。他俩在现实生活中从未见过面。
1855年,托尔斯泰来到彼得堡,结识了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等。当时陀思妥耶夫斯基仍在流亡中。
《战争与和平》问世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它印象深刻,他想见见托尔斯泰。
188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莫斯科参加普希金纪念碑的揭幕仪式。从朋友那里得知,托尔斯泰隐居在乡间庄园里。
尽管交集不算多,但在文学史上,他俩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作家格非发现,不论时代的意识形态观念如何变化,托尔斯泰始终岿然不动,但对后世影响最小。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后代的文学产生最重大影响。

01.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关系如何

托尔斯泰是小说史上争议最少的作家。你可以不喜欢托尔斯泰的作品,但无人能否认他杰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说家的地位。
一位小说家获得如此殊荣,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他的名字常常与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并列,但人们更喜欢把他与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放在一起比较。
普鲁斯特认为,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根本没法与托尔斯泰相提并论:“巴尔扎克给人伟大的印象,托尔斯泰身上的一切自然而然地更加伟大。”海明威的自负是出了名的,但对于托尔斯泰伯爵,他还没有足够的勇气与之较量。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两个人堪称一对冤家。但从表面来看,两位巨匠虽不能说和和睦睦,倒也相安无事。

托尔斯泰曾对陀氏的妻子大为赞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好像很不以为然:“一个病人不可能写出健康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学中无双的精品,公开承认托尔斯泰的才华在自己之上。

02.托尔斯泰是一个过时的作家

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捆在一起,并使他们互相成为对方的镜子,是后代批评家造成的。
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坛群星闪耀。要从中选出一位对后代的文学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此人非陀思妥耶夫斯基莫属。而列夫·托尔斯泰对后世影响最小。
很多后来名家都自称是陀氏的传人。而要找到一位托尔斯泰的真正门徒则绝非易事。
大学的文学教师中,喜欢现实主义传统的,大都比较推重托尔斯泰;喜欢现代派和所谓心理小说的,更欣赏陀思妥耶夫斯基。
国际学术界每隔五六年经历一个周期,两人的排序也随之沉浮。一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说,在美国,托尔斯泰已经是一个过时的作家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是虚伪的。

03.托尔斯泰的作品仿佛一头大象

有人说,杰作犹如大动物,它们通常都有平静的外貌。托尔斯泰的作品仿佛一头大象,显得安静而笨拙,沉稳而有力。他从不屑于玩弄叙事上的小花招,也不热衷“形式感”,更不追求什么别出心裁。他的形式自然而优美,叙事雍容大度、气派不凡;尽管他很少设置什么叙事圈套、情节的悬念,但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紧张感;他的语言简洁、朴实,优雅而不失分寸。这些特征都是伟大才华的标志。他没有真正的传人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的“风格”或“技巧”不是很容易就能学到家的。

胡适说“但开风气不为师”。这话用在治学并无不可,但从文学史上来看,大凡开了一代风气的作家,都有一长串追随者。开风气者必为师,也是定律。这样说,没有贬低这些大师的意思。像荷马、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托尔斯泰、曹雪芹一类的作家,在各自时代留下一座纪念碑,刻下了标高,后来者高山仰止则可,刻意模仿却吃力不讨好。对于这类大师的学习,至多是“养养气”而已。《老人与海》有一点荷马的影子,但不会有人把海明威成是荷马的再传弟子。因此,生活在托尔斯泰同时代或稍后的作家是不幸的,他们的唯一的出路似乎就是另辟蹊径。
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影始终未被托尔斯泰遮住,仅此而言,他就十分了不起。
杰出功绩的标志是,那些最嫉妒它的人也不得不赞扬它。
在俄国或苏联,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不同民族的人一致颂扬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大批杰出的俄罗斯作家,受到冷落和批判,列夫·托尔斯泰却岿然不动。 他在文学界的地位犹如一个神,似乎只有音乐界的柴可夫斯基可以与之媲美。
但他们的名字在成为象征之后,欣赏就成了一种带有强迫性的“必须之举”。
列夫·托尔斯泰在苏联的情形常让我想起鲁迅。在“五四”那批作家中,无人能出其右,但如今我听到鲁迅这个名字,总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一阵厌烦。 它被提到的次数太多了。 不管你是否愿意,它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04.托尔斯泰总不惜让整个故事“突然死亡”

高尔基曾把托尔斯泰称为“小神”,我想,这是出于匠人之间本能的崇拜。
好的艺术家总是有一点与神灵相通。托尔斯泰的宗教热忱让人望而生畏。当列夫·托尔斯泰随口说出“天国就在你们心中”这类话时,已多少带有一点耶稣的口吻了。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了七百万字以上的小说,但他似乎对第一流小说家的荣誉不那么在乎。驱使他写作的动机并不是做个一流的小说家,而是他那野草般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惯性,再加上他那野牛一般的体力和过人的精力,小说只不过是他发泄过剩精力的一个天然渠道。
列夫·托尔斯泰动不动就让精彩的故事突然中断,毫无顾忌地加入大段大段的议论和评述,就故事的流畅性和阅读效果而言,这是一种损害。很多名家都对托尔斯泰这一做法感到不解。
其实,以列夫·托尔斯泰的睿智,他并非不知道这一写法会带来何种结果,但他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说明写作活动已部分地脱离了作家的智慧的控制。这种写法对他来说是一种不可更改的习惯,是必须。
米兰·昆德拉认为,小说有自身的智慧,它比作者本人的智力水平更高、更远。
这种说法在列夫·托尔斯泰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托尔斯泰晚期作品中,思想探索走得更远,就是钻进了牛角尖。列夫·托尔斯泰试图代替上帝进行思考。仿佛在告诫人们,对于有些问题,以人类的智力,不宜推究得太深。
米兰·昆德拉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但列夫·托尔斯泰的思索、疑问,不分畛域、没有界限。歌德曾有一句名言:“凡是赋予整个人类的一切,我都要在内心体味参详。”“一个人连‘母亲’都敢探索,就再也不会遇到什么困难。”
说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是虚伪的,也完全没有错。托尔斯泰一方面同情、关心农民,但他骨子里与农民属于完全不同,他不了解农民的思想感情,甚至在内心深处对他们有一种本能的蔑视。
他一生都在思考“得救”这个问题,幻想在人间建立上帝的天国。仍无法克服内心巨大的矛盾与分裂,最后终于离家出走,死在了一个荒凉的小车站上。
从本质上来说,托尔斯泰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的合理身份更像一位没有具体信仰的神学家。他在《忏悔录》中说:我生活在这个世界已有五十年,除了十四五年童年之外,我有三十五年都是个虚无主义者:既非社会主义者,又非革命者,就是说:毫无信念。

05.托尔斯泰作品中穿透生活壁垒的“真实”

我一直认为,在文学上,没有“正确”这样一个绝对的概念,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担保提供给我们一个一劳永逸的最后答案。
教师的职责之一,仅在于阐述他个人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列夫·托尔斯泰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文体家,但他的文体的精美与和谐无与伦比。这并非来自修辞、技巧、叙述方式,而源于艺术上的直觉。
《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过程时断时续。作者一面写作,一面对这部作品的意义产生怀疑,甚至几次中断写作。如果不是《俄国导报》的连载压力,它很可能会中途夭折。当托尔斯泰写完这部作品后感叹说:“我终于被迫把我的小说写成了。”
这位惊世骇俗的圣者越是不相信艺术,对艺术越是一丝不苟。
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生命的意义”“价值观念”“社会变革的理想”等重大问题上产生了危机与幻灭感。作者将这些思考一起写入了小说。
托尔斯泰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不喜欢在章节之间用小标题,《安娜·卡列尼娜》也不例外。但在这部作品中却出人意料地使用了一个标题,这个小标题就是“死”。也许这是无意识的,却泄露了一个秘密。“死”这个标题那样醒目,似乎暗示了“死亡”是作者的思考中无法逾越的障碍,“既然人人都要一死,那么他在生前的荣辱得失、衰盛毁誉、挣扎和希望又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既出,无人能答。在这里托尔斯泰又钻进了牛角尖,又代替上帝进行追问了。
我觉得,尽管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社会问题小说,但它从本质上来说是反理性反社会的。也就是说,在列夫·托尔斯泰有关“获救”的辞典中,社会进步、革命理想、知识与文化、理性与科学统统不在其中。在托尔斯泰看来,艺术正是对上述一切价值系统困难而神圣的超越。
列文是小说中的第一主人公。从某种意义上说,列文就是托尔斯泰本人。列文这个富足的地主、患有强迫症的沉思者、具有非理性倾向的“神学家”所关心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上帝与个人的关系。列夫·托尔斯泰的思考留下的是一个原样的世界,但他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列文式的坚韧与忍耐:“上帝给予了十字架,也就给予了我们忍受它的力量。”
托尔斯泰是最具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锐利,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
但我认为,托尔斯泰是一个图解自我观念的作家,他的观念的疆域并不宽广,素材也不丰富,但这并不妨碍托尔斯泰的伟大。小说的真实来自他智慧、敏感而浩瀚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诚实。他(托尔斯泰)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

本文摘编自 《小说的十字路口》
作者:格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