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王朝更迭时,前朝货币去哪儿了
(2023-01-18 12:00:00)分类: 历史 |
古代王朝更迭时,前朝货币都去哪儿了?
2023年01月09日
提及中国古代货币,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圆形方孔铜钱”模样。绕着方形孔洞赫然有字——“开元通宝”,再配上斑驳,古朴与厚重感扑面而来。
开元通宝只能在唐朝使用吗?
印象里,货币是时代的符号,随政权更迭,这个王朝创造的货币便不复流通。就好比在当下,谁也不会掏出一枚民国银元去买东西。
事实上,唐钱也有可能流通于明代市场。
晚明人姜绍书写道:“余幼时见开元钱与万历钱参用,轮廓圆整,书写端庄,间发青绿砾斑,古雅可玩,背有指甲痕,相传为杨妃以爪拂蜡模,形如新月。”(《韵石斋笔谈》)。这样看来,古币的生命力似乎比创造它的政权顽强许多。
五铢钱,凭实力流通七百余年
中国古代长期是“金钱本位”,即较大数额的交易使用黄金,较小数额则使用铜钱。因此,日常生活中,铜钱更为重要。
以铜铸造钱币,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广泛流行起来。铜铸币被归纳为四个体系,即布币、刀币、圜钱(也称环钱)和蚁鼻钱。
秦统一全国,废除了六国那些奇形怪状的货币,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成为全国通用标准。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非新的开始。
西汉虽延续着秦制。由于“秦钱重难用”,汉初允许民间私铸铜钱。坐拥铜矿者一夜暴富。民间铸币滥行,物价膨胀,管理困难。
汉元鼎四年(前113),桑弘羊提出币制改革,为汉武帝所采纳。朝廷授权铸造“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一直到唐代以后才退出流通的舞台。
七百余年中,五铢钱曾遭受过挑战,却依然保持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历朝铸造的五铢钱,在市场上混用。蜀汉政权曾发行“直百五铢”,重量不过是蜀五铢的三倍,作价则是百倍,蜀汉府库迅速充盈,为诸葛亮北伐作战奠定了财政基础。
萧梁时期,梁武帝铸梁五铢,又铸“女钱”。南北朝时还出现了一些以年号命名的五铢,如“太和五铢”“永安五铢”等等。民间仍有私铸的现象。开皇三年(583),贸易关口严格查钱,合乎标准的钱才能入关,不合标准的要禁止流通,没收改铸,逐渐形成了以隋五铢为主的货币。
五铢钱的大小、轻重适中,采用与文字一样高低的外郭,不容易磨损。古代钱币的基本重量固定下来,即便是在唐废五铢钱以后,新钱仍以五铢钱为标准,是“中国历史上用得最久、最成功的钱币”。
唐宋货币,其生命超越创造它的王朝
唐以前的货币,多以重量为名称,唐朝开始,钱币改称“宝”,如通宝、元宝,并冠以当时的年号。说明货币更具社会意义。开元通宝将五铢钱时代的二十四铢进一两改为十钱进一两,是度量单位上的大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叫“开元通宝”还是“开通元宝”,争议持续了上千年。《旧唐书·食货志》里说:“其词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即直读,开元通宝)。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即旋读,开通元宝)。当今主流观点认为,应读作“开元通宝”。这里的“开元”比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早了一百年,因此不是年号钱。它的含义,只是想要开创一个新纪元。唐钱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开元钱,唐以后还流通了上千年。宋时有诗人叹道:“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甚至到了清朝,较为偏僻的两广地区市场上仍然流行着开元钱。
开元钱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东至今朝鲜、日本,西至今阿富汗境内,都有开元通宝的仿铸和使用。以开元钱为核心,形成了一个货币文化体系,维系着整个东亚、东南亚的货币制度稳定与区域经济发展。
货币与政权的命运
新朝历战乱而建立,有规范货币的要求。前朝的货币命运如何,取决于新铸币的质量。历代也有以官方发行的新铸币兑换民间缺斤少两的“恶钱”、古钱币。
元代极力推行纸币“宝钞”,但是在维持纸币币值稳定方面非常失败。元末通货膨胀、物价高涨,滥发钞票,雪上加霜。元朝走向灭亡。元代的宝钞也消泯了。明朝初年,也仿照元朝的做法,用钞不用钱,后来才加以变通。直至以银钱支付。明正统以后,“钞”用以表示货币,实际上指的是银、钱,而不再专指纸币。清军刚入关时,允许明钱流通。建立稳定统治后,想清除前朝货币。然而,市面上古钱很多,一朝禁止势必导致经济动荡。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帝“尽宽旧钱废钱之禁”,允许旧钱的流通。清廷严申钱币之禁,重点打击的是民间私铸的伪钱。同时,有组织地回收旧钱并折价兑换为本朝铸币。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密切,铸币方面既包括传统的白银、铜钱等,也有外国流入的洋钱。晚清引入了新的铸币技术,铸造新的“铜元”,但只通行于部分省份。
纵观中国古代主流的金属货币,生命力很顽强,甚至超过它所属的政权。金属货币不随政权更迭而迅速消失,而与之相比,尤其依赖政府信用、保持稳定币值的纸币,则与政权的兴衰紧紧绑定。
前一篇:国产小芯片4纳米封装开始量产
后一篇:《左传》·定公·定公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