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华”“华夏”的由来及内涵
(2022-10-11 12:00:00)分类: 历史 |
“中国”“中华”“华夏”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2022年07月14日 牛汝辰
1 中国的由来
甲骨文、金文里,“中”是带有飘带的旗帜。首领召唤四面八方。于是,引申出中间的“中”、合适的“中”等。
“或”是古代国字写法之一:“从戈守一”。“”口指城池,“戈”指武器,“一”指土地。还有“口”中加“武”,“口”中加“八方”,“口”中加“王”,“囯”。1956年郭沫若选定了“国”。
2 华夏、中华的由来
夏部族,又称夏后氏,始于启,称“夏启”。夏部族久居夏(今河南禹县)。
华,始于西周,本义为花。干喻京师,花喻诸侯。华、夏两字音义近同,为加重语气,加强语义,而成“华夏”,即华美之国,所以区别于、并驾乎四夷之上。
历史上,与“中国”并称的别名,有“华夏”“中华”“九州”“四海”“赤县”“神州”等。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上古时期黄河流域一带夏朝的先民自称“华夏”。因此,“华夏”就是中原诸族,汉族前身,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3 地理的“中国”
“中”是个相对的概念(两端,四方),所以,皇帝所在地是中国;居中的国家是中国;内地或中原是中国。
在古代,“中国”指国家中心,即“中央”、“中央之城”,或“首都”、“京师”和“国中”等意。
古代的“中国”指称中原。西周以前,“中国”指一国之中心。春秋战国以后,引申为天下之中心。古人以为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就是天下的中心地区。如春秋战国时期,将地处中原的周、卫、齐、鲁、晋、宋、郑等看成是中国,而将中原以外的秦、楚、吴、越看成是夷狄。
4 民族的“中国”“华夏”
古代的“中国”还指华夏、汉族,引申为华夏、汉族建立的政权。西汉以后,华夏族发展为汉族,汉族及汉族建立的政权又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5 文化的“中国”和“华夏”
6 国号的“中国”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开始称我国为“中国”。一些士大夫,也用“中国”来称呼自己的国家。“中国”最早出现在外交文献上,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都简称“中国”。
前一篇:《左传》·宣公·宣公五年
后一篇:《左传》·宣公·宣公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