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群鸣
刘群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7,393
  • 关注人气:5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解释为什么有力量

(2022-10-10 12:00:00)
分类: 历史
葛兆光|历史解释为什么有力量?
2022年07月25日 明清史研究

【作者简介】
葛兆光,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文科资深教授。

今天我要讨论的主题,是历史解释的力量和限度。

所以讲这个题目,都来自一个想法——中国史和世界史研究能不能沟通,怎样沟通,世界史怎样成为中国史的解释背景?

历史学要做的事情就是三个:

第一个是史料搜集和考证。傅斯年想把历史学变成科学,在史料发掘、整理和考证阶段,它确实近乎科学;
第二个是历史叙述。历史浩瀚,不能什么都写在历史书里。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撰述,让历史有意义。当然,这里可能是客观与主观交织的,没有史观,就不可能有史著;
第三个就是历史解释。通过对历史的理解,发掘历史的意义。这里“主观”的成分就更大了。

过去对中国史的解释,不太让人满意的这就是往往把“中国”和“世界”隔开了。中国史是没有世界的中国史,世界史是没有中国的世界史。

怎么才能沟通中国史和世界史?也许有效的途径就是把中国史放进世界史里面,从更大的视野看中国史。也许,这种历史解释是有力量的。

下面,我通过一种食品、一场战争、一部文献和一幅地图,来具体讲一讲


一种食品就是糖。季羡林晚年写了《蔗糖史》。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有关“糖”的历史研究,分成“国内编”和“国际编”,讲种甘蔗制糖是怎么从印度到中国,然后到世界的。

季先生是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的专家,他注意到,敦煌文书里有一个词,叫“煞割令”,就是蔗糖。这个“煞割令”来自梵文,英文suger,法文sucre,德文Zucker,都来源自这一名称。那么,是不是蔗糖的生产,也是从印度到中国,又到欧洲的呢?他从这里开始了研究。季先生研究糖史,究竟有什么更大的意义呢?

如果大家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学界陆续出版了好些有关糖的书籍,也许会联想到更多的问题了。

1985年去世的美国学者西德尼·敏兹,在《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里的地位》中指出,糖最早在欧洲是奢侈品,可是,它怎样从奢侈品渐渐变成日常消费品呢?当然与生产和成本有关,糖多了,就不是“物以稀为贵”了。英国的糖怎么就多了呢?他考察了17世纪以后西印度群岛上的糖业发展。蔗糖大量销往英国,促成工业化的英国大量消费蔗糖,糖成为工人卡路里的廉价来源,推动了工业的发展。这种通过某种具体的“物”,贯穿到跨国境的历史研究,肯定很有意义。

日本的川北稔,在1996年出版了《砂糖的世界史》。日本对蔗糖非常敏感,明清两代的唐船贸易,最大宗的就是糖,日本对蔗糖的需求相当大,后来日本占领台湾大量种甘蔗作为制糖基地,就是这一原因。铜是用来铸钱的,中国铜紧张,光靠云南的铜不够,就从日本进口,而用来贸易的中国货,主要就是糖。在这本小小的书中,他也特别引用了那句话,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前总理、历史学家埃里克·威廉斯说的“有砂糖的地方,就有奴隶”,来说明有关“糖”的历史里,有多少说不清的历史。

从“糖”这个主题,能带动多少领域,串联多大的区域,发掘多深的历史?通过这样的历史解释,季先生参与了有关“糖”的全球史研究,也把中国在“糖”的全球史中的位置写进去了。


一场战争就是白村江之战。

日本有一本历史小说《白村江》,日本古代史大多对白村江之战有着非常细致的研究。为什么在中国史叙述里面,这场战争并不那么起眼。

如果比较中国、朝鲜和日本三方面的文献记载,原来,东征百济,再次挫败百济复国企图,对于大唐帝国本身,并没有那么重大的意义。

可是对于朝鲜半岛呢?都有很大意义。要得到唐朝的支持,所以新罗不断地“大唐化”。由于熊津口(660)和白村江(663)之战,先灭百济,后取高句丽,逐渐实现新罗统一,这使得整个朝鲜半岛的政治文化,越来越靠拢大唐,当然对朝鲜影响很大。

对日本呢?为什么说在日本历史上,这场战争最重要?按照日本史研究者的看法,7世纪日本发生了很多变乱。包括663年发生白村江之战。新罗的“唐朝化”,曾经引起日本警觉,那段时间朝鲜半岛局势对日本影响很大,因为日本觉察到来自西边大陆的威胁,促使日本不得不先在内部改革和统合,把自身变成一个坚强的国家。这影响了后来日本史的走向和特点。白村江之战以后形成的日本国家特殊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一部文献就是9世纪日本僧人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这部书在日本是重要的宝贝,对它的价值,日本人和中国人早就了解。日本很早就有关于这部书的研究。把9世纪的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联系起来。让西方读者一下子就意识到,比起马可·波罗游记,円仁早4个世纪、更清晰准确的中国纪行,意义有多大。
在这样的世界史背景下,円仁及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意义就大大提升了。


一幅地图。就是塞尔登地图(又名《东西洋航海图》)。

这幅地图160cm长,96cm宽,大概绘制于1608年,也就是明代万历三十六年。由一个中国到东南亚经商的商人绘制,几年以后,被一个在万丹担任商馆馆长的英国军官约翰·萨里斯得到。17世纪中叶,英国最著名的东方学者约翰·塞尔登(John Selden)从他手里买到这幅地图,1654年塞尔登去世后,捐赠给牛津的博德利图书馆。直到2008年,它才重新被发现。

这幅地图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不像过去地图那样,以中国为中心,而是以南海为中心,涵盖了整个东亚、东南亚、南亚广大地域。

第二,传统地图受到政治影响;然而塞尔登地图以南海为中心,主要是考虑经济即贸易路线。商人的眼睛里并不完全在意天朝、帝国的完整性,它是一幅为商人指点航向的海图,与当时往来南洋海域的中国商船和商人有关。

第三,由于是中国人的作品,当然记载中国格外详细。

如果把它和明代有关四裔的文献对比阅读,也许意义更清楚。


简单总结一下。

历史解释确实是有力量的。它不止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而且可能像探照灯,在漫漫无边的史料里面,把一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历史变成了历史的关键。

历史学有“史料发掘”“历史叙述”“历史解释”这三个事情。前两个不可能离开最后这个历史解释。
现在很多学生写论文,往往随意打一个洞,钻下去,看上去好像很深,但是很小,也没意义。
我的结论是,要有好的历史解释,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放宽历史的视野,把中国放到更大的亚洲、世界的背景里面去。中国史的研究者要更加辛苦地去读世界史的书,世界史的学者要更加多地读中国书。歌德说,“只知其一,便一无所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