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人要有一点审美趣味
(2022-07-16 12:00:00)分类: 军事与科技 |
朱良志:人要有一点审美趣味
2022-06-30 摘自《为人生的美学——访北大哲学系美学名师朱良志教授》
我们自古就以艺术或审美来取代宗教,通过修养和境界的提升,使生命、生活更有意义。
人要有一点趣味。那么,人的趣味何在?
日子匆匆忙忙,一抬头,老了。如果年轻时就学到的哲学美学的智慧,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生安排。学习即叩问知识,知识是为了人生更圆满。不能放弃这个本质,要使对知识的探求服务于自己的人生追求。
要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自己,欣赏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现在,重商主义、经济浪潮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的技术培训色彩越来越浓厚,大学变成了职业培训场。学生为了找好工作,自觉性主要在外语、技术方面。教育整体明显地失重了。
美学和艺术研究是一个人文学科,跟经济没有直接关系,不可能直接赚到钱。美学就是非功利的、非目的的。如果抱着强烈的功利目的,很难学下去。一些学生和教师不是不喜欢这个东西,而是形势所迫,没有时间。人生要有一定的趣味,要能用美的眼光欣赏一些东西,例如蓝天白云。这种悠闲的感觉,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日渐稀薄。
人生要有境界,没有境界、没有格调的人生,站不高,也看不远。
清代有一个叫张潮的学者,用“看月亮”比喻人生的三种境界:
1.窗里看月。一般人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只能如此。
2.庭中望月。到庭院里望月,天地原来如此开阔,扩展了胸襟、气象。
3.台上玩月。站在高台上、高山上和月亮嬉戏。这是一种快乐的大境界。
境界的提升看起来没有多少直接效用,但对人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胸襟气象怎么树立的?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这有时候也决定他的创造力的大小。不同的心灵境界,虽然不会带来直接的利益,但能提升创造力,让你不陷入蒙昧的挣扎和角逐。
对于解决人生问题,美学扮演了特别的角色。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被塑造,生命注定被涂出很多种颜色。
禅宗讲,人要做一个“透网之鳞”。鳞就是鱼,人就像从网里头透出来的一条鱼,这样的人极少,大量的人都像是被网住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要从这种束缚中摆脱出来的过程。
怎么摆脱束缚?妄见、功利、社会习惯、陈词滥调,都给人束缚,使人得不了自由。一生大多数时候在浪费时间。
席勒讲,美学是跟心灵做的游戏,它带来一种自由感,就是解脱束缚的。
孔子问学生们的人生情志是什么,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春耕之事完毕。(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喜欢曾点讲的境界,就是人去除束缚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天人共生、人天同语的格调,也是“仁”的最高境界,更是一种审美境界,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求真的问题,而是一个美的问题。这个境界是人和宇宙浑然一体,人在这种精神中能得到自己生命的超越。
美学的根本,是给人带来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生得大自在的自由。
前一篇:《左传》·庄公·庄公三年
后一篇:《左传》·庄公·庄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