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心理学”:欺人者必先自欺
(2022-07-13 12:00:00)分类: 军事与科技 |
揭秘“诈骗心理学”:欺人者必先自欺
2022-06-24 参考消息网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诈骗心理学:必先自欺方可欺人》·作者大卫·罗布森:
生物科技企业家伊丽莎白·霍姆斯在2015年被宣布为最年轻、最富有的白手起家女性亿万富豪,如今她因欺诈罪面临20年监禁。
安娜·索罗金假装自己是一大笔财富的德国继承人,随后从纽约上流社会骗取了数十万美元。
还有希蒙·哈尤特,是网络约会骗子,却声称没有做错任何事。
这些人不仅对别人撒谎,还对自己撒谎。他们相信自己是正当的,相信自己不会被戳穿。
自我欺骗非常普遍。为了保护自己的形象而欺骗自己,以便在做不道德事情同让良心过得去。
膨胀的自信心
科学地研究自我欺骗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因为欺骗自己发生在潜意识里。
美国耶鲁大学副教授佐伊·钱斯,在2011年的一个实验中发现,许多人下意识地通过自我欺骗来提高自我评价。
一组参与者被要求进行智商测试,试题答案就印在卷子底部。结果,这些人的成绩比没有印答案的对照组要好得多。然而,这些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借助了“抄答案”,他们预测,自己在下一场测试中,即使没有答案,也能取得同样好的成绩。显然,他们骗过了自己。
为了证实这一结论,钱斯用新的参与者重复了整个实验。这一次,参与者如果能准确预估自己第二次测试的成绩就能拿到奖金,如果估分过高则会被罚。如果这些人是有意估高分的,在经济激励下可能就会下调估分。但结果是,他们还是高估了自己的成绩。也就是说,他们这种信念是发自内心、根深蒂固、难以动摇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同样的事情:科学家尽管使用了虚假的数据,还是相信实验结果是准确的;学生尽管在考试中作弊,还是认为进入名牌大学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视自己为“好人”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乌里·格内齐:自我欺骗有助于给工作中潜在的利益冲突找到正当理由。
在一项研究中,格内齐要求参与者扮演投资顾问和客户。有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案,风险和回报各不相同。如果客户选择其中特定的一种方案,顾问就能获得佣金。
在第一组实验中,顾问们一开始就被告知有这种佣金奖励。随后在为客户考虑方案时,虽然他们表面上是为客户着想,但实际上更可能选中自己可以获得佣金的方案。
在第二组实验中,顾问在经过一段时间权衡两种方案对客户的利弊之后,才被告知有这种奖励。这一次,很少有人让佣金影响他们的决定,大多保持了最初的判断,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选择。
知道自己能获利之后只有第一组顾问的决定受到影响,这表明第一组的自我欺骗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改变了自己计算收益和风险的方式,但感觉自己仍然是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在第二组实验中,当获取佣金需要完全推翻之前的判断时,顾问们就难以让自己相信这种自私行为是合理的。“这让他们无法说服自己。”
格内齐的结论是,自我欺骗是一种保护自我道德感的方式,“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继续把自己视为好人”,哪怕我们的行为与此相反。
更易迷惑他人
自欺最令人惊讶的后果在与他人的对话中。自我欺骗让我们对自己说的话更有信心,从而更容易说服他人。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彼得·施沃德曼从智商测试开始,参与者在测试结束后,先要预估自己的得分。然后进行说服测试:站在一组模拟雇主面前,让对方相信自己智力出众。如果被雇主认可,就能获得奖金。
有的参与者在预测得分前知道了有说服任务,有的则是在预测后才知道。
提前知道说服任务并且有钱拿的那些参与者,大多会高估自己的分数。因为需要说服别人,他们倾向于过于高估自己的聪明程度。
而且这种自我欺骗,过度自信确实增加了说服雇主的能力。
如何避免自欺
自我欺骗放大自己的能力,忽略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相信自己做的都合乎道德。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诈骗犯的真实想法,但很容易猜测这些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有些骗子可能会编造一些极其复杂的谎言。一些人在被质疑时甚至义愤填膺,也许他们真的相信自己的谎言。
大多数时候,自我欺骗可能是良性的,让人更加自信。但在做可能改变人生的决定时,绝不能欺骗自己。
避免自我欺骗的好办法是“考虑你结论的对立面”。试着找出自己信念是错误的所有可能性,如同在拷问自己。
以自己是完全诚实的,往往是最大的错觉。
前一篇:《左传》·桓公·桓公十八年
后一篇:《左传》·庄公·庄公元年